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入社会主义中国的时代精神哈尔滨城市山水画首展研讨会举办

      作者:汲平2011-10-09 15:30:47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美术》主编王仲 发言稿在研讨会的发言评论

          由《美术》杂志和哈尔滨城市山水画研究会共同主办的“哈尔滨城市山水画研究会首届作品展研讨会”在哈尔滨举办。研讨会学术主持人为《美术》杂志王仲主编。

          研讨会于2004年8月24日上午召开,会前举行了哈尔滨城市山水画研究会首届作品展开幕式,参加画展开幕式的省市有关领导有:黑龙江省文联主席马顺强,黑龙江美术馆馆长徐焕昌,黑龙江美协副秘书长赵丹琪等。来自北京等地参加画展开幕式及研讨会的嘉宾有:《美术》杂志主编王仲,中央美院教授,美术理论家王宏建,吉林省美协主席易洪斌,原辽宁画院院长赵华胜,辽宁画院党委书记徐萍,吉林画院院长高国方,黑龙江画院名誉院长于志学,鲁迅美术学院教授李荣光以及哈尔滨市的文艺界人士代表等。

          王仲(中国美协《美术》杂志主编)

          在中国画领域里:“城市山水画”是一个新开辟的园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国各地城市的大发展,许多中国画画家也开始尝试着用水墨画来表现城市,至今越来越形成了势头。其实,用水墨画来画城市,古已有之,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一幅“城市山水画”,它画的是北宋承平时期的汴梁城。但是古代画城市并普遍,大部分文人画家关注的是“林泉之志”,“抒胸中之逸气耳”。正是因为文人画长期脱离社会生活,到了清末民初,越来越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所以必须要遭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的激烈批判。今天看来,当年的批判未免过激,但总体上还是给中国画的变革发展带来了活力。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画反映社会主义新时代,又进行了新一轮的变革。对于这场变革理论界有不少岐义有人说:“这场变革损坏了中国文人的气质,更有甚者,认为中国人物画练素描是犯了不可饶恕的历史罪行我认为新中国建立以后的这场中国画变革”在总体上是积极进取的,对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发展是促进的,对人物画发展的推动更是巨大的。中国画人物画不经历素描造型的训练,永远停留在梁楷《泼墨仙人》那几笔,是永远不可能产生像《流民图》这样的作品的。说到这时里,我也很感慨,新中国建国55年来在中国画人物画方面,还没有一幅作品超过1943年蒋兆和先生画的那幅《流民图》,就是接近这个水来的都不多,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当代各位著名的人物画家们思考。人物画的问题我这里就不多说了,我还是把话题拉回来说“城市山水画”。

          用水墨画来画城市,这个问题在今天要比“五四”时期和新中国建立初期更为突出,因为今天的城市生活已经比过去大大扩大,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重大构成部分。中国画画家对此再不能长期漠然不视,仍然沉溺于古代文人墨客那点孤芳自赏的狭小天地。我的意思当然不是说,中国画画家不要再去画山水画了,都去画城市景观和都市生活。相反,我认为长期生活在现代化都市的人是非常需要一点“林泉之志”的,山水画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说,都永远需要,都永远有发展。我要强调的是,这种对山水画的肯定绝不应该成为拒绝去进行“城市山水画”探索的借口,去逃避探索和实践“城市山水画”这个历史性的课题。画山水画的画家可以继续去画自己的山水画,但有志于把山水画扩大到城市领域,用中国水墨画探索画城市风光和都市生活,这种舍易求难,敢为天下者先的探索精神,是难得可贵的,是应该得到大家鼓掌欢迎的,这是一个新的课题,在一个新的课题上要有一点新的推进,是很不容易的事情。80年代以来,有不少有为的画家就开始在这方面进行尝试和探索。我们在许多展览会上,经常能够看到这样的作品,珠海有一位叫刘源的画家,多年来一直在探索“城市山水画”,曾在专门举办过一个表现珠海的专题画展最近刘文西、卢禹舜出国,都画许多水墨的“城市山水画”。今天在座的于志学先生和祝林恩先生,都是比较早有意识进行“城市山水画”探索的画家。非常有意思的是,我们著名的科学家,人大副委员长钱学森先生也关注到这个问题了。1992年,钱学森先生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组深圳画家画深圳的作品,热情地给我写了一封信,大力提倡“城市山水画”他说“这种图画在中国从前的,‘金碧山水’已见端倪,我们现在更应注入社会主义中国的时代精神,开创一种新风格为‘城市山水’”。钱学森先生不仅是一位大科学家,而且对文学艺术都非常在行,对东西方文艺都非常了解,而且有很深刻的体悟能力能够是低的吗?!钱学森先生一直是我们《美术》杂志的忠实读者,他每期都认真看。从他的信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谈美术完全是内行的。我们在《美术》杂志1992年第11期上全文发表了钱学森先生这封关于“城市山水画”的信,随即全国各大报刊都作了转载,一时在全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对全国从事“城市山水画”探索的画家来讲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推动。由一位著名的公众人物出面来推动,其作用是可想而知的。我当时还约王宏建先生写了一篇文章,对钱学森先生信中的思想又加以阐释和生发,更进一步扩大了影响。祝林恩先生就是看了《美术》杂志后,和王宏建先生进行通信联系,成了好朋友。“城市山水画”这个概念到底科学不科学,当然可以探讨。钱学森先生从“金碧山水”这个概念引伸出“城市山水”这个概念,是有他的道理的。从钱学森先生的整封信一看,他的基本精神是在强调“水墨山水画”向“水墨城市画”的转化。当然,当前不是纠缠概念的时候,重要的是实践,重要的是“将山水画延伸到去画城市”、“用水墨画去画城市”。

          近些年来,于志学,祝林恩先生在哈尔滨倡导“城市山水”联系和团结了不少志同道合者,共同切磋,共同探讨,逐渐形成了气候。前不久祝林恩先生到北京《美术》杂志社来找我,他说新成立的哈尔滨城市山水研究会想举办一次展览,希望我予以支持。我听到这消息之后很高兴,我说你们城市山水研究会举办首展,我一定要来。今天,你们的“哈尔滨城市山水画研究会首展作品展”及研讨会召开了,我应该对你们表示衷心的祝贺。“城市山水画研讨会”的成立,在中国美术史上是一次创举,它的成立和首展的举办,对全国从事“城市山水画”探索的画家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我希望你们以后能够加强和全国各地的“城市山水画家”的联系,相互切磋、学习、交流、我相信“城市山水画这个新品种一定能够得到大的发展,我们的广大人民发群众为此又会获得一个新的审美亨受的领域。祝你们的研究会能够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王宏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我非常高兴,这个画展主题鲜明内容独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画家个人画城市较早,傅抱石50年代就在欧洲写生了,画了许多景色,但不叫城市山水画。今天以“城市山水画”命名一个画展还是第一次。我1992年读钱学森先生的那封信后有感而写的文章,当时也还是在理论上的期待,期望能够从这一个题材有所发展,它必须有一大批画家,一大批作品,才能够气候。今天看到了画展,这么多的作品展示出来,已有了一定的规模。我建议王仲先生在《美术》杂志上把这个研讨会发一个重点性的文章,我也希望它影响到全国,形成城市山水画的发展的大趋势。

          祝林恩先生的作品,已经形成了个人的面貌,其它参展画家风格有些相似,又不完全相似,根据对城市山水画的理解,在城市山水画这个大的目标下,共同进行探索。这个阶段是画我们眼睛看到的东西,这是必要的。

          山水画一词在西方,无论是英文、法文、德文、他们叫风景画。西方的风景画范围比较宽,有山景画、海景画、城景画。我们中国山水画,以山水、大江、名山、大川为主要表现对象,这和我们中国的文化思想,哲学思想有关系。画家画的不仅仅是外在的山水,而是有更深层次的精神的东西在里面,绘画的领域是很宽的。城市山水画今天既然提出来,画家们在实践中同时做出理论地思考。一是画眼睛看到的城市,另一种是画理想中的城市。2004年与1992年相比,祖国的日新月异的发展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城市化进程中许多问题都要首先解决,但很少考虑到审美问题,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未来子孙生活环境的问题。画家应该把他理想中的山水城市表现出来,呈现给人一座座美的城市。靠大家共同探索,从审美的角度去研究现代化城市应该是什么样的,未来的城市是什么样的,用自己的作品作出各自的回答。探索和追求,是我们崇高的责任。

          易洪斌(吉林省美协主席):

          参观完画展,给我的印象是耳目一新。一般的山水画,常规的山水画是不表现现在的都市的,这个画展表现了当代城市的面貌,主要是黑龙江及哈尔滨的景色,画面很热烈,蓬蓬勃勃,手法和意境都很有新意。哈尔滨成立城市山水画研究会,形成一个派别,在东三省乃至在全国属于领先地位。黑龙江美术前有于志学先生冰雪山水画,后有祝林恩先生城市山水画,很有启发性意义。

          钱学森是有远见卓识的,他高瞻远瞩最早提出城市山水画这个概念。祝林恩先生是画城市山水画的画家,画在钱学森先生提出概念之前,在钱学森先生形成理论后,他也在不断地实践。城市山水画有今天,是科学大师和美术工作者共同推进的,在这方面《美术》杂志主编王仲先生功不可没,正是他把问题提到了钱学森那里,才有了这封信,才有了城市山水画的明确概念。今天,王仲先生为了展览和研讨会专程来到这里主持这个重要的活动,美术理论家王宏建先生对城市山水画的兴起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他在1992年以其远见卓识就这一课题提出有价值的见解,对城市山水画的形成、发展、理论建设有积极的意义。

          城市景观用中国传统表现是很难的,到了21世纪到处都是高楼大厦,在观念上,在趣味上,你画得再像,也不如照片真实,你画的太不像又完全没有城市的面貌,就不是城市山水画了,妙在是与不是之间。城市山水的内涵是什么?是把城市风貌作为山水画的一种,还是建筑和山水结合起来。我认为,画城市应该和山水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例如索菲亚教堂的那张画,有教堂、有树,是水墨的表现,比只画高楼的作品好看。

          赵华胜(原辽宁画院院长):

          祝林恩先生是我的老同学、老朋友,这次看到了他组织的城市山水画展览很受鼓舞,辽宁的美术家在40年前就想把鞍钢、油田表现出来,但是没有成规模,现在看到你们探索、实践取得这样好的成绩,应该向你们学习。我对城市山水画的认识不高,但是我感觉中国山水画迈向21世纪的时候,它是山水画的一个重大突破,城市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门类。因为城市山水画能够走向现代化,能够突破过去传统山水画的皴、擦、点、染的程式化,用新的生活、新的面貌、新的手法来画新的作品,将对21世纪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有非常广阔的前景,而且一定能产生大画家、大作品。

          赵毅(黑龙江省画院院长):

          看到了展览,我感到继北大荒版画和冰雪山水画在我国江北大地又产生了一个新的画派——城市山水画。北大荒版画和冰雪山水画在黑龙江美术史和中国美术史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那么,城市山水画这个新的事物的成长有待于大家的观察和检验,但是它必竟是一个新的事物,可喜可庆,希望在大家关爱下卓壮成长。

          笔墨当随时代,随时代就要反映时代精神、切入社会生活、深入人民群众,城市山水画贴近时代、贴近都市人群、能够很好地反映时代的精神,重要的标志就是确立了城市化,现代性的主导地位。当今社会,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进程重要的标志就是城市化。那么,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建设,关注时代、关注人生、关注历史,好的作品,好的体裁,好的画种就是城市山水画。

          城市山水画面向城市、反映城市,跨越了自然和人化自然,必将为净化人类的生存空间做出贡献。同时,城市建设的自然和山水,人与自然的环境,关系人的生存,紧密系结人的心理情感,这使城市山水画具有极大的生命力。

          徐焕昌(黑龙江美术馆馆长):

          黑龙江省首届中国画城市山水画展亮相于黑龙江省美术馆,是以著名画家祝林恩先生为代表的黑龙江画家在实践钱学森先生提出的发展“中国画城市山水画”构成的一次成果展示。这个成果展示为传统中国画创新与发展带来了一个闪光的靓点。

          以城市建筑、道路、桥梁、设施、植被和环抱城市的江河,湖泊为内容,以传统中国水墨画形式开拓出来的“中国画城市山水画”有别于传统中国画的界画,有别于以建筑物补景的山水画,也不同于像《清明上河图》那样的城市风情画。它所体现的是一种水墨淋漓的雾都神奇,银装素裹的北国风光,是一种具有时代特点的大气魄的城市山水画,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壮丽景观和人文精神的体现。黑龙江画家开拓的“中国画城市山水画”是继于志学先生的“冰雪山水画”后推出的又一项具有广阔前景的中国画创新形式,充分体现了黑龙江画家们一贯勇于实践,开拓创新的探索精神。

          “中国画城市山水画”的出现,必将为丰富的繁荣民族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人们在内容与形式上挖掘传统中国画的创新潜能开启思索之门。同时,黑龙江的画家们也必将为由此而打造黑龙江美术大省以至强省作出积极贡献。

          于志学(中国美协理事、著名画家):

          参观了展览我很感慨,家乡人出现这种可喜可庆的事情。80年代中期,冰雪山水画获得了人们的认同,如今又诞生了城市山水画,山水画里还有很多课题还未解决,其中就有如何画城市的课题。为此祝林恩先生默默工作几年,拿了一批山水画给我看,我很震惊,我为他写了一篇文章,题为《笔墨当随时代》,我为这批画起个名字叫“城市山水画”。钱学森先生相隔二年以后,提出了这个名字,大家都接受了,没有钱学森先生,那么城市山水画这个名字就不会有了。城市山水画的名字是不是正确,城市里怎么能有山水,不要理解的太狭隘,山水是风光的一种概念,为了表现中国绘画与西方的不一样,所以它才叫山水,不要把画山画水叫山水画,不画山不画水就不叫山水画,这应该广泛地理解,认真地思考。

          赵廷椿(哈市美协名誉主席):

          现代城市建设正在飞跃前进,推进画城市风景画蓬勃向上发展。促使现代绘画不断更新自己的内容,扩大自己的疆域,并赋于时代美术崭新的面貌。城市山水画的出现,这对于21世纪美术发展空间的拓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滋生一方文化。在哈尔滨市画坛上,祝林恩先生是位有着强烈本土意识的画家。他早期油画《鄂伦春的春天》等作品显现才华,其塞北的地方色彩被挥洒描绘得井然有致。1987年后不见他的油画,而以一批被称为城市山水画亮相画坛,令人一振。记得当时我笑说他“叛油投国”,虽是戏言,实为惋惜。他力求从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结合点,把现代生活的视觉理念,不断充实在传统的结构中。他运用毛笔、宣纸和墨,融入油画的透视、光影和色彩的功能,以城市风光的素材,历经近20年来的耕耘,让人们看到的是一大批温润、情真、朴雅的城市山水画,实为难能可贵。因此,有人说它是“中国城市山水画的开拓者和代表人物”。我想,在艺术实践中,他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在祝林恩先生的倡导下,去年取得哈市文联的支持,成立了哈尔滨城市山水画研究会。一些志同道合的画家举行笔会、展览会。他们用作品告诉人们,地域风情比自然景观更具有文化内涵,只有把自然景观同地域风情结合起来,才能创作出意境遂远而文化内涵丰富的地方抒情画卷。

          王景甫(哈尔滨市委副秘书长):

          第一,城市山水画是传统中国山水画艺术与时代相结合的产物。20世纪末是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通过改革开放,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乃至于思想意识形态,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精神文明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成为新的文化载体或艺术表现形式的催生剂。新的时代在呼唤城市山水画。祝林恩先生凭借其对时代,对生活、对艺术的灵感,用自己胸中的笔墨和手中笔墨,回应了这种呼唤,成为中国山水画史上又有一个成功的探索者。

          第二,城市山水画诞生的人文和地区文化基础。城市山水画在哈尔滨诞生,同样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人文和城市建筑风格方面的坚实基础,是一个城市自己的地区特色在特定艺术形式下的提炼和升华。哈尔滨是一个具有浓郁欧陆风情的现代城市,受西方文化影响,很多市民对美术,音乐等高雅艺术的领悟力较强。祝林恩先生以其灵感和造诣,开辟了这种城市建筑艺术与中国山水画有机结合的艺术新天地。以优美俏丽的建筑为红花,以环境的绿化美化为绿叶,辅之以必要合理的浪漫想象,构成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城市山水画。

          第三,城市山水画体现了继承传统与借鉴外来文化的交融。中国画中的界画,就是城市山水画的传统的渊源,这说明城市山水画这种可贵的创新,决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而且,它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同时,还吸收借鉴了西洋画的思想和技法,进一步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作品才受到人们的喜爱。

          王惠民(《学理论》杂志总编辑):

          在北国画坛上,祝林恩是非常值得书写的人物,他生于塞北,长成于松花江畔,耕耘于黑土地,长期在绘画领域勤奋探索,致力创新,成就斐然。祝林恩的城市山水画,细腻,逼真,悠远,传神,融中西画的意蕴于其中,走出了一条别辟蹊径,独具匠心,颇有特色的创作之路。

          中国城市山水画,不愧为中华画坛的一朵奇葩。它有黑土地的孕育,有冰雪雨水的滋润,定会成长为参天大树,浓荫蔽日,郁郁葱葱,在百花齐放的盛世氛围里,在推陈出新的时代风云中,我们更要与时俱进,继往开来。祝林恩虽已过知天命之年,但这正是成熟的时期,正是创作的黄金时期。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厚的理论功底,扎实的创作实践,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成果,一定能将美好洒满人间。祝愿大地,林森树茂、恩泽百代。我们热切地企盼着。

          李维康(国家一级美术师):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城市的建设和美化日新月异地飞跃发展起来。人们理想的城市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为表达人们的美好理想和愿望。城市山水画正是基于这一思考产生的。

          祝林恩从六七十年代开始用油画创作,大量作品问世。后来,专心研创城市山水画。由于它不断地深入生活和实践,向传统方向努力,逐渐形成了中西合璧而且具民族传统因素的绘画风格,笔墨技巧也得以很好地体现。由于哈尔滨城市具有欧式的特点,加上北方自然景观的综合因素,所以它的城市山水画能达到有丰富的色彩理想的效果。他所创造的城市山水画,优美耐人寻味,而且还具有理想主义,祝愿他的城市山水画的创作道路越走越宽广。

          牟传俊(黑龙江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

          艺术创作应该着力展现时代风貌,而都市风光,则最充溢时代特征。它既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交相辉映,更能体现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最新成就。素以“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著称的哈尔滨,虽然建成几百余年,却是一座典型的在许多方面都融汇东西方文化的新兴城市,更能体现时代演进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变迁与发展,这无疑会时时处处触发艺术家的创作激情和灵感,也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丰富的题材资源。这也正是城市山水画源发于哈尔滨的一个有利条件。

          到2003年哈尔滨城市山水画研究会成立时,已有30余名画家加盟。这次画展的推出,正是哈尔滨城市山水画发展的一个阶段式的成果展示。城市哺育培养出自己的画家,孕育出城市山水画这一新的流派。城市山水画更以它特有的艺术魅力尽现城市的迷人风彩,让人们认识哈尔滨,憧憬哈尔滨,向往哈尔滨。这对黑土大地的人文资源开发和经济振兴并不无现实意义,更为城市的历史发展谱绘出不可磨灭的篇章。这也许正是这些艺术家对母亲城市的一个真诚的回报。

          冯国良(黑龙江报社主任编辑):

          现在人们一谈起中国绘画,大都指那些水墨写意或工笔重彩,我认为这种观念太狭隘了。在今天,我们看到了以祝林恩等画家的中国城市山水画的展出,给人以启示和振奋。看过这些作品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是中国山水画的一种创新,是中国绘画发展的一种社会实践。创新,它体现了社会发展这一实践的主流。我说城市山水画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时代呼之而出的艺术瑰宝。时代的旋律,早已存在于画家的心灵中,时代旋律赋予他们创新旋律,在艺术上的体现。作为中国绘画艺术,也应该具有现代的技法。这就要求中国传统的绘画应有一个大的变革,使之具有现代感,以符合时代的要求。让绘画的题材更新,画法更新,让其绘画的作品,出自现代人之手,具有现代人情感。城市山水画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

          (文章来源:2004年10月号 《美术》杂志)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
        艺术商城/
      Processed in 0.068(s)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