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雕塑家许鸿飞大胆挑战罗丹的《吻》

        分享到:
        2012-06-04 16:21:18
          广州雕塑家许鸿飞和来自美国的雕塑家钱大有,在持续半年的时间里通过雕塑创作“对话”,完成了34件雕塑作品。他们的“Conversation/对话”当代雕塑展将于10月28日至12月19日在广州艺博院展出。



            这是一对特殊搭档:许鸿飞是地地道道的广东艺术家,含蓄、消瘦、冷静;钱大有是美国来的黑人艺术家,热情、健壮、奔放。在广州江南大道南的“石磨坊”里,两位艺术家进行了长达半年的合作。近日,南方日报记者走入了许鸿飞的“石磨坊”,感受了这场中西雕塑艺术的碰撞。



            大胆挑战罗丹的《吻》



            钱大有原名阿比奥拉•阿基杜拉,钱大有是广州朋友给他的中文名。这个出生在非洲的艺术家,上世纪80年代就在美国从事雕塑艺术创作,颇有名气。他信手拈来废弃铁料做成艺术品,在美国被誉为“绿色革命艺术家”。



            钱大有半年前来到广州,无意中结识了许鸿飞。到访石磨坊后,他突发奇想要留下来,与许鸿飞这位并不熟悉的东方雕塑家合作,寻找新灵感。



            他们一个朴实含蓄,一个热情奔放。石磨坊里,他们一个叼着烟斗,细细喝茶,反复琢磨;一个用电脑放着爵士乐,手舞足蹈地创作。然而许鸿飞和钱大有却有共同的偶像——雕塑大师罗丹。



            罗丹于1886年创作的大理石雕像《吻》,将《神曲》里描写的一对情侣惊世骇俗的爱情,通过两个纠缠的躯体、一个款款深情的吻表现得畅快淋漓。冥思苦想之下,许鸿飞突破了罗丹“吻”的模式:一个俊俏消瘦的男子将“肥女”托起,“肥女”展开双臂,轻盈向下投下一吻。张力、律动及质感在这件作品里神奇地再现。



            废铁料焊接成艺术品



            为了留在广州与许鸿飞“对话”,钱大有推掉了美国半年内许多艺术活动和展览计划,在美国艺术圈“人间蒸发”。“最让我吃惊的是,钱大有对艺术的态度犹如宗教般虔诚。”许鸿飞说,在广州长达半年的时间里,钱大有没有任何收入,全靠之前的积蓄生活,他在海珠区自己租了房子,每天到石磨坊与许鸿飞碰头,经常每天创作10个小时。



            “创作就是他的生活。”钱大有每天只吃一顿饭,但他经常会放起爵士乐,创作雕塑的时候就像孩童般快乐无邪。这种源自对艺术最直接的快乐,没有名利的纷扰,感染了许鸿飞。



            更有趣的是,钱大有也突破一般雕塑家所用的泥巴和刻刀,从废铁站收购了上千把汤勺、铁锅和铲子,每天拿着电焊,将这些废铁料焊接成一个个艺术品,有打马球的男子,有奔跑者,还有做吊环的躯体。废旧的铁勺,隆起的底部拼接成一块块起伏的肌肉,让人感到速度、力量与腾飞的美。



            而在许鸿飞手里,泥巴和钢铁也变幻出新的韵味。雕塑《举重队的工作人员》中,一个胖女人在运动员训练结束后,拎起4个杠铃轻松离去的场景令人忍俊不禁……

    Processed in 0.010(s)   2 queries clearcache
    update:490384
    memory 3.09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