#

      尔宝瑞:中国蜡像第一人

      作者:汲平2009-12-03 14:02:26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籍贯
          天津
          插队地点
          通辽
          主要事迹
          为伟人塑像

          一个门外汉,他竟然应邀做起了蜡像!

          蜡像发源地的艺术家们把崇拜的目光投向中国,他的作品一出手,就改写了欧洲保持了200多年的蜡像标准,把蜡像艺术推上了巅峰。

          他就是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尔宝瑞!

          宣传画风行全国

          “我当年瞄着上中央美术学院,上山下乡把这个梦想打碎了。”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尔宝瑞回忆往昔,有太多的感慨。

          从小学到初中,尔宝瑞接受了正规的素描训练。

          1966年4月,尔宝瑞到北京报考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借宿清华大学。期间,他为清华大学蒯大富的清华井冈山兵团画过宣传画。“画宣传画的那天晚上,我从窗口看到蒯大富正在院子里看大字报……”

          这一年,尔宝瑞正在南开中学初三读书,16岁的他被打成反革命。对于原因,他嘿嘿一笑:“因为参加文化大革命。”1966年8月8日,***主持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尔宝瑞据此四处申诉,最后才被摘掉了反革命的帽子。

          “当年流行黑白线条的木刻毛主席侧脸像,这画就是我们创作出来的!”1966年冬季,尔宝瑞和同学到北京串联,他在中央美术学院附近的墙上看到了一幅印刷的黑白木刻宣传画:成千上万的红卫兵挥舞着红旗向伟大的领袖致敬,毛主席亲切地向他们挥手……

          “要不咱们印毛主席像?”回到天津没事干,大家一拍即合。尔宝瑞买来胶版,精心刻出一幅毛主席侧脸头像,然后套上黑白色和红色,上方印上金字:毛主席万岁,下方印上落款:南开中学井冈山宣。

          上午,他们把宣传画贴在天津图书馆墙上,下午就有来自湖南、江西的串联学生登门索画:“看到你们(画的)的毛主席像,我们激动万分,能不能把画像给我们一份,我们会用万分虔诚的心情带到毛主席老家,带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让千百万革命群众瞻仰。”

          随后,到外地串联的天津学生也络绎不绝地来索画,尔宝瑞等人夜以继日地油印宣传画。

          1968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了,尔宝瑞和同学来到了哲里木盟(今通辽市)通辽县角干公社。

          “尔宝瑞你看,这墙上不是你的作品嘛!”同学们惊呼。尔宝瑞寻声看去,果然,墙上贴满了自己创作的毛主席宣传画,只是被人翻印过的。

          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天朦胧亮了,像铅一样阴沉。一片茫茫沙海望不到边际。沙包上,疏疏落落地长着几棵草,在寒风中摇曳……尔宝瑞描述刚到农村插队时看到的景象。

          “文革”运动席卷全国,农村也不例外。在大山屯,尔宝瑞看到村子里的“地富反坏右”被批斗、子女被迫陪斗的景象。他暗自庆幸自己的档案在县里放着,这里没人知道自己家庭的历史问题。

          尔宝瑞对“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困惑:“农民大多数安分守己,我们第一个看到的是夜不闭户,谁家也不丢东西。自留地里掰下的玉米没有拿回家,谁也不会偷谁的,但是村民偷生产队的!”

          “当地干部和农民有很多落后的东西,这是我们始料不及的!”尔宝瑞说。

          知青们挥汗如雨在地里劳动,但是有些村民出工不出力。知青一旦得罪村干部,绝对没有好果子吃,只要给他们送些挂面、打火石什么的,第二天肯定分配给轻松的活儿,以致知青送礼成风……

          尔宝瑞坦言,知青这段经历给了他观察社会的机会,农民淳朴的优点也让他念念不忘,比如哪家失火,大家不约而同地奋力扑救。他们铭记一些地主对乡亲们的好,在批斗时极力保护……

          “干一天活儿回来,累得倒头就睡。第二天天不亮就起床,到了地里还困得打晃,锄地时都看不清哪是禾苗哪是草!”

          在金秋十月,知青们早早起来去收割高粱。一层霜披在高粱上,像雾凇一样美丽。但是,伸手去抓高粱,上面全是锯齿一样的冰碴,扎得手生疼。不一会儿,高粱上的露水就把衣服打湿了……当年劳动的景象,让尔宝瑞至今难忘。

          毕加索赶不上我

          “我1967年画的素描,现在拿来看,就是大师的苗子!”尔宝瑞自信地说。

          安徽开始武斗,尔宝瑞的大姐、大姐夫带着年幼的女儿流离失所,辗转来天津避难。一路上,伴随他们的是枪声。到了天津,大人依然惊魂未定,小女儿却在外婆家安然入睡了。

          头发蓬松,蜷曲的身体,被子的皱折……尔宝瑞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了,他拿起画笔,快速地画起来。小女孩一翻身,整个景象全变了。但是,尔宝瑞扎实的功底派上了用场,明暗起伏,疏密节奏,他通过光影一一表现出来。

          尔宝瑞想,将来把这幅画送给德国门采尔博物馆。“我敢说,(这幅素描)比毕加索画的好。他17岁已经在巴黎艺术界里混了,说实话,论素描,他赶不上我!”

          1969年,冬闲,知青们都回家了,尔宝瑞打消了回家过年的念头,父亲因为严重的历史问题被关进牛棚,每月只有20元工资,家里相当困难。此前一年,他逃票回家,在火车上东躲西藏,最终还是被抓住,所以就不再冒险了。

          大山屯距离县城远,许多农民一辈子没有照过相,冬闲期间,尔宝瑞就挨家挨户去给乡亲们画像,在谁家画像,谁家就热情地留下他吃饭。有的村民拿出5块钱给尔宝瑞,但是他“一看就脸红心跳”不敢接,因为自己一个月的生活费才9块多钱。

          家里滴水成冰,尔宝瑞天天和衣而卧。村里杨姓会计见状,邀请他到自己家住。杨会计白天上班,尔宝瑞就帮助他喂猪。

          在一户农民家,尔宝瑞把老太太的像画在一边,另一边画上去世老头的像,这家人爱不释手,买了镜框把画挂在墙壁上。

          尔宝瑞说,这个期间,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使他的画技大幅度提高。因为画农民时,他们一会儿唠嗑,一会儿抽烟,还和别人逗着玩,又没法要求“你给我老实呆一会”,全靠“抓拍”。

          几年间,尔宝瑞为乡亲们画了上万张传神之作。

          “哎呀,这不和从脸上扒下来的一样吗!”乡亲们用最质朴的语言夸奖尔宝瑞的画。

          一不留神成了大师

          角干公社干部抽调尔宝瑞到公社搞宣传工作,但是生产队不干了,因为他的工分由生产队出。好在通辽县委宣传部一位干部欣赏尔宝瑞的画,把他抽调到县里工作。

          鲁迅美术学院和天津美术学院招生,但是均因为有人中间作梗,尔宝瑞未能被录取,他至今耿耿于怀。在哲里木盟群艺馆工作期间,派系争斗激烈,一派认为他是另一派的人,没少给他穿小鞋。

          不过,尔宝瑞也品尝到了创作的快乐,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吉林省和全国美展。

          草原上沸腾了,红旗迎风招展,锣鼓喧天,人们在欢天喜地迎接远处奔驰来的马队,为首骑手高举着华主席的像……尔宝瑞突击创作的这幅遵命之作《草原牧民心向华主席》,在1977年全国美展上被选为重点作品。

          1978年,尔宝瑞考入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学习油画,毕业后到吉林艺术学院任教。1991年,尔宝瑞回到了家乡,在天津美术学院任教。

          57岁的尔宝瑞对第二故乡念念不忘:“感谢下乡时给过我帮助、温暖,给过我启示和教诲的人!”

          1992年,河北省清东陵文物处为了开发旅游业,想做一系列清代人物蜡像,他们找到了尔宝瑞。

          “我当时不会,说句实在话,我还不会(做蜡像)!”但是尔宝瑞答应了,“因为我觉着(做蜡像)最重要的是造型的功底,是艺术的全面修养,而且我在人物画方面有功力!”

          在做慈禧蜡像时,因为现存的照片有些模糊,尔宝瑞有些犯愁:她的眼皮多厚?皮肤纹路是怎样的走向?鱼尾纹深浅?皮肤光泽程度?汗毛孔粗细?

          尔宝瑞暗下决心:“我一定要在生活中找到依据!”

          一天,尔宝瑞发现一位老太太特别像老照片里的慈禧,他仔细端详起人家的脸部轮廓、皱纹走向,甚至不放过老年斑的分布。老太太见有人目不转睛地看自己很不高兴,当她听说是为了塑慈禧蜡像更生气了,拂袖而去。

          “人物是我最喜爱的题材,我能把人物做到惟妙惟肖。摸索着研究蜡像后,我发现自己能做到世界最高水平!”尔宝瑞说。

          尔宝瑞做的蜡像不仅惟妙惟肖,而且皱纹、毛孔等细节十分逼真。等他做完了才知道,蜡像虽然起源于英法等欧洲国家,但是那些艺术家是不做这些细节的,他的艺术水平一下超越了欧洲同行,甚至是他们无法企及的。

          欧洲艺术家看了尔宝瑞的作品,称他是“中国可以为之骄傲的艺术家!”

          1996年初,尔宝瑞应邀为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做蜡像。当年7月8日是金日成逝世两周年纪念日,中国要将蜡像作为厚礼赠送给朝鲜。

          金日成蜡像交接仪式是在中国革命博物馆举行的,一批批朝鲜在华人员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含泪向金日成蜡像敬献鲜花。

          尔宝瑞跟随专列,护送金日成蜡像到朝鲜。

          专列到达朝鲜境内第一站停下了,当地党政军干部上车瞻仰领袖蜡像,敬献鲜花。每到一站,这样的景象就会重复着,许多人失声痛哭。

          “感谢中国的同志们,把我们的领袖活生生地送到我们面前,这足以证明朝中两国人民用鲜血铸成的友谊万古长青!”朝鲜人民表达着自己深深的谢意。

          妙香山,金正日国际友谊馆。在苍松翠柏背景下,在开满鲜花的坡地上,金日成微笑着目视着前方……

          小平踏上了香港

          1996年,中国革命博物馆伟人蜡像馆的创办人章默雷邀请尔宝瑞做蜡像,其中之一就是邓小平。

          尔宝瑞工作室里。尔宝瑞聚精会神地工作,他偶尔一抬头,与邓小平蜡像的目光对视,“他仿佛要给我说话,当时我都感到特别震惊!”

          邓小平的亲属看过蜡像的照片说,太像了,神韵特别好!内心世界刻画得更好!是所有邓小平蜡像中最好的!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洗雪百年国耻,喜迎香港回归》大型展览在中国革命博物馆举行。在香港夜景中,邓小平深情地眺望着香江……

          “太像了!”参观的人群排成长龙,纷纷上前与邓小平蜡像合影。

          “我的双手塑造出的伟人,打动亿万观众,这是我最幸福的时候!”尔宝瑞看着沸腾的人群激动了。

          尔宝瑞记得,在上海,几个小学生看到邓小平蜡像后打赌:“这不是蜡像,是真人在这里站着呢!”一个小学生跑到跟前,在蜡像前晃了一下手,他是在看“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会不会眨眼睛。

          “哪怕坐着轮椅,也要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这是邓小平的心愿。但是,就在香港回归前夕,这位曾经为香港回归倾注了满腔心血的世纪伟人与世长辞,留下终生遗憾。

          2007年6月28日,为庆祝香港回归10周年,香港奥海城举办了《恭迎小平蜡像莅港暨红旗检阅车展出》大型展览会。

          “小平,您今天真的站在香港的土地上了!”中国伟人蜡像馆馆长章默雷在展览会上的致辞激起经久不息的掌声。章默雷向香港赠送了邓小平蜡像和邓小平在1984年建国35周年巡礼时乘坐的A01-343红旗检阅车。

          香港居民争睹伟人风采。“很像他本人,不仅形似神也似,尤其是眼神……”黄自演艺学院院长邹允贞看到邓小平蜡像说。他认为小平没有完成看香港回归的心愿,非常可惜,这次算是完成了伟人的心愿,让他“亲眼看看”香港回归以来的变迁。

          无限深情塑伟人

          德国慕尼黑街头。几位中国人被一份当地报纸上的两幅照片吸引住了,一幅是邓小平,另一幅是一位中国人忙碌工作的情景。他们来自中国军事博物馆,经过询问,才知道报纸上是邓小平的蜡像照片和蜡像作者尔宝瑞。军事博物馆负责人来到天津,看到了尔宝瑞为上海陈云纪念馆做好的***、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邓小平、陈云组像,不由交口称赞,当即决定聘请他为伟人做蜡像。

          上海甲秀里7号,原是蔡和森、向警予夫妇的住所。1924年***来上海工作,借住在这里。前厢房是***夫妇的卧室兼书房:书桌前,***一身灰色长衫,侧着身子,一手握笔,一手捧书。杨开慧穿一件白色毛麻中式棉袄,坐在床沿前,一手抱着岸英,一手推着床前的摇篮。摇篮里,6个月大的岸青正在酣然熟睡。这是尔宝瑞创作的一组蜡像,是***当年生活的生动写照。

          尔宝瑞创作的***、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陈云、鲁迅等100多尊蜡像被全国各地纪念馆和红色教育基地收藏。

          “人们越熟悉的人物(做蜡像)难度越大,尤其是跟人民命运紧密相连的人,人们会越挑剔,如果把这些人做好了,让中国人满意,这才是真正的水平。”尔宝瑞说,“做伟人像,你要走进他那个时代,了解他的思想,走进他的内心,再加上对他的感情,这样才能产生真正的艺术!”

          2001年,天津市政府授予尔宝瑞“津门新绝”艺术称号。

          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他“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尔宝瑞说:“我不认为蜡像艺术的水准外国人说了才算,我实现的是一个中国人对艺术的理解,是一个中国人在艺术上的抱负,要把中国艺术提高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高度上。”

          2007年,兴安盟派人找到尔宝瑞,希望他能在自治区60周年大庆前为乌兰夫做蜡像,安放在他曾经办公的地方。尔宝瑞痛快地答应了。

          解放初期,尔宝瑞的父亲在张家口当俄语翻译时,曾经与乌兰夫谋面,尔宝瑞没少听父亲说起过当时的情景。更令尔宝瑞感动的是,“文革”中,乌兰夫为了保护当地干部群众,上书中央请求不要在内蒙古划成份。

          尔宝瑞设计了一个场景:通讯员走进乌兰夫办公室送文件,正在批阅文件的乌兰夫抬起头,慈祥地看着他……

          尔宝瑞说:“我觉着乌兰夫对通讯员的感情,实际上体现了他对人民的感情。这个作品表达了我对乌兰夫的敬意!”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ARTIST
        艺术商城/TRANSACTION
      Processed in 0.039(s)   8 queries
      update:
      memory 4.090(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