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树名木保护与中华文化传承

      作者:陈渊2024-12-05 08:31:51 来源:中国文化报

        我们将树龄逾百年的大树称为“古树”,而将那些稀有、名贵树种或具有历史价值、纪念意义的树木称为“名木”。李白诗云:“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古树名木不仅是不可再生的物种资源、景观资源和生态资源,更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古树名木保护工作。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古树名木是文化和历史的见证者,保护古树名木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设有专门掌管国家山林的官职,称为“林衡”或“山虞”,他们负有保护林业资源的责任。夏朝的“禹之禁”作为我国最早的自然资源保护法规,规定“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长”。此后,历代都有关于林木保护的诏令,比如《淮南子·时则训》中的“毋焚山林”,唐太宗封禅泰山时“近山十里,禁其樵采”的诏令。枝繁叶茂的树木往往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对古树名木的崇拜和保护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古人想象出“扶木”“建木”“若木”等拥有神异功能的树木,并将之附会于古树名木,保护这些古树名木就成为守护文化与传统的象征。古代承担着“庇护一方平安”的“社树”,是故土、丰产、福禄的象征,寄托着古人对自然、社会和文化协调发展的愿景。

        古树名木历经百年千载,见证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类社会变迁,承载了丰厚的文化记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黄帝陵景区轩辕庙院内的黄帝手植柏,相传是由轩辕黄帝亲手栽植,约有5000年的树龄,其见证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繁衍生息和发展变化。陕西耀县药王山庙里孙思邈手植柏也是一株享有盛誉的古树,据传孙思邈晚年回归故乡耀县,隐居城南五台山苦心研究医药,同时种下了这株古柏。如今,这株古柏与当地的药王殿、洗药池、晒药场等一同成为承载孙思邈医学精神、宣传传统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载体。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和绵阳市之间的剑阁蜀道上,有迄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人工栽植驿道古柏群。这些古柏见证了古蜀道在政令传达、商贸互通、文化交流、民族融合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历史上的植柏护柏情况。

        古树名木在中国传统审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无论是绘画雕刻、印染图案等方面的创作,还是诗词歌赋、戏曲小说等文学作品中,古树名木以其独特的风姿成为古人灵感的源泉和描摹的对象。这种深厚的文化关联,使古树名木成为传承历史、文化和艺术的重要桥梁。今年5月,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的吴文化博物馆举办“树碑立传:吴中古树名木的故事”特展,通过对古代诗词、书画中“树”的形象与象征的挖掘,为树刻碑,为树立传,叙述了千百年间古代吴中地区百余棵古树独一无二的故事。今年9月,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主会场举办“千年守望”古树名木艺术展,以古树名木为艺术创作题材,充分展现出古树名木的自然美和文化价值。

        古树名木,这些“有生命的文物”不仅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通过这些古树名木,我们能够触摸到历史的真实,体验到文化的传承,感悟到自然的伟大。从这个意义上说,古树名木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因此,我们不仅要将古树名木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融合,也要让古树名木保护与历史文化传承协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保护思想,这些思想为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和智力支持。保护好古树名木不仅是对自然界的爱护,更是对中国古人生态智慧的现代传承。保护古树名木要注重挖掘古树名木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意义,将这些故事和意义融入新时代的文化建设,包括通过学校教育、社区活动、文化节庆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与古树名木相关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然,在数字化技术已经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途径的今天,将古树名木保护与现代科技赋能相结合也十分必要。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在保护好古树名木的物理状态的同时,传承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和文化实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

        (作者系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与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
        艺术商城/
      Processed in 0.072(s)   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