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绳系日——韩天衡八十载艺术求索中的“变”与“恒”

      作者:朱匀先2025-09-18 09:04:41 来源:《书与画》杂志

        自缶翁吴昌硕1912年定居沪上起,海派篆刻遂撑起近现代中国印坛“半壁江山”。百年间代代印人砥志研思,在刀石激荡间重塑了篆刻艺术的创作理念、审美意趣与刀法体系,成就了金石篆刻史上最为璀璨的现代转型。自20世纪70年代始,韩天衡以书、画、印三绝兼擅、艺理创见相得益彰的艺术风貌崭露头角,其熔古铸今的篆刻美学与“推新出新”的艺术实践,使其成为当代篆刻领域承前启后之代表人物,以滚滚“韩流”续写着海上印坛的百年华章。

        2025年,“长绳系日——韩天衡学艺80年回顾展”先后于绍兴兰亭书法博物馆、上海韩天衡美术馆举办,在上海站的展览中,精选了其从弱冠到耄耋之作三百三十七件套,清晰勾勒出其跨越六十余年的艺术逐梦之旅,始终探索“变”与“恒”的辩证统一,在“变”中激活传统,在“恒”中守住文脉。

        “长绳系日”典出晋人傅玄《九曲歌》:“安得长绳系白日。”这意象,恰似韩天衡艺术人生的生动隐喻——在云霞翻涌的艺术山巅,他以毕生之力,试图挽住那飞逝的艺术白日。1981年《韩天衡印选》篆刻跋语中,他写道:“百年探索,为梦也,如千坡尽头,红日楚楚。”这追逐光明、不舍昼夜的执着,早已深植其心。

        筑基砺恒心:摹古三千蕴变机

        韩天衡四岁临池,六岁习印,师承郑竹友、方介堪、谢稚柳、陆维钊等名家。1963年,经恩师方介堪引荐,其作品亮相西泠印社建社80周年大展,初露锋芒即获印坛元老唐醉石“二十年必为巨子”之预言。本次回顾展中最早的一幅印屏便是当年的佳作,这幅作品线条圆劲,章法饱满,结构严谨,气息清隽,尤见方介堪先生衣钵真传。朱文印遒劲渊雅,白文印厚朴圆浑,鸟虫印匀秀工整。

        同年,印坛大家方去疾赠予他一字真言“变”,开启了韩天衡“长绳系日”的求索征程。

        面对这如偈语般的命题“变”字,韩天衡选择以硬功筑基,在传统上下功夫。他效法前贤,立下苦临“三千方秦汉印”的宏愿,以对传统深度的敬畏与苦修作为“变”的基石。其早期作品“筐印将巨”边款“服役瓯海时临刻汉印甚多,皆磨去,此旧箧中仅见者,以敝帚视之”道出其勤勉。

        20世纪70年代,他执笔《中国篆刻艺术》,遍览近两千部印学著作与印谱,系统沉浸于古玺印与明清流派精华(吴让之、赵之谦、黄士陵、吴昌硕、来楚生等),为“变”积累丰厚的学养。程十发先生“古今中外法”印章的嘱托,更催化了他溯古求变、自出机杼的决心:吸收消化古今中外的优秀技法、理念,不断自我丰腴。1975年所刻“鲈乡十发”边款已自信宣告“豆庐变局之一格”。


        草篆开新境:融通三绝立变宗

        深入篆刻堂奥,韩天衡敏锐觉察到自身追求“先声夺人”的视觉张力,与传统讲究“平中见奇”“静中见动”的微妙分野。他渴望方寸之间即有京剧亮相般的摄人魄力。正是这种审美觉醒,驱动他完成了从师古到化古的关键一跃。他大胆解构小篆与汉篆体法,在笔画表达、章法布局、字体姿态、虚实排布上皆作全新诠释,“雄强奇崛”的韩派印风锋芒初露。

        1982年,韩天衡受托主持编撰《历代印学论文选》。面对浩瀚古籍,他以近乎虔诚的学术态度爬梳剔抉,遍览海内外珍本。这段经历使他突破流派藩篱,冶金石书画于一炉。他深研“书从印入,印从书出”之理,独辟蹊径创出“草篆”体。其结体宽博疏朗,笔势厚重多变,融秦诏版之错落、缪篆之匀满、楚简之率意、汉砖瓦之朴茂、封泥之浑厚、魏碑之布白于一体。

        草篆的出现,打通了书印界限。其结构古朴率意,字势错落参差,线条刀感外露,章法以篆刻“分朱布白”意识统领行气疏密。这种书风自然融入其篆刻,如“是有留人处”,该印朱白并重,视觉动线奇诡:五字三列,从右下角的“有”字“月”部,向左拾级而上,阶梯下以纵线引导,分为极密(左侧并笔)、极疏(中间大块留红)、匀落(右侧朱白适中)三块;阶梯之上以横笔贯通,或长或短,或开或闭,红白互用,顾盼生姿;刀法上,韩天衡自创“摇橹刀法”,融合吴让之三面用刀法,以腕运刀,模拟书法提按顿挫,传达草篆笔意,形成“笔意与刀意交织”、拙厚酣畅的复合风格。

        “形殊而质同,类别而道通。”这种虚实呼应、刚柔并济之风亦见于其绘画。《月夜芦鸭图》以满色构图先声夺人。粼粼波光里,漾着一轮无勾无皴的明月,层层叠加的淡墨,营造出如梦似幻的月影,轻笼着一旁假寐的野鸭。一丛刚劲如铸铁的兰草打破了这份静谧,双钩飞白,行笔犹如运刀,在虚实、浓淡、聚散、动静中,营造出丰富的层次感。

        至此,韩天衡的书、画、印三艺已然融会贯通,捅破了那层“马蜂窝”的薄壁,篆刻中见画意笔法,丹青中蕴金石骨力,书法兼冲切之劲与画韵之悠,三者互通,各臻其妙。


        系日无止境:耋年精进续新变

        韩天衡的艺术难以单一风格定义。其核心在于敏锐的感知、持续的学习状态和“自胜者雄”的激情。20世纪80年代,他广泛探索甲骨文、生肖图案、鸟虫篆等新印格,边款形式亦极尽变化。20世纪90年代,“韩鸟”画风成熟,重彩荷花系列更添视觉震撼。2000年后,“熟帖生写”与古文字新解影响其创作,开创楚竹简入印先河。

        21世纪10年代,年逾古稀的他书风由“放”转“收”,复归端严简约,暗合孙过庭“平正—险绝—平正”之理。他驾驭巨幅创作,在恢宏中见精严。2020年后新作更重哲学意蕴:“四标点符号印”以现代符号重构传统;“空”诠释东方虚实美学;线条畅涩相生,光毛互映,是其“会意印式”的杰出代表。耄耋之年仍能带给观者耳目一新的体验,正是其数十年赤诚追求与不懈“系日”精神的最佳写照。


        结语

        韩天衡八十载的艺术求索,不仅是个人风格的淬炼史,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篆刻现代转型启示录。他凭借“长绳系日”般的执着,在“变”中激活传统,在“恒”中守住文脉,在金石书画领域开辟出一条革新之路,为篆刻艺术乃至中国传统艺术的赓续与创新提供了生动的范本。

        其一,他重构了传统艺术的“活化”路径。从临摹秦汉印三千方的“硬功筑基”,到“草篆入印”的笔刀互通,再到其独创的“摇橹刀法”,韩天衡以“化古”而非“泥古”的姿态,将篆刻从文人雅玩的局限中解放出来,赋予其雄强奇崛的现代视觉张力,既是对“静中寓动”印学传统的颠覆,亦是对工业文明时代艺术表达需求的敏锐回应。朱白二色的交响,在方寸间投射出传统艺术与当代精神的共振。

        其二,他印证了“技道合一”的东方艺术哲学。从“三千摹印”的技法积累,到“四标点符号印”的哲思凝练,韩天衡始终践行着“技进乎道”的艺术追求。他通过虚实相生的空间经营,将治印从“技艺”升华为“境界”,恰如孙过庭所言“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彰显出中国艺术“以艺载道”的深层价值。

        作为当代篆刻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韩天衡的探索不止于个人风格的确立。他以持续自我革新的锐气,打破了书画印的传统分野,为篆刻的学科化发展奠定基础。从《中国篆刻艺术》的体系化梳理到《历代印学论文选》的文献奠基,他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维度上,为篆刻艺术的当代转型提供了方法论支撑。这种既植根传统又直面当下的创造精神,或许正是传统艺术实现创造性转化的关键所在。当耄耋之年的他仍以《涛声》榜书巨作挑战创作极限时,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位艺术家的蓬勃生机,更是一个古老艺术形态在当代语境中的无限可能。

        “长绳系日”终非妄念。在韩天衡开拓的艺术天地里,传统不是供人膜拜的化石,而是能够重新焕发生机的火种。这场持续八十年的美学实践,既是对“笔墨当随时代”古训的尊崇,也为后来者指明了突破和超越的方向。正如韩天衡刻刀下的“四标点符号印”——以逗号警醒半途之忌,以句号追求人生圆满。这根“长绳”系住的不仅是艺术白日,更是将“变”的锐气化为“恒”的坐标,指引传统在当代重生。(文中印章非原大)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
        艺术商城/
      Processed in 0.073(s)   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