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道治学 立德树人——写在张道一先生从教七十周年之际

      作者:潘鲁生2021-12-03 08:40:34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17年张道一与潘鲁生交流学科建设

          张道一先生是我的恩师,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名誉院长,更是中国民艺学、艺术学学科建设的主要开创者和引领者。几十年来,先生的为师之道、为学之道、为人之道陶冶带动了一批批后生、学者,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典范。得遇张道一先生,是所有追随先生学习、聆听先生教诲、拜读先生著作的后学之幸。先生以山东人的耿直豪爽、学术大家的严谨自律、老师的耐心无私和作为一位充满创造热情和活力的人,带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他的从教生涯进行回顾和总结,不只是对先生的感念,更是对学科、对教育、对后学者的启示和激励。

          为师之道

          张道一先生师承名家,薪火相传,桃李满天下。先生的根脉在齐鲁大地、孔孟之乡,1932年11月出生于山东省齐东县(现属邹平市)九户镇。在家乡接受启蒙教育之后,考入济南的华东大学文艺系学习,后随校合并进入山东大学学习。在山东大学读书时即开始美术与设计创作, 20世纪50年代中期先后到南京、北京继续深造,在陈之佛、庞薰琹的指导之下进入图案学和工艺美术史论的研究领域。先生撰写的《陈之佛先生的图案遗产》《审美之钥—— 〈陈之佛全集〉总序》《愿来者多思——写在庞薰琹先生逝世周年之际》《琴弦虽断声犹存——〈庞薰琹文集〉序》等回忆文章,致敬恩师、富有学理、饱含真情、感人至深,薪尽火传、赓续文脉。他念念不忘恩师教导,一直都在发扬光大他们的艺术精神和学术事业。

          张道一先生传承前贤艺术教育精神,献身艺术教坛七十个春秋。自1952年任教于华东艺专、南京艺术学院,后于1994年到东南大学创办中国第一个艺术学系,并获批艺术学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几十年间培养了数以千计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访问学者,可谓桃李满天下。先生呕心沥血、诲人不倦,培养出了数十位优秀博士研究生和诸多学界领军人物,还曾荣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导师奖”。

          先生认为,教育是一种培养人才的宏伟事业,它是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重要基础。针对工艺美术和设计艺术教育中的问题和境遇,深感责任重大而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富有远见卓识地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方案和教育观点,并切实落实于艺术教育实践之中。先生全面探索艺术学博士、硕士及本科生的人才培养方法,通过教学与科研基地建设强化学科建设力度,身体力行将学科理论成果应用于高等艺术教育实践。2000年5月,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名誉院长聘请仪式上,他指出:“衡量一个学校的学生水平和工作能力,固然要适应社会的需要,但仅仅做到这一点是不够的,还要在认知上高于社会,使思想走在社会的前边。”至今读来,发人深思。

          为学之道

          张道一先生治学严谨,著作等身,推动了中国艺术学学科建设。对于自己的学术使命和文化职责,先生自己概括为“肩扛艺术学、民艺学和工艺美术三面大旗”。其实,先生耕耘与探索的学术领域还要博大深广,比如美学、艺术教育学、艺术设计学、敦煌艺术、画像石艺术以及书籍装帧、标识设计、剪纸、版画、砖雕、陶瓷、染织等诸多专业领域都有所涉猎并且成果斐然。他在宏观建构的同时,更注重“专、博、正”的协调统一,将严谨扎实与立意创新、广博通识与专深约取融会贯通,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近七十年来,先生已经出版学术专著和主编著作近百种。《工艺美术论集》《造物的艺术论》《张道一论民艺》《吉祥文化论》《张道一文集》《论艺术与设计》等学术代表作,凝聚着他数十年的学术心血与理论思考。此外,他主编的大型学术文献《中国图案大系》(12卷6册)《中国木版画通鉴》 《中国拓印画通览》等,都是积淀深厚、泽被后世的经典之作;他主编的《中国民间工艺》《工艺美术研究》《艺术学研究》《艺术学记》等专业期刊和学术丛刊,为学术界构建了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先生多年积累、厚积薄发而成的《麒麟送子》 《老鼠嫁女》等专题研究著作,使中国民俗民艺研究别开生面,堪为学术典范之作。

          进入耄耋之年,先生愈加痴迷埋首于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学术专题的精深研究,连续推出了《蓝花花》《剪子巷花样》《桃坞绣稿》《汉画故事》《孝道图》《乡土玩具》《纸马》《狮子艺术》等一系列厚重的大部头著作,独辟蹊径,令人叹为观止。对于艺术人生的学术经验,先生习惯于以格言俗语予以概括总结。例如“不通一艺莫谈艺”“尝尝味道”“攥米团子”“辫子股”“读研歌”等等,看似通俗易懂,实则内涵丰富。其总结的“学研十法”(广求、勤记、究源、连锁、类比、联想、推理、反证、辨物、综合)旨归更注重“融会贯通,必有新创。治学之道,方法在人”。他的图案学、艺术学、艺术教育、艺术设计等思想以及造物艺术论、本元文化论等已成为近年学术界关注与探讨的研究对象,有待后学深入研究和总结。

          张道一先生是中国艺术学学科较早的倡导者和主要创建者。1988年即发表《中国民艺学发想》,后又发表《建立“民艺学”的必要性》等文章,第一次比较全面系统地提出民艺学科的建设问题,并从理论建构和学术实践层面实现了从民间美术研究到构建民艺学科的转型和升华。1995年发表《应该建立“艺术学”》,1997年发表《关于中国艺术学的建立问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前瞻性,提出和阐述了建立中国艺术学学科的学术构想。20世纪90年代中期,先生作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为将“艺术学”上升为独立的学科门类而苦心孤诣,上下求索,作出了积极努力和突出贡献。经过学界的持续努力,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调整方案,将“艺术学”从文学门类中分离,提升为独立的学科门类,在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及学科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推进教育实践和建设学术阵地的过程中,先生的一系列学科建设思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培育和影响着一批批年轻的学子扎根中国的文化艺术土壤,实现理论建构与提升。甚至可以说,由此形成了“西学东渐”以来西方学术范式渐成主流的语境中一支具有本土生命力、承传有序、递进发展、能够实现理论提升的学术中坚群体。

          为人之道

          张道一先生为人率真,正道直行,坚守知识分子品格。先生的人生道路,是与中国大地近百年来的历史进程密切相关的。他的个性和性格熔铸着历史文化积淀、世道人心变迁、时代大潮激荡的综合要素。“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给学生们留下深刻印象。先生的严格与严厉融入了他的学术人生,但又严慈相济,温厉相和,相辅相成,从而成全了他鲜明的个性和刚直不阿的品格。他立足中国大地,坚守本土文化,探索学术范式,贯通艺术领域,形成了典型的“张道一风格”。他对学生们的奖掖扶助、鞭策批评、关心关爱,令人终身难忘。

          历经九十春秋,无论身处和谐顺境,还是困厄逆境,他都处之泰然,乐观面对,宠辱不惊。风雨沧桑,艰难困苦,磨砺了他的坚韧不屈、顽强倔强和凛然傲骨,也淬炼了他思考历史文化、担当时代使命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他看待艺术与社会问题的深刻,他对民族民间文化的热爱,他对崇洋媚外现象的怒斥,他对学界晚辈后学的扶掖,都反映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坚定的爱国主义立场和对本土本元文化的古道深情。先生“严而慈”“温而厉”的坦诚率真的性格品格和几十年的学术求索,都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吾道一以贯之”,是古代圣贤的哲言,也是张道一先生锲而不舍的学术精神与执着探索的人生追求的生动写照。“立德、立功、立言”是自古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安身立命的不朽盛事,张道一先生从教七十年的卓越成就已屹立于学术之林。张道一先生的为师之道、为学之道、为人之道都融入了他一生奋斗和奉献的传道治学、立德树人的艺术教育事业,学高为师,身正是范,一以贯之,高山仰止。衷心向张道一先生九十大寿道贺,祝福先生学术之树长青!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ARTIST
        艺术商城/TRANSACTION
      Processed in 0.060(s)   9 queries
      update:
      memory 4.063(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