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当今世界幅员最广、人口最多的综合性区域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简称“上合组织”)的成员国覆盖了从黄河长江流域到伏尔加河流域、从印度河流域到波斯高原的广袤文明地带。在“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引领下,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9家上合组织成员国博物馆和机构共同推出的“文明的星河——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博物馆藏文物联展”,这不仅是第一次大规模的上合组织成员国文物实体展示,也是为即将开幕的上合组织天津峰会献礼,展示文化交流超越时空,连接成员国构建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
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的文物交流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文物联展本质上是古代丝绸之路文明对话传统在今天的时代回响。考古发现表明,今天的上合组织成员国分别继承和代表着世界上大河流域文明圈中的5个——由东向西依次是黄河与长江等流域的古华夏文明圈,阿姆河和锡尔河等流域的古中亚文明圈,印度河与恒河等流域的古印度和南亚文明圈,伊朗高原上卡伦河和萨菲德河等流域的古波斯和西亚文明圈,第聂伯河与伏尔加河等流域的古斯拉夫文明圈。
这些文明在历史长河中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有持续且深入的互动,互动过程中留下的物质遗存成为此次上合组织文物联展的叙事线索。在“文明的星河”展览中,观众能近距离观赏波斯萨珊银币、印度牙雕佛传故事造像、元代青花瓷盘和欧洲骑士甲胄等珍贵文物,220件(组)展品共同勾勒出由丝路连通的时空画卷。
文物联展机制化逐步完善
上合组织的文化合作并非一蹴而就,文物联展的机制化发展经历了逐步完善的过程。上合组织成立初期,文化合作主要集中在表演艺术和节庆活动领域;2007年8月签署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明确将“博物馆事务、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合作范畴,为多边文物交流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据。
此后,上合组织成员国文化部长会晤机制成为文物联展的高层协调平台,尤其在2024—2025年中国担任轮值主席国期间,文化部长会晤特别将“深化博物馆合作与文物联展”列为重点议题,推动形成了“政府主导、专业机构实施、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协作模式。
在这样的政策框架下,中国国家博物馆探索出一套日益完善的“政策—机构—项目”实践形态。201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来自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等12个国家的博物馆举办“殊方共享——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精心策划、系统呈现了古代丝路沿线的文明互鉴成果,为上合组织框架下专业化文物联展作出先导,也为相关博物馆后续合作建立了通畅的联络,奠定了信任的基础。
2021年10月,中国国家博物馆牵头举办上海合作组织博物馆联盟成立大会,正式宣告上合组织首个文化领域专业机构间联盟的诞生。该联盟致力于通过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显著提升成员国博物馆间的协同合作效能。这一实践形态的鲜明特色在于,既严格遵循国际组织多边合作的规范准则,又保留了足够的运作灵活性,能够精准适配成员国在经济发展水平、文化遗产保护能力等方面的客观差异——在具体实践中,既紧密配合上合组织重大活动策划举办高规格综合性大展,又充分尊重各成员国的自主意愿,严格遵循平等自愿参与、自主展示文化特色的基本原则,从而在保障联展规格与国际影响力的同时,有效激发了各成员国的参与热情与创作活力。
共筑“上合文明圈”完整图景
“文明的星河”展览作为文明对话的生动实践,呈现出丰富的价值张力,既反映了不同文明间的差异,也构成互学互鉴的动力源泉,与“上海精神”高度契合。
首先,展览平衡了单一叙事与多元发声。不同于某些国际展览中存在的“中心叙事”倾向,上合联展努力构建多主体、多视角的展示体系。各参展博物馆展示自身历史和文化印记,讲述自己心中的“上合故事”:展览中的犍陀罗佛像见证南亚视角下的佛教传播史,中国的佛教画像和经卷则呈现佛教东传与中国文化融合的历程;丝绸之路上,中国的瓷器和舶来的玻璃器皿等展品印证商品贸易与技术传播,中亚国家的女性服饰、编织绒毯和传统乐器突出城市遗址与文化交融,俄罗斯的青铜剑和吉尔吉斯坦的金属覆面则展现草原丝路的独有特色。
这些“各美其美”的叙事并不相互排斥,而是共同构成“上合文明圈”的完整图景,使联展避免了单一文明中心论的局限。同时,展览通过主题策划将有国别的文化符号纳入“物质互通”“技术交流”“艺术交融”“思想对话”等跨区域叙事中,构建超越国家边界的文化联系,这种双重认同的构建,培育区域共同体意识,对上合组织这样的综合性区域组织尤为重要。
其次,展览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产生独特的文化效应。联展不仅是对历史上文明交流的回顾,更是通过现代策展理念和展示技术赋予传统文物以当代意义。在展览的最后,用影像呈现了此次展览的参与机构代表对联展的寄语以及剪辑后的展览日常工作片段,还用“文明之树”象征文明共生的美好图景,这是从具象和抽象两个层面对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文化合作图景的体现。
从短期展览向长期合作延伸
文物展示虽有时空限制,但展览的短期效应与长期影响同样值得关注。
上合组织国家的文化交流应重视累积效应,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哈萨克斯坦的联合考古项目、上海合作组织博物馆联盟的定期交流机制、中国国家博物馆组织的多国专业人员培训等,都体现出通过短期展览向长期合作延伸的意图。这种持续性将成为上合组织文化合作深入发展的重要特征,必然会带来更多的展览合作契机。
展望未来,上合组织成员国文物联展的至高追求在于——构筑超越展览本身的“共同文化遗产”精神内核。通过常态化的文物交流,让各成员国人民深刻体悟到:他们不仅共享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更应担负起当代文明对话的现实责任。
今日的上合文物联展正以鲜活实践见证着一个区域文明共同体的蓬勃生长。这个共同体摒弃文化同质化的单向诉求,始终在尊重文明差异的基础上凝聚价值共识;珍视各文明的历史独特性,更通过文物实证的力量共同勾勒未来的美好愿景,恰似满天璀璨星辰,在人类文明的浩瀚星河中交相辉映、共赴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