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注一方热土——青年画家王晓银和他的河西风情画
王晓银,1965年出生于甘肃山丹县,1986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为甘肃美术家协会理事,金昌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王晓银的学艺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上初中时,他遇到了西北师大毕业分到山丹中学任教的巨潮先生,成为学校美术兴趣小组的第一批成员。上大学前,憋足了劲的王晓银足足画了两箱子素描和速写。虽然那时对生活的理解还不到火候,但却为日后创作裕固风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82年,16岁的王晓银考入西北师大美术系国画专业,受业于张阶平、杨国光、李葆竹、魏自强先生。在潜心学习绘画理论和技艺的同时,王晓银始终在考虑自己的艺术定位。当特定场景一旦与自己的生活积累相碰撞,心中不由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他怎能不利用手中的笔墨,尽情挥洒这块热土独有的风情,描绘父老乡亲的超拔与坚韧?
情注一方热土是王晓银国画创作的根基所在。无论是河西农村父老乡亲的日常生活,还是别具特色的裕固风情、藏族风情,在他的笔下一一铺展。戈壁、大漠、雪山、草原,夕阳、晨晖、村庄、古老的烽火台,乃至一簇红柳丛、一蓬骆驼草,在他的笔下都有精微的展示。当我们捕捉到戈壁之舟宽厚深情的目光,河西大地的灵光神韵已然融入了画家的血脉之中。《草木又一秋》本是河西见惯不惊的场景,一旦被有心人搬到画幅上,令人一见如故,倍觉亲切。沙枣树下挤挤攘攘的羊群,戈壁风雨中饱经沧桑的父辈,那就是我们夜半惊醒每每回望的故乡。《暖冬》中鱼贯而行的骆驼,与憨态可掬的牧羊犬前后呼应,驼峰上从容不迫的牧羊女,与扑面而来的漫天飞雪互相映衬,透出河西人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和万难不屈的精神。
对人物情有独钟是王晓银揭示生活的执着选择。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引发的震颤没齿难忘,前辈西部风情画中的人物常常引他遐思纷纭。他意识到人物最能直接揭示生活,那是他看到了父老乡亲与这方热土的血肉联系,实实在在掂出了人物画的分量。他坚持用老百姓能看得懂的具象的东西来表达自己朴素的情感。《牧归图》中骆驼羊群的写意与牧羊女的精细描绘相得益彰,显然,作者的着眼点在英姿飒爽的人物身上。《裕固新娘》中新娘的美丽端庄,折射出嫁女仪式的庄重典雅。亲人各不相同的举止神态,既营造了和睦喜庆的家庭氛围,又掩饰不住难舍难分的亲情。表现藏族题材的作品《岁月》可视作现实主义创作的一个突破。与以往表现这类题材的画作不同,作者于浑朴凝重中添加一抹浪漫色彩,细部的精心描绘与整体的粗线条勾勒交相辉映,整幅画面于沧桑岁月的沉重中透出一抹亮色,冲淡了普遍的悲悯之情,而令人产生振奋之感。《扎西一家》选用牧民扎西一家生活的一个截面,反映新时期藏民生活中的天伦之乐。这幅国画在写意中融汇了水彩画技法,人物神态维妙维肖,从中透出画家扎实的素描功底。从意境上讲,若在画面上再添加一只牧羊犬,当再好不过了。
以写实为底色的唯美情调是王晓银国画创作的刻意追求。在大学他虽然主攻国画专业,但对水彩画亦情有独钟。他的国画中常常有水彩画的影子,构成形式更多地融入水彩画技巧。他的工笔画颇具唯美色彩,有意调动多种手段,渲染一种唯美的情调和氛围。他特别喜欢河西的黄昏和清晨,戈壁美伦美奂的黄昏,一次又一次引发他的创作冲动。新作《戈壁薰风》近景是一峰气度不凡的骆驼,骆驼的轮廓淡化了工笔线条,而采用写意手法处理;中景为人物,老人的慈祥与少女的俊俏相映生辉;远景中隐隐绰绰的驼峰宛如天边的山恋,造成一种似真似幻的氛围,使围观者仿佛步入童话世界,在温馨的品味中流连忘返。这幅作品无疑是画家追求惟美境界的一次成功尝试。《祥云》乃黄昏时分戈壁牧场的生动写照。鳞次栉比的驼峰,怡然自得的年轻牧民,沐浴在天地一色的晚霞中,大块暖色调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令人耳目一新。《沙棘红了》分明是牧归时的一次邂逅,一次会心的交流。三位少女服饰华丽,四峰骆驼情态各异,这一方颇备特色的小照,镶嵌在远山近岭、雪域晴空和戈壁清流作背景的画框,宁静中给人以淡淡的思索和回味。
如前所述,王晓银的河西风情作品,无一不透出对脚下这块土地的挚爱情怀:题材上,立足西部地域特色,以饱满的热情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以敏锐的观察力充实丰富作品的内涵;艺术上,继承传统而又不墨守传统,构成形式上不断探索与创新。对河西的少数民族,尤其是甘肃独有的少数民族——裕固族,他更是倾注了少有的热忱。他的裕固风情画工写结合,粗中有细,在淡化线条中深化意境,在突出地域特色的同时凸现人物特征。在他笔下,牧人的纯朴剽悍,骆驼的俏皮可爱,无不形神毕肖,纵使一只牧羊犬,也憨态可掬,让人油然而生亲近之感。画家人性化的笔触难能可贵,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为我们再现河西父老乡亲生命的执着与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