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珍惜生命 抢救历史—关注灾区文物安全

      作者:汲平2011-10-12 09:19:05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汶川大地震后,山河同悲,大爱至深。以历史的名义加强汶川大地震的文物保护,同样应提上议事日程。



          地震不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家园被毁,许多文物古迹也深受重创。来自国家文物局的最新调查表明,在生命陨落的同时,历史也深深震痛。地面文物惨遭震毁,文物保护工作刻不容缓。应及时组织地震灾区文物保护专家组,指导、规划地震灾区的文物保护工作,进行及时的文化遗产抢救;应强化救灾过程中的文物保护意识,加大对灾区文物保护的经费支持力度;应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先进技术按专业标准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对稍纵即逝的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心组织抢救性保护;应组织全国文物保护、规划、考古、博物馆、历史等专业队伍,对地震灾区的文物保护工作给予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应开展重灾应紧性文物保护的决策应对系统的探索和研究,以建立抗灾性文物保护的长效机制。



          留存地震遗址,保护灾情实物,见证大爱史实,守望精神家园,规划和建设地震遗址博物馆,已是题中应有之义。“以生命的名义珍爱生命,以不屈的精神重建家园”,是地震遗址博物馆的主题。在这个主题之下,可演绎成“地动山摇,遗址为证”、“紧急应对,奋起救援”、“珍爱生命,不屈不挠”、“大爱无限,江河动容”、“畅通信息,重视科技”、“科普为先、科研为重”、“挺起脊梁,重建家园”、“人与自然,永恒话题”等副主题,建立相应的展区和展馆,努力凸显定格和警示、真实和完整、见证和启迪、纪念和缅怀、保护和探索、科普和科研等主要功能。在那里,可有令人震撼的遗址馆、特大灾难的纪念碑、地震知识的普及厅、气壮山河的爱心柱、缅怀亲情的凭吊栏、催人奋起的影视屏、塑造灵魂的文艺苑、国际灾情的信息库……在那里,庄严肃穆,正视灾难,重视生命,涌动爱心,守护安宁,净化心灵。



          此外,通过这次地震,我们应该更加认识到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今后,我们要在古建保护中建立防灾机制,时刻考虑灾害发生的可能;另外,除了对已有文物进行加固外,还可考虑通过“文物代管”等方式,将可移动的珍贵文物集中管理以实施有效保护。在刻骨铭心的特大灾难之后以历史的名义记忆历史,以神圣的责任保护文物,从中正可以映照出坚挺的生命脊梁和不屈的民族灵魂。



          四川:受损国保单位逾百



          地震中,四川受灾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突破100处,初步统计,全省128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有79处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11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遭受损失;馆藏文物损失1645件,其中珍贵文物148件。专家表示,数量还在不断上升。



          世界遗产青城山—都江堰横遭劫难,鱼嘴出现裂缝,供奉李冰父子的二王庙片区山体滑坡,秦堰楼下沉,戏楼、厢房、52级梯步、照壁、三官殿、观澜亭等建筑和围墙全部垮塌。记者看到,昔日香火旺盛的景象已被断壁残垣所代替,瓦砾、砖块、木块,目光所及,一片废墟。只有正殿前两株参天大树翠绿依然。周边的建筑要么垮塌,要么已经见顶,基本被地震铲平。从古堰景区通往二王庙那条斜斜的楼梯已被掩埋在废墟中。书着“二王庙”三个大字的照壁,完全被毁,值得庆幸的是,存放李冰塑像的大殿和存放李冰儿子塑像的二殿虽然有不小的破坏,但塑像本身破坏不大……伏龙观所有古建筑屋脊、屋瓦全部损坏,木结构断裂,建筑严重倾斜,地面开裂下沉。二王庙总建筑面积12000多平方米,目前倒塌了1/3,严重损毁面积700多平方米,完全修复至少两到三年,并要分三步进行。



          青城山的道教古建筑群严重受损,屋脊、屋面几乎全部毁坏;江油市青莲镇太白祠最重要的文物陇西院照壁、粉竹楼照壁和偏殿全部垮塌;平武报恩寺山门正脊断裂,两侧琉璃墙前壁垮塌,殿内明代塑像手臂断裂;窦团山云岩寺的鲁班殿、东岳殿、天王殿、超然亭、春台等古建筑坍塌;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彭州领报修院也称“白鹿上书院”,灾难降临8秒钟内,这座刚刚度过百岁生日的教堂就化成一片废墟;阆中市张桓侯庙墙体严重垮塌,屋脊断裂;同样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绵阳汉平阳府君阙,南、北两阙的主阙和子阙发生位移,阙身扭曲、错位,部分构件脱落损毁,整个建筑已相当危险。



          “汶川大地震,是有文献记录以来四川省遭受的文物受损最严重的一次自然灾害。”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说。



          甘肃:转移馆藏文物



          来自甘肃省文物局的消息,5月12日的大地震造成甘肃省文物损坏现象十分严重。截至5月26日,甘肃省共有包括2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内的53处不可移动文物受损,各级各类文物收藏单位上报受损文物607件,其中有288件文物彻底被毁无法修复,此外还有20座博物馆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地震造成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天水麦积山石窟第5窟中龛右壁菩萨的左臂肘部局部破损及裂隙,右龛主佛右手扭曲移位,第133窟9号龛主佛右手腕部也出现了移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的天水市伏羲庙古建筑群,宫门、仪门的立柱与墙面结合处出现2厘米宽裂缝,墙体边沿脱落,先天殿东西北三面墙面出现程度不同的裂缝,先天殿暖阁九龙壁墙面倾斜,重檐第一层向外拉开,与九龙壁脱离。而宕昌县哈达铺红军长征旧址多数房间均出现构件脱落、榫卯拔裂、梁柱移位、墙体裂缝等现象。



          与文保单位相比,馆藏文物遭受损失更为巨大。地震造成陇南、平凉、天水等多家博物馆的馆舍不同程度受损。受灾最严重的陇南市武都区博物馆在此次地震中楼体严重受损,成为危房。平时储藏在库房中的400余件馆藏彩陶中,就有300多件受损。天水博物馆珍藏的国宝级文物隋代石棺床也在地震中被损坏。



          甘肃省文物单位已将展厅及库房内易倾倒的文物加衬后装入箱子或囊匣内,或者从柜架上取下后置于安全地点固定,用桌子等物支撑柜架防止倒塌。天水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对高度超过1.8米的部分塑像用木料进行了支撑加固。对不符合文物安全保管条件的,实行资源整合,将文物移交到具备条件的博物馆保管。



          重庆:日常修缮更重要



          在距震中300多公里的重庆,钓鱼城、白帝城、湖广会馆等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地震中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创伤。“我们正在陆续对受损文物进行查勘,并已联络全国文物、建筑、地质等方面的专家,他们将针对不同受损文物的特点,详细周密地制订抢救修复方案。” 重庆市文化广播电视局文物保护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



          有“上帝折鞭处”之誉的合川钓鱼城,曾经在蒙古铁骑的践踏下安然无恙,但在这次地震中,却遭到了部分损毁。据钓鱼城管理处负责人刘智介绍,钓鱼城8道城门之一的“始关门”,在震后,城门多处墙体开裂,已处于不稳定状态。目前,“始关门”已禁止游人出入。



          此外,“三峡盆景”白帝城,在地震时震感强烈,白帝城庙门出现裂缝;“明良殿”屋脊损坏,屋脊上的彩绘被震落;“观星亭”屋檐损坏较严重。重庆主城区内的著名文物单位湖广会馆也未能幸免。据该馆岳主任介绍,会馆内“禹王宫”的大殿、屋脊多处受损,“广东公所”墙体倾斜,馆内还有不少建筑出现瓦片滑落、墙体错位等现象。



          重庆自然博物馆、八路军办事处旧址、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涞滩二佛寺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黔江、云阳等部分区县的文物建筑,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毁坏。所幸的是,世界文化遗产地大足石刻受影响较轻。在去年遭受水灾而垮塌的渣滓洞由于刚刚修复,也没有太大的受灾迹象。



          目前,白帝城还正常对旅客开放,只是在受损的文物附近设立了警示标志;对大足石刻进行24小时值班监测;景区内还设立了专门的紧急疏散场地。



          采访中,许多文物专家呼吁,由于文物单位多为古代建筑,应该增加日常维修经费,避免年久失修,这样才能让文物经受自然灾害的考验。



          陕西:大雁塔暂停登塔



          受地震影响,陕西省56处文物保护单位发生灾情,其中,国保单位29处、省保单位17处;308件可移动文物受损,其中珍贵文物41件。庆幸的是,全省迄今未发生一起不可移动文物和保护设施完全坍塌情况。



          西安大雁塔外观虽无明显变化,但塔室内四面及券洞顶部2至7层有粉层裂缝,4至7层塔室有部分粉层成块状脱落。西安钟楼二楼槛窗、槛墙、楼梯斗拱出现裂缝,柱头上部椽子部分有脱离现象。宝鸡市岐山县太平寺塔、蓝田县的水陆庵、留坝县的张良庙、西乡县的午子观、勉县的武侯墓、泾阳县的崇文塔、周至县的八云塔、韩城的北营庙等也受到损坏。



          可移动文物受损主要表现为移位、脱胶、裂缝、断裂等。其中秦俑博物馆有7件兵马俑“受伤”:一号坑两件陶俑俑头偏斜;二号坑展柜中的中级军吏俑向右倾斜约5度;三号坑1件陶俑脚踏板、1件陶俑右披膊、1匹马头部及下颚部有轻度裂缝,1匹马右前腿从原修复处开裂。宝鸡市陈仓区博物馆由于受震后文物收藏架倾倒,造成200件馆藏文物受损,其中大多数为新石器时期陶器和汉代陶器。陕西历史博物馆1件汉代绿釉陶灯摔碎,1件魏晋时期陶俑腿摔断,两件唐代陶俑脖子断开,3件陶俑不同程度受损。西安碑林博物馆1件碑石地基东侧下陷3度,碑身整体向东倾斜3度、向南倾斜1度。汉阳陵博物馆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陶俑的制作工艺专题展柜中一件陶俑摔倒断裂。



          陕西省文物局组成文物防震救灾专家组,分赴灾情相对严重的宝鸡、汉中、西安、渭南等市提出应急措施,对险情较重的建筑暂停对外开放,如大雁塔已不允许游客上塔参观。



          藏羌村落能否紧急“申遗”



          地震夺走数万生命,也摧毁了千万家园。这家园,不仅有为我们遮蔽风雨的屋檐,还有承载了我们祖先特有文明符号的生活细节,如古朴错落的村寨,如高耸入云的碉楼。能否对藏、羌民族聚居地的碉楼和村落进行世界文化遗产紧急申报,羌族舞蹈研究专家巫允明提出这一动议,受到人们关注。



          羌族,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云朵中的民族”。早在2000年前的《后汉书·西南夷传》中,就有羌族人“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达十三四层,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等几种形式,以石片砌成。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许多原本耸立在藏、羌地区的碉楼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据来自震区一线的文化干部介绍,目前位于山底的碉楼被毁坏得比较严重,山顶部分建筑保存比较完好。



          古建筑专家罗哲文感慨:“我曾经去考察过,从都江堰一直到九寨沟,依山起伏、错落有致的建筑造型,还有砖木混合结构,是中华民族建筑里面非常重要的一朵奇葩。尤其是碉楼,实在令人惊叹”。在国家文物局2006年公布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第二十七项就是“藏、羌碉楼与村寨”。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许多人曾为这一地区的碉楼以及古村落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奔走。在法国弗得瑞克女士10年来的研究样本中,拥有独特结构和星状外形的高大古碉楼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的四个地区。其中三处集中在四川省甘孜、阿坝和凉山州地区。阿坝正是此次震区所在。事实是,这次地震波及的碉楼,只有部分毁坏,相当一部分得以完整幸存。



          这是否意味着碉楼与村寨能够做世界文化遗产的紧急申请呢?以冯骥才为代表的一批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一直在呼吁并身体力行,准备进入灾区做调研。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史晨喧说,据《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业务指南》介绍,当某地在相关机构看来符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标准,并遭受到自然或人为的破坏,若不采取行动就将面临更大的破坏时,就可以进行世界文化遗产的紧急申请。紧急申请可以不受两大申请条件的限制:完整的申请材料;至少提前一年提出申请。



          加快碉楼与古村落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进程,意味着这些古老的文明将得到有效的法律保护与管理机制,如果需要,还将得到人员、技术与资金的支持,并有可能同时被列入濒危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国家文物局相关人士表示,充分考虑公平原则的前提下,专家的建议会纳入视野。



          据国家文物局调查,165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受灾,2766套文物受损,其中珍贵文物154套,青城山—都江堰和峨眉山—乐山大佛两处世界遗产也未能幸免,川、甘、陕、渝等省市地面文物在“5·12”汶川大地震中遭受重创。挽救历史文脉,修复精神家园,任重道远,不能偏废,本报记者从前方发回上述报道。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ARTIST
        艺术商城/TRANSACTION
      Processed in 0.039(s)   7 queries
      update:
      memory 4.050(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