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远望:许江的绘画”

        分享到:
        2012-06-11 16:12:39
            “收到许江画展的请柬了,很高兴。许江的干劲、能力、给中国画坛带来的冲击力,都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他与时俱进的思想,你们搞新闻的同志一定要宣传好、提得响亮。我们关注着许江这个画展,祝贺他,一定能打响。”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前馆长杨力舟特意打电话来道。从新年伊始,许江要办个人画展的消息传出后,各方都在关注。86岁高龄的著名油画家、中国美院的老学长吴冠中道:许江给我的印象很好!我和许江私交不多,但他主要的学术观点、作风、绘画的艺术追求,我都赞同。他思想解放、西方的东西懂得多,有世界的视角,又能根植于民族的土地上,作风求新、勇于探索,年富力强正当年,他任我的母校院长我觉得很合适。在中国当代美术界,他给我的印象是相当突出的。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主任、中央美院博导郭怡宗则说,许江的画有思想的深度,已形成了自己的绘画语言。

            作为中国美术学院的院长,他以一篇“大学的望境”提出了他的教育理念,并把这种理念凝结在中国美院校园建设和学科发展中;作为策展人,他主持了上海国际美术双年展,第一次以东方城市为母体来展示当代视觉艺术发展的策略性思路。并由此被国际权威杂志评为当代世界100位有影响的美术家之一;2005年,许江出版的两本艺术随笔集《一米的守望》、《视觉那城》,使他荣获了人文学者的声誉。面对这一切,许江怀揣艺术家的自我要求和责任,他始终认为:我归根到底还是个画家!

            从现代艺术回归架上绘画

            “多少年了,参加过许多画展,但个人独立的画展在国内还从来没有做过。”年过半百的许江对此颇有感慨。许江认为:我们这代人该梳理一下自己的艺术道路了。这代人是成长在一个统一的共性社会中的,如四川美术学院长罗中立、鲁迅美术学院院长韦尔申等。在过去的岁月,听着、唱着同样的歌,有着共同的经历、共同的记忆、共同的责任感。如今在工作上又都走到了各自的负责岗位,在艺术上都追求着自己的个性。从“文革”到改革开放,共同面对着变革着的新时期,在经历了汹涌而来的令人眼花缭乱的西方美术新思潮的影响后,又重新回到了传统艺术的土壤之中。“与我的同龄人相比,我比一般人接触西方的东西更早,而我正在走着一条独特之路,一步一步、一点一点走到今天,这一切需要认真地总结一下。”

            “远望”是许江经常使用的一个词。

            在许江的“远望”中,既有地域的远望,面对自然和城市望境;又有历史的远望,面对历史和命运的望境。走向这样的远望之境,许江经历了多年的努力。

            十多年前,许江是用带着观念的艺术形式,以弈棋的方式来演练中西文化的问题,表现中西文化彼此对抗,又互为依存的格局。九十年代中期才回到架上绘画。这个词活在悠久的中国传统之中,其时代意义似乎是在七十年代中期,因叶剑英元帅的同名诗而风行,那诗开篇就是“忧患元元忆逝翁”,而结句则是“旋转还凭革命功”,在文采斐然中表现危机与希望的并存。“在对历史翻云覆雨的变化的思考中,特别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50周年的历史回顾,使我突然找到一种新的状态。我感觉中国的实验艺术存在着一些问题,必须要克服。一方面它的艺术表现十分生硬,成了简单的观念形态的说教,另一方面它往往依靠颠覆中国传统艺术的方式去猎奇,这就在无形中满足了以西方观念为主体的全球主流艺术格局中对东方艺术的想象。在这之中,东西方的关系变成传统与现代、新与旧、保守与开放的关系,并出现文化的断层。我们要研究文化的根源性,要有新的文化史观。这之后,我开始创作‘世纪之翼’,‘历史的风景’,通过‘远望’来回望历史、表现消逝与正在消逝的风景。通过回望,真正看到自己,发现自己。”

            “我从试验装置艺术走回架上绘画的独特道路,在当代是有一定代表性的。”2006年9月份,许江将与他的德国老师在德国汉堡举办展览。“我国相对于西方是‘远东’。而西方相对于我们来说,恰恰是‘远西’,这个表象的蕴涵,不是位置,而是互动的关系。多少年来,我们都在向西方学习,西方的价值观成了我们的楷模、理想,而现在这些正在悄然变化。现在不能简单谈两种文化,又以非西方性的东方性来打牌子。中国绘画的出路在于我们自己,今天文化的判别已不是种类的判别,而要看其是否能活化资源,在人与世界同在的境域中完成创新。”

            可见的命运与不可言说的思想

            刚刚年届50岁的许江,已是一头花白,在每天紧张的公务中,常常露出倦容。人们总是说许江“天上写诗,地上画画”,如此浪漫的事,却最可以说明许江的紧张和勤奋了。因为,并不是天上更有诗情画意,而是只有出差的飞机上,才没有谁来打搅他,让许江可以“偷得浮生半日闲”。许江常常是凌晨才睡,而清晨5、6点就起来工作了。中国美协副主席、清华大学美院教授曾成钢曾是许江的同学,他几乎每次有机会都要想着提醒许江,要注意身体。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许江的命运早已被历史锁定。对此许江说道:

            这么多年以来,我自己头脑当中想得比较多的是两个人,一个是林风眠,我的文字里也写了非常多的林风眠,总结起来,林风眠是理想与命运、情怀与悲怀相结合的一个最典型的人物,虽然我今生无缘见过他。1999年我要做林风眠百岁诞辰的时候,想看看他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也遭到了拒绝,但是我在心里面深深敬仰这位前辈。另外一位我经常想起的人就是我的父亲,我的父亲一生非常的坎坷,他把本来应该教育别人的思想,浓缩起来,倾注在我一个人身上。我的读书经历也是一个很不平凡的过程,前一段我出了两本书,但一直问自己,我为什么出这两本书?我能不能写好这两本书?那时候,我总结了一下从小到后来的整个读书的经历,感触非常多。在一篇写我父亲的回忆文章当中,有句题记,是这样写的:当我们从精神上去亲近某一位先人的时候,将变得严肃而沉重,那种迷茫之中无所不在的力量让我们升华,让我们在思念之中增添几分庄严和神圣。”

            “林风眠先生和我父亲,两个逝去的人的影子一直伴随着我,我的思考一直不轻松,所以我的文字也有几分沉重。我也很希望我能够变得轻松起来,但是可能是这个秉性很难改变吧!现在有很多人都对我寄予厚望,尤其希望我能够作为一个管理者的厚望。我自己是这样想的,作为一个管理者,尤其是当代文化的管理者,首先应是一个思想者,否则就是庸人当政,这么多年来做过很多事情,说实在的,是非常心累的,邵大箴先生曾问我感觉怎么样,我说非常累,这个累不是你的想法没有被采纳,而是你的想法在实施中被悄然扭曲。”

            中国美院副院长宋建明,是许江的老乡兼同学,说起许江的家庭,他颇有感触地说道:“许江的父母亲是中学教师,他是他们家的一个希望,父亲把很大的希望压在他身上,他受过良好的、传统的那段教育,一般这一代人很少有那样的教育。尽管他的少年很坎坷,全家曾被下放福建山区,但是他这些教育没有错过,他很早就学数学,学英语,这是我后来听他讲故事时知道的。我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大概是1976年,我和他同在一个单位里,他给我的第一印象,直觉地说,他就是一个“五四”时代的热血青年,张口闭口就是警句、诗歌,以我来看,这跟“文革”后期那个状态是不太合拍的。现在也是同样的,他今天说的很多话,在我们的环境中,没有几个人能听得懂,他跟下属说的时候,我觉得我应该能懂,但也不是完全懂,等到懂的时候,跟他现在的节奏会有半年或者一年的距离。他是一个血气方刚,而且充满浪漫思想的人。在我看来,他完全生活在他的梦里,因为青少年时期,他的遭遇使他觉得人间有很多不平。他希望这个世界很美好,于是他就按照他的方式去思考美好的状态是什么,把这种东西引进了造型艺术领域,引进了文化层面,包括他今天做教育,都是这样一路下来,从来没有改变过。他说话的时候,以前有很多人在嘲笑他,说许江又是这一套!到今天他再说的时候,很多人盯着他看,开始觉得不能小视他,这是在最近的七、八年慢慢形成的一个状态。”

            走上一米台阶的画展

            2005年金秋,在第二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上,许江一幅“黑瓦白瓦”的水彩作品获得了中外评委的一致称道,并荣获金奖。在这幅作品背后,人们解读着许多新的元素。作为美术学院院长的许江,把他主持设计建设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建筑物的屋顶意象,创作美术作品,这种融造物和造型于一体的、熔精神和物质于一炉的创作使人感到艺术创作的深厚动力;作为油画家的许江,语言沉重、披离,作为水彩画家的许江,述说绵长、坚韧;激情与冷峻、力量与抒情竟然延续着同一条历史的脉络;作为上海国际美术双年展的主策展人,许江成功地在中国大陆推出了融入国际潮流的现代艺术为主体的双年展,然而他本人却一举夺得了架上绘画大奖,并从此向架上绘画全面回归;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潮流遭遇了从现代回归传统的交错和叠合。这一系列特殊的艺术显现,在“远望—许江的绘画”中,将得到深刻而直接的展现。

            “看画的距离,一米左右。东西方大体皆然。”许江如是说。许江的画展中国美术馆中央园厅造出了三级一米高的台阶,人们通过那台阶走近许江的绘画,走向远望的剧场。为一个个展而改变展厅格局,据悉,这在中国美术馆建馆以来还是第一次。

            整个展览布置在中国美术馆中央园厅和8、9号厅中,分三大序列。第一序列是《被切割的远望,进门的序厅是“天与地”和“黑瓦白瓦”两个系列水彩作品相对陈列。这些由小幅水彩组成的作品,以《被切割的远望》为题,表现了大地丰收以后的荒凉,在辉煌的终结与荒凉的废墟之中孕育着生命的新的轮回,生与死、隐与显的主体变奏。

            西侧的9号厅为第二序列“历史的风景”,主要是作者在2000--2003年创作的油画。包括以北京、上海、德国柏林等国际大都市为题材的系列作品。9号厅的一侧,搭建了一个四方围合的小展区。这个厅的作品表现都市风景的历史,即从今天的可见的城市风景,远望其背后发生的历史废墟和对未来命运的艺术昭示。

            东侧8号厅中央搭建的是两道平行展板,截出长达12米的长廊。这里展开的是第三序列的“世纪之弈”。这里展陈的是作者2000年以前的作品。作品旨在揭示历史背后的权力和命运关系,以支配历史的“手”,寻找史诗般的感觉。这一组作品,所表现的是柏林等富有现场感的废墟。作品对“废墟”的经典刻画,被评论家定义为“中国废墟画家第一人”,许江用画笔塑造了对文明和文明所面对的危机的思考。

            许江画展的展陈,是用倒叙式展开的。当你走向时空深处,你也正是走向大河的源头。你对许江今天的作品就会有更深入地认知,你也会更深地了解许江和许江的这个时代。这就是画家的许江。

            在展览期间,许江还将应邀为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分别作题为“大学的望境—艺术家眼中的大学之道”和“远望当归—图像时代视觉艺术的策略性思考”的学术报告。为更好地为普通观众服务,许江画展期间,还将由专业人士作现场介绍、讲解。


    Processed in 0.010(s)   2 queries clearcache
    update:31248959
    memory 3.17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