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高望远,心瘁神伤 ——兼论中国文人的生命意识

      作者:汲平2009-09-15 17:43:16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内容提要】传统的中国文人在登高望远之际,几乎都无法避免地会感到神伤心瘁。本文
        通过详实的材料证实了这个命题的真实性,然后力求在前人思考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原
        因。本文认为,中国人渴求建功立业以期不朽的生命意识乃是这一情结的本质原因。但这
        种情结之所以在登高望远之际,才有更激烈的表现,乃是因为“高”、“远”本身所具备
        的两种对立的意味的催发,使登临者强烈地意识到了生命的短暂与渺小,从而悲从中来,
        心瘁神伤。
        【关 键 词】中国诗学/生命意识/登高望远

        【 正 文 】
        中国古代文学中有相当比例的一部分诗词歌赋产生于作者登高望远之际。诗人们或者
        远上寒山,或者伫立危楼,总之,于登临送目之际,他们无不慷慨多思百感交怀。并因此
        振臂奋笔激扬文字,从而为后人留下了一篇篇荡气回肠传诵千古的华章佳构。但是,更意
        味深长,更发人深思的是几乎所有这些诗词歌赋所传载的主体的情感都是郁塞胸中闷堵腹
        内的悲愁苦恨。落日楼头(峰头)断鸿声里,不知多少江南游子拍遍了栏干,宦海迁客望
        穿了秋水。无论是仕路失意日暮途穷或者春风得意平步青云,大凡登高一望,他们总会感
        到古今积恨天地来愁。

        “登高远望,使人心瘁。”(《易传》)这在中国古代文人中似乎是自古而然的。孔
        子登山曾喟然叹曰:“登高望下,使人心悲。”(《孔子家语·致思》)王东登琅琊山,
        曾叹息说:“我由来不愁,今日直欲愁。”(《太平御览·郭子》)羊祜登岘山,对随从
        的邹湛等说:“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
        灭无闻,使人悲伤。”(《晋书·羊祜传》)王伯舆“登茅山大恸哭曰:‘琅琊王伯舆终
        当为情死!’”(《世说新语·任诞》)诸如此类的典故不胜枚举。至于登高望远而心瘁
        神伤的情结在古典诗文中更是有非常典型的表现。这种情结在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早在《诗
        经》中就已开始。“陟彼崔嵬,我马虺聩。我姑酌彼金垒,维以不永怀。陟彼高冈,我马
        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诗经·周南·卷耳》)“目极千里兮伤春心。
        ”(《楚辞·招魂》)“飞观百余尺,临牖御棂轩。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闲。”(曹植
        《杂诗》)“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李白《菩萨蛮》)“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
        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登黄
        鹤楼》)“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柳宗元《登柳州城楼》)“百感中来
        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始休。”(杜牧《登池州九峰楼
        》)“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杨徽之《寒食寄郑侍御》)“小楼昨夜又
        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李煜《虞美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
        天涯路。”(晏殊《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张先《一丛花令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水龙吟》)

        登高望远几乎是无可幸免地使人愁肠百结,神伤心瘁,以致诗人们既不由自主地登临
        送目以抒发胸中郁气,但同时又畏惧登高望远,因为这每每使他们悲从中来难以自禁。关
        于这种心理情结,古人在诗中多有直接的流露。沈约《临高台》中云:“高台不可望,望
        远使人愁”;何逊《拟古》中云:“青山不可上,一上一愁怅”;范仲淹《苏幕遮》中云
        :“明月楼高休独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张先《偷声木兰花》中云:“莫更登楼
        ,坐想行思已是愁”;何梦桂《喜迁莺》中云:“怕伤心,休上危栏高处”;柳永《八声
        甘州》中云:“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又《曲玉管》中云:“烟波满
        目凭栏久,一望关河萧瑟,千里清秋,忍凝眸?”曹松《南海旅次》中云:“忆归休上越
        王台,愁思临高不易剪”。

        诗人们怕登高望远,因为这每每令人惆怅,使人伤心,惹人归思,或者生出其他莫可
        名状的愁绪悲慨。这实在是一个意味深长的问题。为什么登高望远就几乎无可幸免地使无
        愁者生愁,使有愁者更愁?若诗人本无愁,何以于登临送目之际便生愁?若诗人本有愁,
        何须于登临送目之际才发愁?关于这一情结古人早就已经引起了注意,并作出了初步的解
        释。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曾这样写道:“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
        之有数。”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既是深沉悲壮的旷世绝作,同时也是对这一情结的深
        刻诠释。李峤在《楚望赋》中作了更为具体的解释:“非历览无以寄杼轴之怀,非高远无
        以开沉郁之绪……思必深而必怨,望必远而远必伤……故夫望之为体也,使人惨qī@①
        伊郁,惆怅不平,兴发思虑,震荡心灵。其始也,惆兮若有求而不致也,怅兮若有待而不
        至也……精回魂乱,神恭志否,忧愤总集,莫能自止。”(注:转引自钱钟书《管锥篇》
        第三册,中华书局1986年6月第2版,第875页。)

        王勃和陈子昂的解释虽然是诗人式的感悟,但他们在相当深刻的层面上触及到了这个
        问题的本质:登高望远使人在高天厚地与无穷的宇宙的参照下体悟到个体的渺小和生命的
        短暂,从而兴尽悲来,怆然多慨。如果说王勃是在无边无际的空间参照下体悟了个体的渺
        小,那么陈子昂则是在无始无终的时间的参照下痛悟了生命的短暂:在我之前是无穷的过
        去,在我之后是无穷的未来,而我的生命只是这无穷的两端之间微不足道的瞬间即逝的一
        刹那。李峤的解释虽然不如王勃和陈子昂那样接近本质,但他的解释从心理学出发而且更
        系统和理论化。李峤认为登高望远使人“思必深而深必怨”,“望必远而远必伤”。李峤
        没有从生命本体的深层次,没有从中国古代文人的生命意识的深度作出解释,但他一针见
        血地指出了登高望远使人心瘁神伤的最直接原因是诗人主体“若有求而不致”,“若有待
        而不至”,从而使人“忧愤总集不能自止”。

        对这个问题,钱钟书作了更进一步的解释,他是引用西方浪漫主义理论中的“企慕心
        理”和“怅惘距离”说来进行探讨的。他说:“客羁臣逐,士耽女怀;孤愤单情,伤高怀
        远,厥理易明。若家近‘在山下’,少‘不识愁味’,而登陟之际,‘无愁亦愁’,忧来
        无向,悲出无名。则何以哉?虽怀抱犹虚,魂梦无萦,然远志遥情已似乳壳中函,孚苞待
        解,应机枨触,微动机先,极目而望不可即,放眼而望未之见,仗境起心,于是惘惘不甘
        ,忽忽若失。”(注:钱钟书:《管锥篇》第三册,中华书局1986年6月第2版,第877页
        。) 钱钟书见出了主体在登高望远之际无愁亦生愁的原因。他认为主体即使在“怀抱犹
        虚,魂梦无萦”的情况下,其“远志遥情”也已似“乳壳中函,孚苞待解”,更何况怀满
        腔郁愤而登临送目了。因此,登高望远使人心瘁神伤在主体的方面首先就是诗人内含的“
        远志遥情”,然后才是“极目而望不可即,放眼而望未之见”时使人“惘惘不甘,忽忽若
        失”。

        钱钟书的解释固然精妙,但尚不能算透彻。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他虽然在上面的
        引文中并举“家在山下”,“少不识愁味”两种情况,但实际上他的分析只是就“少不识
        愁味”而展开的。所以,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家在山下”这个问题就远非如此突
        出,那么我们将会发现,无论是王勃、陈子昂、李峤,还是钱钟书,他们都没有回答这个
        问题。而这恰好是最关键且不容回避的症结。如果我们不能对“高”和“远”本身的意味
        作出正确的分析,就不可能就这个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得出完满的回答。因为非常明显
        ,不登高不望远的主体同样内含着“远志遥情”,可他们为什么就不心瘁,不神伤?
        从一般情况来看,社会的人总是居住在相对较低的河谷和平原地带,相对较高的山峰
        一般而言是人迹罕至的,因而也就显得冷清静寂。而楼的所在虽然往往就是烟柳繁华之地
        ,但楼的高处也是冷僻的。所以,楼与山在“高”这一维度上是同质的。冷静促人深思,
        深思使人易生孤独悲慨之感。在人的内心深处,在人思考的深刻处,人都是孤独的。而人
        是社会的人,始终处于“关系”之中,只有处在“关系”之中,人才会感到和谐和安全。
        当人的思考越深刻,心灵越向深处前进时,人便脱离了相与依托的“关系”,成为孤独的
        一点。登高望远使人视野广阔,伫立峰顶或高楼凭栏时一目千里的辽阔一方面唤醒了主体
        一贯被压抑的远志遥情,另一方面,遗世独立又引发了主体的孤独之感。人的视力的局限
        性在登高远望时尤其表现得突出,此时,视界中的内容突然变得丰富,但远距离中的大量
        事物却显得朦胧而混沌。就人的心灵本身而言,要求对感觉中的事物有比较确定的把握,
        否则心灵会感到不安。登高望远时,视觉上的朦胧与混沌便与登临者心理上的迷惘和悲哀
        发生了异质同构。“远志遥情”究竟如何结果尚在未知之中,而人生的定律却是不如意者
        十之八九。这就使登临者没有理由不感到前途的渺茫从而悲从中来。“高”和“远”都有
        两种合逻辑的对立意味。高:不平凡,孤独。远:远大,渺茫。物理上的高远与登临者心
        理上的自命不凡(无贬义)和远大前程在登高望远之际发生同构;但与此密切相关的孤独
        和渺茫却使主体无法乐观。正是这种对远志遥情的热烈向往与这种追求极有可能或者说无
        法避免的失败所构成的反差遂使千古登临者莫不喟然长叹乃至怆然泪下。美好的事物总是
        可望而不可即,心中的理想与抱负总是难以实现,因此,放眼一望便是天地来愁。也许正
        是这个原因,汉字“望”的一个重要义项便是“怨恨”,如《韩非子·六反》:“人臣挟
        大利以从事,故其行危至死,其力尽而不望。”《史记·外戚世家》:“景帝以故望之。


        到此,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仍然不够完善。为什么“家在山下”,“少不识愁味”的
        登临者在“怀抱犹虚,魂梦无萦”时就会有“远志遥情”“孚苞待解”?假如进一步这样
        追问的话,我们会发现在探讨清楚“高”和“远”的意味后,还必须回到登临者这一主体
        方面。因为并非所有的人在登高望远时都会产生难以排遣的悲愁苦恨。准确地说,只有,
        或者说尤其是中国古代文人才会有这种情结。“高”和“远”不过是产生这种情结的催化
        剂而已。要想真正透彻地理解这种情结,我们必须认真探讨中国古代文人的生命意识,因
        为他们的种种远志遥情正是基于其生命意识的萌发。

        人的生命作为一种既成事实是被动地被接受下来的,任何人都无法选择自己是否要来
        到这个世界。生是偶然的,但与此密切相关的死却是必然的。“人类难逃死亡的噩运,因
        此尘世生命就是有限的,这是对我们最大的挑战。尽管死于何时何地,怎样死法没有一定
        ,然而死亡无可回避则是确定无疑的。……死亡的氛围是沉默的,是无言的期待;向一团
        黑暗沉陷,一切知觉通通化为乌有;我们完全脱离生命的束缚;完全丧失自我支配的能力
        ,断绝了同他人的交往——这一切都是产生令人担忧的观念的原因。”(注:[德]弗兰
        茨·贝克勒等编著,张念东等译:《向死而生》,三联书店1993年12月第1版,第1页。)
        生与死的问题是任何一种文明都必然面对的问题,而任何一个受化于某一种文明的人都必
        然会思考这个问题。人是必死的,但人又不甘于死。人生天地之间,长不过六尺,生不满
        百年,然而人不甘于与草木同朽。渴望不朽可以说是人之为人最根本的性质。无论是基督
        教、伊斯兰教,还是佛教,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悬设了一个极乐的彼岸世界来慰藉安抚个体
        在必死压迫下渴求不朽的焦灼,在那里灵魂被保证将获得永恒的幸福。中国没有纯粹意义
        上的宗教,从东汉时开始传入的佛教在中国也从未获得基督教在欧洲,伊斯兰教在阿拉伯
        世界那样的崇高地位;佛教在中国的下层社会被实用化地理解,而在上层社会的士大夫中
        则最多是作为一种哲学,统治中国两千年思想的是意识形态化了的儒家哲学。儒学关于人
        在死亡压迫下渴求不朽的焦灼所提出的解决办法是督促士人积极入世的立功、立德、立言
        ,从而青史留名永垂不朽。这种就此岸世界解决终极问题的途径无疑更使人感到焦灼不安
        ,因而中国古代文人对生命的审视也更加严厉。

        孔子曾临流长叹:“逝者如斯夫!”又说:“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而庄子也对
        人的生死问题作了深刻的探讨。这些都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生命意识的萌芽。中国文人的
        生命意识的真正觉醒是在汉末和魏晋。伴随着汉帝国的衰败和崩溃,古代文人突然之间意
        识到了个体生命的短暂易逝和人生的坎坷乱离。《古诗十九首》就是这种生命意识的典型
        表现。而魏晋之际,在玄学的启迪和解放下,中国古代文人第一次抛开尘世的浮累认真地
        审视生命。他们痛感到生命的宝贵和人生的短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②。”(曹
        植《杂诗·二》)“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徐斡《室思》)“人生若尘露,天道
        邈悠悠。”(阮籍《咏怀诗》)“人生若浮寄,年岁忽蹉跎。”(张华《轻薄篇》)“天
        道信崇替,人生安得长。”(陆机《门有车马客行》)“壮岁不恒居,岁暮常慷慨。”(
        左思《杂诗》)“悲晨曦之易逝,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如此
        等等,不胜枚举。

        魏晋六朝是一个儒学的尊严大受冲击的时代,这一方面促使古代中国文人生命意识的
        极大自觉,但同时,这种生命的自觉又仅是个体生命的自觉,它极大地排除了社会义务和
        责任。随着强大的唐帝国的建立,以及从此以后儒学地位的日益巩固,中国文人的生命意
        识自觉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明确的自我意识以及为实现自我追求不朽而在现实生活中
        积极努力建功立业。

        生命意识的自觉使中国古代文人切肤之痛般地感受到了人生的短暂。而他们又不甘于
        与草木同朽,渴望不朽(精神),为达此目的,他们执着于现实的世界以求建功立业,然
        而世路坷坎,人生多难,理想往往成空或者难以令人乐观;值登临送目之际,更感到孤独
        和前途的渺茫,而登高远望时,登临者与平常相比更突出地遭遇了自然——登高远望时所
        见的大抵都是广阔的自然天地,尤其是山水浮云。青山以其万古不变的恒久与个体生命的
        短暂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滔滔不绝的流水和变幻不停的浮云又象征了生命的易逝。无论
        是千古不易的青山还是恒变不居的云水都提示了登临者生命的短暂与易逝。所以登临者所
        看到的往往不是灿烂的理想而是自身生命的短暂。因为生命短暂所以想通过建功立业而达
        到不朽。但世路坎坷,登临者登高望远时所见到的不是理想而正是生命的短暂,当此之际
        ,他们如何能不悲从中来,慨然多感!

        “登高望远,心瘁神伤”这一原型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有两种类型。其一是有所望而望
        ,其二是无所望而望。下面就此两种类型略作分析。

        “有所望而望”是指登临者有明确的企盼的对象,或者是怀人,或者是思乡。怀人如
        王昌龄的《闺怨》、晏殊的《一丛花令》、乐府《西州曲》等等。思乡如崔颢《登黄鹤楼
        》、李白《菩萨蛮》、柳永《八声甘州》、范仲淹《渔家傲》等等。登高望远而思乡怀人
        ,这种悲凉之美在于所怀之人和所思之故乡的可望而不可即。不过,这种“可望”也并非
        真正的视力所能见,而是一种“想望”。因而登临者望的只是心中的故乡和佳人(友人)
        ;而故乡也并非登临者诞生地自然状态的山水,而是一种象征,是诗人焦灼不安的灵魂可
        以徜佯其中得到安慰和休宁的精神家园。其实他们(包括所有人)对故乡的眷恋都是对精
        神家园的向往,在那里,漂泊的旅愁可以停歇,仕路的失意可以得到抚慰,内心的孤独与
        苦闷可以得到安宁。但是,这种精神家园只是一种乌托邦,实在的故乡其实并不能在实际
        上抚慰他们的创伤。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所有思乡情切的人往往永远都在流浪。故乡只
        是一种虚拟的精神家园。

        登高望远的第二种是无所望而望,即登临者没有明确的寄托情感的载体。许多人于登
        临送目之际既不怀人也不思乡,然而举目一望便悲从中来愁思无穷。这种无望之望其所引
        发的悲慨在情感强度和生命意义上较前一类型更为深沉。这种类型也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其一是有感于世道艰难壮志难酬的悲愤,其二是由此更进一层直指生命本身的感慨。前者
        如杜甫的《登高》和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为最具代表性,后者以王羲之《
        兰亭序》最为典型。

        杜子美夔门登高时万里悲秋只为世道艰难,国运日促;辛稼轩赏心亭望远时,把手中
        吴钩拍遍栏干只因风雨忧愁,流年似水,而英雄无用武之地。他们的先期心理本无所望,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登高赋愁,乃是强而为之为文造情。

        五羲之的《兰亭序》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各自以自身近于极致的艺术魅力而传
        诵千古。而且,这两篇诗文都透彻地揭示了人生命的短暂和易逝,孤独和无奈。王羲之和
        陈子昂都见出了死的必然:“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兰亭序》)“前不见古人,后
        不见来者。”(《登幽州台歌》)而且从他们的诗文中可以见出他们都企盼“不朽”。王
        羲之没有找到或者说他不认同儒教的不朽之途,但是他对老庄哲学也深表怀疑:“固知一
        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因而洋溢于《兰亭序》中的情感就只是必死之压迫下的无
        可奈何的悲哀。而陈子昂则不然,他的悲慨不是人之必死,也不是死亡压迫下的人生的渺
        小与易逝。陈子昂的卓越在于他不仅见出了死的必然,而且超越了死的恐惧。他希望在茫
        茫宇宙中烙下自己的意志和情感以至无愧一生。他找到了这条路,但却无法实现,或者说
        他自认为无法实现,而实际上他已经实现了。王羲之在《兰亭序》中抒发的情感只是悲哀
        ,而陈子昂于《登幽州台歌》中抒写的情感却是悲壮。这种情感固然是悲凉的,但同时也
        是慷慨的,在悲凉之中自有一股激昂和振奋心灵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使人们在千载之后
        读之依然为之惊心动魄。

        中国古代的文人痛感生命的短暂,因而渴求通过建功立业,在有限的人生中实现无限
        和不朽。带着这种内在的生命自觉,当他们在登高望远之际,“高”和“远”本身具有两
        种合逻辑的对立意味立即就与登临者的心理发生同构,而登临送目时所遭遇的自然又在永
        恒和恒变不居两方面提示了登临者生命的短暂,因而举目一望,往往就顿觉悲从中来不可
        断绝。在“登高望远,心瘁神伤”这一情结或者原型中,“高”和“远”乃是登临者“心
        瘁神伤”的催化剂,而登临者对生命的自觉乃是“心瘁神伤”的内在的原因。我们只有从
        这两方面出发,才能正确解释这一情结,并对因这一情结而生出的大量诗词文赋作出比较
        深刻的把握。
        【参考文献】
        [1]余冠英选注:《汉魏六朝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2版。
        [2]秦似主编:《唐诗新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第1 版。
        [3]唐圭璋等:《唐宋词选注》,北京出版社1982年4月第1版。
        [4]钱钟书:《管锥篇》,中华书局1986年6月第2版。
        [5]铃木大拙、弗罗姆等:《禅宗与精神分析》,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第2版。
        [6][德]云格尔著,林克译:《死论》,三联书店1995年4月第1版。
        [7][瑞]H·奥特著,林克等译,《不可言说的言说》,三联书店1994年6月第1版。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忆的左部右加妻
        @②原字为日右加希

        来源:网络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
        艺术商城/
      Processed in 0.055(s)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