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雕塑生命中一抹亮色--记著名雕塑家杨世昌

      作者:汲平2010-08-18 12:15:07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杨世昌是黑龙江省老一辈的雕塑家,在黑龙江省很多的城市雕塑中都镌刻着他的艺术印记,比如“赵一曼纪念碑”、“大庆乙烯纪念碑”、“石油工人纪念碑”、“轧钢工人纪念碑”、“陶行知纪念碑”等等,同时他也是我国冰雕雪塑的创始人之一。如今,这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头发已经花白,仍旧带着那副多年不变的宽黑边眼镜,言谈中仍旧浸润着对雕塑事业的虔诚……
        “人生总是有些事情是不可预知的,不论是走上雕塑道路,还是开创黑龙江省的冰雪艺术事业,都没有经过刻意的规划,但无心插柳的事能做好,却需要一份责任心和一种使命感。”

        杨世昌是一位性格直爽、谈吐侃快的艺术家,采访中,他一边自豪地为记者展示着在省内各地的雕塑作品,一边叙述着艺术历程的点点滴滴。“与雕塑结缘有些偶然,从事冰雪雕塑更是无心插柳。在上高中的时候,我是一个爱蹦爱跑的体优生,1959年参加第一届全运会耽误了高考,后来,因为对艺术的热爱,进了哈尔滨艺术学院学习了4年的雕塑。”

        1964年,杨世昌被分配到了园林雕塑工作室,冰雪艺术就从那时开始发起的,几位敢闯敢干的年轻人开始了真正的冰雪文化的艺术探求,“冰像固体水晶一样,那时怀着好奇心、想象力和对事业的一种信念,心想一定会把冰雕琢的晶莹剔透。”杨老说起当年的感受,神情里透着那个年代的人特有的干事业的激情。“其实那时工具也简单,也没有什么可以借鉴的经验,还有很多业内的人说一些风言风语,条件艰苦,可想而知,但当那次游园会开园,让哈尔滨人看到了冰灯、冰雕、冰建筑的时候,我们欣慰地看到,从开园到正月十五,园内的人都是满满的,晚上十点都关不上门。”杨世昌说起那段往事,眼神中仍有熠熠的神采,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说,“当艺术家的作品被人们接受的时候,同志们也看到了哈尔滨冰雪事业的曙光”。

        让杨老印象最深的莫过于1980年第一次参加的国际比赛,那也是黑龙江省的冰雪雕塑第一次走出国门,当时有近二十个国家前往加拿大参加比赛,杨世昌说,当时因为我们代表队第一次参加比赛,工具、人员装备准备都不很充分,但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连夜创作了“哪咤闹海”,最终比赛一宣布结果,我国代表队获得了亚军,并获得了创新奖。

        伴随着我省冰雪艺术的发展,杨世昌先后参加了二十余次国际的比赛展览和交流,曾经获奖十二次,其中金奖两次,银奖六次。

        “其实搞艺术的人说起专业创作,没有什么豪言壮语,生活也简单而平实,如果有什么不同的话,可能需要的是比别人更多几分的定力。”

        杨老的家极其朴素,甚至看不出一点艺术氛围,当记者提及“艺术家的生活一定比常人多一些色彩吧!”杨老却不以为然,他说,艺术家的生活其实是简单而平实,甚至工作中充满了艰辛。

        “雕塑是很艰苦的工作,”杨老介绍说,“小型的雕塑正常的体力可以承受,但要是大型的雕塑其工作量却和民工差不多,蹬着脚手架,夯着雕塑泥,没有一定的体力是不行的,冰雕雪塑就更艰苦了。”

        “记得在筹备冰灯游园会的时候,条件非常艰苦,那时正值自然灾害刚刚结束,不仅物资缺乏,工具简单,而且天寒地冻,大家只穿着普通的棉衣棉裤,爬冰卧雪,有补助费,但每天只有1角钱,正是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所有有关冰雪的技术性问题全部解决了。”为了艺术创作,吃多少苦也不觉得苦,杨世昌为了创作赫哲题材的雕塑,曾先后6次去赫哲族体验生活,其中“赫哲姑娘”、“冬网”在国家级美展中获奖。

        其实艺术创作的辛苦,再苦也不算苦,最大的磨难莫过于特殊年代对于艺术创作的中断。当他再次拿起雕刻刀的时候,已经40岁了。说到人生的不如意,杨老看得并不很重,话题一转,“不过,那都是过眼烟云了。

        从80年代以后,杨老每年有相当的一部分时间都在国外,参加国际各种冰雕雪塑比赛,背后是老伴无言的支持,杨老说我们这代艺术家肩负的使命已经完成,他的几代学生都活跃在环境艺术设计,冰雕、城雕等领域。退休后,杨老还要继续他的雕塑事业,要把自己多年对冰雪、城雕的研究资料整理出版。

        “有时,一想到全心从事的雕塑事业,总是有些神伤,因为我亲身经历了文革前哈尔滨园林雕塑‘全国领先’到现在‘全国落后’的局面,每每此时,自己能做的只能是在接到创作任务的时候尽可能的多出精品,或者更多地呼吁、呼吁……”

        杨世昌作为黑龙江省雕塑协会的会长,对于黑龙江省目前在城市建设中城市雕塑资金投入少,精品少,又缺少相应规划的现状一直忧心忡忡。“哈尔滨是在全国最早有城雕的城市之一,二十、三十年代的松花江边有中国最早的园林雕塑,在六十年代初,斯大林公园也布满了各类的雕塑景观,那时在全国,哈尔滨都可以称得上是先进的。”这位已是满头花白的老人,说起城雕滔滔不绝,“城雕,城市破损的名片”、“城市的符号,我为你叹息”、“呼吁城市‘精’‘雕’”。这些都是一篇篇杨老刊发在各种刊物上的文章,无不浸透着一位老艺术工作者的这份责任心与使命感。

        他说城市的风格本应用雕塑的语言来塑造。如今,在我国的有些城市已经提出了百分之一工程,即在城市建设的资金里有城市雕塑固定的投入。而我省还没有这样的意识。

        从1991年杨世昌便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主持有关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科,特意开设了冰雪艺术设计课,他说作为北方冰雪环境走出的艺术家,应该懂得冰雪的特性。

        最后,记者提出选一张照片在报纸上刊载,老人还是拿了一张他手持雕塑刀工作的照片。的确,雕塑在他的生命中永远是最亮的一抹颜色。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ARTIST
        艺术商城/TRANSACTION
      Processed in 0.056(s)   8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