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根与分野——中俄美术发展的共性与差异

      作者:王天贺2025-10-25 09:28:06 来源:美术报

        中国与俄罗斯地理相近、文化交流频繁,两国艺术均在民族传统与外来影响的互动中发展。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巨变,西方艺术逐步传入;而俄罗斯较早受欧洲影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成为其艺术核心。两国艺术都以民族精神为底色,在吸收与融合中形成独特面貌。

        中俄美术的共同性探究

        现实主义是中俄美术最显著的共同点。俄国巡回画派成立以来,艺术家以真实再现社会生活为使命,如列宾的《伏尔加河的纤夫》,把底层人民的困苦生活如实地展现出来,把社会的矛盾与不公揭露无遗。这种致力于真实刻画人们生活的表现形式,对众多中国艺术家产生了影响。中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全面接受这种理念,形成以现实主义为核心的创作体系,诸如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哈萨克牧羊女》、罗工柳的《毛主席在井冈山上》以及刘宇一的《耘天》等作品成为典型代表,引发了诸多讨论。

        现实主义不仅是技法,更是一种思想立场。它强调通过真实形象反映社会本质,表达人民情感。中苏艺术家都将写实视为表现时代精神的重要手段,使艺术具有强烈的社会功能和历史记录意义。

        中俄艺术家普遍重视主题创作,强调艺术的政治功能。苏联绘画多以劳动人民、革命斗争和建设成就为题材,塑造英雄形象,如梅尔尼科夫的《在和平的田野上》《波罗的海军誓言》等。中国艺术同样突出工农兵主题,如蒋兆和的《流民图》不仅用写实的表现方法再现了中国现实中的人物形象,而且作品通过对流离失所的人民的形象塑造,表现出对现实的批判性。徐悲鸿的《愚公移山》和《九方皋》虽然没有直接表现现实中的人物形象,但作品以写实的形象塑造和以历史、神话故事表达的对现实的隐喻,体现了写实绘画的民主思想。

        这种主题创作体现了艺术的社会使命,使绘画超越审美层面,成为教育与动员工具。

        美术教育方面,中俄均以写实训练为核心,强调素描、色彩和造型基础。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技法规范与思想指导的统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艺术使命感。在20世纪50年代,马克西莫夫油画培训班成功组建,针对当时中国美术教育的现状,他在教学中十分强调“结构”这一观念,使得人们构建起了理性的秩序感与常规意识,为中国造就了一批杰出的油画人才,像靳尚谊、詹建俊、冯法祀、侯一民等都在其中。先进的油画技法与教学理念随着苏联专家的到来传入中国,推动中国油画教学朝着规范化、科学化迈进。

        中俄美术的差异性分析

        尽管现实主义构成两国美术的共性,但文化根基的差异导致艺术气质不同。俄罗斯艺术深受欧洲古典与宗教传统影响,注重形体结构与空间光影,风格厚重理性,以列维坦的作品来说,凭借细腻的运笔和多样的色彩层次,呈现出俄罗斯大地的壮美与静谧,打造出一种浓郁浪漫的气息。受早期萨戈索夫与普列夫的影响,不少作品逼真地还原了自然风貌。在其创作初期,《黄昏》与《傍晚的耕地》这两件作品被巡回画派展览选中。

        中国艺术则继承水墨传统,强调气韵、意境与精神表现,注重主观抒情与文化象征,李可染凭借出色的艺术实践以及深厚的理论素养,成为极具开创性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山水画堪称中国水墨画的典型范例。他不但深切扎根于自宋元时期就传承下来的笔墨传统之中,而且怀着“为祖国山河撰写篇章的责任感,借助大量的写生活动,达成了艺术语言的彻底革新。

        因此,中国写实并非对西方的简单模仿,而是融合传统笔墨精神的再创造。中俄艺术在形式语言与审美观念上呈现出理性与感性、结构与意境的差异。

        审美追求与表现手法上,俄国写实注重形体塑造与光影空间,追求厚重与理性之美;中国写实更强调气韵与精神意象,注重情感表达与诗性抒发。两国艺术家在表现同类题材时,俄罗斯作品往往宏大严谨,中国作品则更具抒情与象征意味。

        中俄美术交流的作用与影响

        苏联写实体系的引入极大提升了中国美术教育与创作水平。科学的素描训练、严谨的造型方法以及主题创作理念,使中国艺术在20世纪中期实现现代化转型。

        中俄交流不仅带来技法革新,更促使中国艺术家树立了“艺术服务社会”的意识,推动艺术从个人表现走向社会参与。这种理念在今天依然具有影响,使中国艺术在多元语境中保持现实关怀与社会责任感。

        中国艺术家在吸收苏联经验后,并未停留在模仿阶段,而是将现实主义与民族传统结合。改革开放后,艺术逐步摆脱单一政治主题,探索个人表达与文化反思,形成丰富多元的创作格局。苏联的经验为中国提供了方法论基础,而中国的创新实践则展示了外来模式的再生能力。中苏艺术交流由“移植”走向“融合”,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体系。即便在当代多元语境下,现实主义仍是中国艺术教育的核心。它从政治工具转化为艺术基础,与抽象、观念、实验等多种形式并存。

        苏联艺术虽然随体制崩解而式微,但其写实传统与教学理念在中国得以延续,对当代艺术家的技法训练与创作观念仍具深远影响,中俄美术交流的历史经验,成为中国艺术在全球化语境下保持文化根基的重要支撑。

        总而言之,中俄美术的发展呈现出“同根共源而又分化多向”的特征。这种“同根与分野”的演进,不仅体现了中苏艺术关系的历史逻辑,也揭示了外来文化与民族传统互动的普遍规律。


        王天贺(俄罗斯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戈留塔工作室)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
        艺术商城/
      Processed in 0.065(s)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