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聂松·水墨画 | 点点墨迹里,奔涌着深切的原初体验

      作者:黄明庐2025-10-17 09:06:46 来源:七零后水墨

        写生·东湖之畔  15cm×24cm 纸本水墨 2025年

        那一年初夏,狼山脚下,聂松和我相约得暇时下围棋。后他又跑到舟山来,送我一本他的画册。第二天,聂松去普陀山拜佛,我回长峙岛看海。

        观聂松之画,让我迷惘。于是,我翻出他送给我的画册,找到开头的几篇文字来读,不甚了了,依然没有找到进入这些画作的门径。仿佛我是个门外汉,来到一个大宅院,四处逡巡,东张西望,不得其门而入。

        困顿之余,翻到聂松的“齐物”系列,似有所悟。齐物的境界,岂可以分别心来加以认知呢?聂松之画是不能当个对象来欣赏的。这画本不在我心外,奈何又于心外寻之呢?

        聂松之画不是有门的宅院,而是无门之塔。之前,绞尽脑汁妄图在无门中寻出一个门来,真是画蛇添足、头上安头了。七窍出而混沌死,门既成而塔已倒。如果把聂松之画对象化为一个外在的实体,则无疑于戕害了画的真趣。

        聂松的山水画中,没有高山流水,没有闲云野鹤,没有山林高士……只见点点墨迹胀满画面,散乱中潜藏着秩序,重复中孕育着不同。这些画所描摹的似乎处于某种边缘,让人难以把捉。然在某个不经意的“蓦然回首”间,又敏锐地显现。

        观聂松之画,让我回想起在一个初冬的夜晚,我住在一个乡村的房子里,窗外月光如水,忽然传来一个老妇人诉说的声音,在寂然的夜色中缓缓流淌。这是当地的方言,我听不懂,然那种饱蘸的人类情感,让我动容。哀怨的,苍凉的,然而又是明净的,纯粹的。

        我感到聂松之画也在使用着某种我听不懂的方言,这种语言的魅力不在于让人听懂,而在于你可以意会。正如那位老妇人在空旷寒夜中的独白,不在于争辩什么是非,而在于呈现一种心境。

        说似一物即不中。聂松之画所表现的事物尚处于一种未完成状态,居有一种依他性的构成域。因未完成,所以不可对象化,不可指向既定的某物。因依他性,所以不可概念化,不可执为僵化的死句。

        点点的墨迹里,让人感到一种意义的涌流。万籁的波涛,参差回旋。大化的周流,进而复退。心物一体,万化归一,这是一种深切的原初体验。在这场笔墨风云中,际会着存在的意义。

        至今,我和聂松都还没有对弈的机缘,然他的画似乎早已为我布下了一个难解的珍珑棋局。黑白未明,画里看棋,手谈之乐,莫过于此。

        文/黄明庐,哲学家、美学家)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
        艺术商城/
      Processed in 0.070(s)   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