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宜兴紫砂的三十年

      作者:汲平2009-09-17 15:58:27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一,改革开放之前......

        尽管宜兴陶器烧制的历史悠远,但就紫砂而言,历史文献中存有的线索却需从北宋时期说起,宋人梅尧臣所作《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的诗句“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就表明了在北宋时期就有紫砂烧制的可能性。但更确实的记载却要从明代的周高起《阳羡茗壶系》中寻见:“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练,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这更多说明了宜兴紫砂至少在明代中后期,才渐为世人所知。
        据载,明代一个叫供春的书童模仿金沙寺僧制壶,开创了紫砂匠人制壶的先河。而自供春后,继起的董翰、赵梁、元畅和时朋,则因壶艺的精湛而被称为“明四大家”,其中,董翰创造了菱花式壶,而赵梁则首创了提梁壶。“明四大家”之后的李茂林因创造了匣钵封闭烧法而避免了紫砂壶沾染釉泪,而同时期的时大彬也基本形成了娴熟的制壶技法,时大彬是明代后期被誉为“三大”之中名声最大一个紫砂艺人(其余两位是李仲芳和徐友泉),他是“明四大家”中时朋之子。时大彬对紫砂发展的贡献在于:他首先一改供春的大壶转而朝精美的小壶发展,其次他形成了传承后世的传统制壶技法,可谓说是功绩非凡。除他们之外,明代的制壶艺人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陈用卿、陈仲美、沈子澈、惠孟臣等,他们都为明末清初的壶艺制作奉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至清朝康乾时期,知名的紫砂艺人有陈鸣远,他以开创自然造型的紫砂壶而极富佳名;其次,还有杨彭年、杨凤年、邵大亨、范庄农家、王南林等等的壶艺名家。尤需提及的是,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陈曼生将金石字画和壶体形态融为一体,他不仅开创了很多几何造型的紫砂壶,也为紫砂壶由简单的茶具器具演变成艺术品奠定了历史基础,自他以后,很多文人雅士和制壶艺人互相协和,使紫砂工艺上升到更高的文化层次。
        清中期后,由于社会的动荡,辉煌于明末以及康乾、嘉道时期的紫砂工艺陷入低谷,一直到20世纪初,由于民族资本家的兴起,紫砂业才出现暂时性的拐点;而到了20世纪三十年代后,由于战乱等各种历史原因,紫砂发展又再次陷入低谷;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20世纪五十年代,传统紫砂才又一次获得新生,那时使一大批传统的艺人得到新生,也诞生了很多知名的壶艺家,这些活跃于上世纪的名家有范大生、俞国良、顾景舟、程寿珍、任淦庭、裴石民、吴云根、王寅春、朱可心、高海庚、蒋蓉等。



        二,1978年后逐渐兴起的现代紫砂

        改革开放后,由于港台地区的推动,宜兴紫砂开始出现新的历史拐点,由此传统紫砂也走向现代化,并且产生一系列工艺、形体和装饰的变革。一大批传统艺人和新生力量一起创造了现代紫砂工艺,这种传统和创新的交融成为新时期的最大亮点。这些新老交替的壶艺名家有吕尧臣、徐汉棠、谭泉海、何道洪、鲍志强、周桂珍、吴鸣、范永良、刘惠大、曹婉芬等。
        实际上,改革开放后逐渐形成的现代紫砂是由当代陶艺家创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紫砂艺术品,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宜兴一些受现代艺术意识影响的中青年陶艺家,以新的观念、新的造型作为创作的方向。他们不为市场诱惑,更不为传统规范的束缚,创作了一大批造型新颖、风格独特的现代作品。这些现代作品与传统紫砂有着明显的区别。扎根于传统紫砂近500多年的文化积淀,凭着当代陶艺家对现代艺术的执著追求,以及港台地区商人和收藏家的大力支持,现代紫砂的发展很快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
        罗桂祥,广东梅县上村人,早年移居香港并创办自己的实体公司。他自1950年开始收藏紫砂艺术品,起初他只是收藏茶壶,遇到什么都买。后来他开始研究紫砂艺术,并将收藏的范围扩展到不同产地的茶壶。从1979年秋天开始,这个香港实业家多次去香港丁山实地考察紫砂陶艺的生产过程,并为当代紫砂陶艺家走向市场提供了各展其能的机遇。1981年10月,罗桂祥将自己几十年来深藏珍爱的476件陶瓷茶具捐献给香港市政局。在这个香港企业家的带动下,在以及当时宜兴紫砂工艺厂的配合下。1981年亚洲艺术家上,一场以“宜兴紫砂陶”为题的展览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这次活动吸引了无数港台收藏者的莫大兴趣,此后,宜兴紫砂在港台以及东南亚等地兴起了一股收藏热。1982年5月,日本名古屋电视台到宜兴与鼎蜀镇拍摄“紫砂陶器和龙窑窑址”电视片,同年9月,宜兴陶瓷公司经理胡兆根和紫砂工艺厂厂长高海庚,远赴日本考察陶瓷生产技术;1982年10月5日,七十五国驻中国使节团一行九十八人,由外交部副部长韩念龙等陪同,分两批来宜兴参观紫砂工艺厂、陶瓷陈列馆。1983年6月,台北故宫博物院邀请谢瑞华女士演讲“谈宜兴紫砂”,之前,台北陆羽茶艺中心,也邀请她举办了“宜兴紫砂”座谈,这是外地专家第一次到台北介绍宜兴紫砂壶艺。通过这一系列对外交流的推动,宜兴从事紫砂的人也从1979年宜兴紫砂工艺厂的四五百人,发展到今天数万人的行业。
        20世纪70年代初,以高海庚、徐秀棠为首的一批受过正规艺术教育的中青年,他们把学院的现代艺术思潮带到宜兴,为艺术院校与宜兴的长久合作架起了桥梁。另外,宜兴与艺术院校的联系加强了,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南京艺术学院以及其他一些艺术院校相继为宜兴办短期培训班、进修班、接受代培生,使改革开放之年涌入国门的现代艺术思潮、现代设计思想通过院校师生的接受、融化、传播,又在宜兴“登陆”,对现代紫砂在宜兴的兴起,起了关键作用,所以人们称这些具有现代艺术意识的人为“学院派”。同时,院校和传统的结合并没有影响到人们对传统的继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昌鸿后来回忆道:“我看到通过改革开放以后,职业学院越来越多了。我在北京看到,我在苏州看到,我在无锡看到,甚至于在我们宜兴现在也已经有职业学院。那么我跟学院的院长,教授,跟他们交换意见的时候,他们深有体会的说‘特别在陶瓷方面来讲,他们教的学生,还有其他的工艺美术专业来讲,到实际工作中去,很难跟实际工作结合’。为什么呢?学院里面教的跟实际生产上来讲呢还有些脱节,甚至有些只重于外来的教材,所以国外的教材比较多。当然现在来讲,譬如电脑啊,新的理念的设计啊,吸收一些外来知识,这些方法是可以的。但是传统的,怎样来把传统的吸收,纳入到里面,把它规范出来,变成一种现代的教材是一个很主要的。”
        在1990年宜兴第二届陶瓷艺术节展现的新品中,人们明显感到传统正受到挑战,现代艺术意识正悄然登堂入室,一批受现代艺术熏陶的中青年陶艺家脱颖而出,其人数之多,其实力之雄厚,其作品之新颖,令人瞩目。这些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中青年陶艺家,用形体构成的新思维,强调点、线、面在形体中的地位,打破了功用结构旧观念,重视材质的质表肌理等等,这些现代设计理念,创作了一大批新颖独特、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紫砂。
        现代紫砂的创新对传统紫砂形成一定的冲击,但它并没有影响人们对传统的继承,更不会失去宝贵的传统“紫砂语言”。由于传统紫砂在中国还是一种区域性的文化,它比较封闭滞后。过去,虽有文人的参与,但大都是题些字、画些画,属于装饰上的点缀。现在,打破了地域概念,让更多文化人的参与,不仅是装饰上的点缀,还有造型上的设计,理论上的探索等,这些都是一种区域文化朝主流文化迈进的创新。它是在引入中国其他艺术的文化和外来民族的文化精华,经过消化、吸收、交融,造就新的紫砂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将宜兴紫砂这一区域文化纳入到中国的主流文化中,才能使紫砂艺术品成为中国的主要艺术品之一。


        三,改革开放后紫砂文化开始走出国门

        改革开放30年,宜兴陶瓷文化得到了空前的继承、弘扬、保护和发展,成为建设文化宜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宜兴的紫砂文化也开始走出国门。文革刚过的1977年,在美国纽约举办了一场“宜兴紫砂陶艺展”,这次展览受到了各界人士的重视,尤其得到茶界人士的高度好评。过了两年,1979年,紫砂名师何挺初等人随中国陶瓷代表团远赴澳大利亚考察,并作示范表演。这些活动无疑是改革开放后紫砂走出国门的一次次预演。
        陶瓷文化的交流,陶艺的互访,让世界更了解宜兴,宜兴也融入了世界。1980年5月6日,各国驻中国大使馆武官,来宜兴鼎蜀镇紫砂工艺厂参观制作工艺。为增进宜兴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从1988年开始,宜兴地区连续举办了六届两年一次的“陶艺节”;1978年起,组织参加四年一届的全国陶瓷行业评比活动;1998年、2001年和2005年在宜兴还举办了三届国际陶艺研讨会;自2003年起,宜兴市陶协还每年一次组团赴美国参加陶瓷教育年会。宜兴陶艺家的足迹更是遍涉世界各地,在陶瓷文化的传播上留下了清晰的脚印。自1979年2月,何挺初随中国陶瓷代表团出访澳大利亚,考察和示范表演紫砂壶制作技艺之后,数以百计的宜兴陶艺家成为陶瓷文化交流的使者,赴德国、美国、英国、新加坡、法国、日本、埃及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去讲学、去表演、去联谊、去交流,使陶瓷(紫砂)文化饮誉五洲四海。
        改革开放,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让宜兴陶艺展示在了世界的面前。1984年德国莱比锡春季博览会上,“紫砂竹简茶具”和“百寿瓶”分获金质奖;1991年在香港举办的第三届国际残疾人展能节和1995年在澳大利亚举办的第四届国际残疾人展能节上,夏淑君制作的9件四方紫砂茶具和紫砂雕塑“母爱”分别夺得金质奖;1989年、1992年、1995年在日本美浓举办的国际陶瓷展上,刘建平、徐维明、吴鸣、葛陶中、季益顺的紫砂艺术品都得到了入选奖……2005年中国陶都———宜兴国际陶艺研讨会暨陶艺展,汇集了中外陶艺家180余件精品佳作,每件作品都展示着东西方文化的时尚和潮流。业内专家无一不认为,这是在国内举办的最高水平的陶艺展示活动。
        显然,紫砂文化开始走出国门也带来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曹婉芬回忆说:“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一位美国的工业设计家哥拉塔先生到我工作室访问时,看到我在制作紫砂壶,非常惊讶和敬佩。他高兴极了,当场提笔在纸上画了几笔高线条的草图。他虽然不懂得做壶的结构应该怎样,但画的线条,美极了,他启发了我创作的兴趣。我从中挑选了一张草图,欣赏他的创作,从平面转换到立体,确实动了不少脑筋。前后用三个多月的时间进行尝试。试样,调整,修整终于创作出了现在的怒放壶,这是西方文化和东方手工艺的一次成功的合作,也给紫砂艺术留下了一段佳话。”
        改革开放30年,紫砂、青瓷、均陶、精陶、彩陶,被誉为宜兴陶瓷艺术的“五朵金花”在传承和发展中续写着辉煌。同时,随着有关宜兴陶瓷文化的专著、画册、小说、报告文学、论文集的出版发行,电视专题片、科教片的摄制播放,宜兴陶瓷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弘扬,提升了宜兴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如今的紫砂文化艺术已不仅仅属于宜兴,它属于中国,属于世界。用国际陶艺学会主席托尼.弗来克斯先生的话说———“中国陶都在宜兴,世界制壶中心也在宜兴”。


        四,体制的变化带来的问题和机遇

        可以说,改革开放之后的紫砂行业完全进入一个新的转型期。从大背景来看,盛产陶瓷的中国到目前仍然是一个量产大国,而不是质量大国。经过人民币几次升值,出口退税减免,结果中国陶瓷产区一下子面临一个严重的转型期,问题的关键在于对于一个出卖原料出卖劳动力的陶瓷生产国,如何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去逐步解决这个现状。今后中国陶瓷包括整个经济的发展,要走向自主创新品牌文化,这个事情不是简单的事情,而是战略问题,是需要很多年去做的。
        另外,体制的变化同时也带来紫砂培训机制的变化,这些变化引起了清华美院的张守智教授的关注。他在一次紫砂研讨会上说:“这么多年来,紫砂发展在中国陶瓷产区是最健康的。大家知道在计划经济年代,我们刚刚解放的时候,我们群众的生活是面临的是有和无的矛盾,有没有粮食吃,有没有衣服穿,布票粮票供应券,当时中国陶瓷生产也出现了一个当时轻工业后解决全国陶瓷供应问题,那就是景德镇得解决新疆西藏内蒙每个人五个饭碗,一直到文化大革命以后,还是补贴的,整个陶瓷行业还是国家补贴生产的,老百姓如果说是一毛钱一个饭碗,事实上,国家要补贴一半。但是在这样一个情况下,陶瓷机械代替手工,全国出现了这个情景,但是惟独宜兴紫砂,在计划经济年代,一直坚持保护我们的无形文化资产的手工艺,因为紫砂材料本身的性能,机械化生产不成功,而宜兴紫砂,因为大家知道陶瓷历史很大,而陶瓷现代教育很短,仅仅是解放前到解放后的60年,但宜兴紫砂从解放初期到现在,一直我们这个七位老艺人,包括顾景舟、蒋蓉等,一直师徒承传的紫砂工艺厂,今天有这样好的成果,这个企业从生产方式上一直是计件工资,在座的大师都是这样,作为紫砂行业的传统工艺是全世界极其特殊,离开宜兴紫砂,全世界包括中国没有这样的成型工艺,在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后,紫砂中学从初中到高中毕业,进了紫砂厂,经过三年的严格师徒培训,所以打下了宜兴紫砂这一代人的这么好的成果和成绩,实际上这是紫砂教育的承传和院校教育的结合出现的这样一个好局面。如果按照全中国其他几大产区来看,计划经济年代的机械代替手工,都冲击了我们传统的工艺,惟独紫砂是非常健康的,那最近几年我们陶瓷行业开会的时候,我们都知道今天紫砂在世界上作为......结合我们目前的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在这方面在中国陶瓷方面是做的最好的。但是,今天紫砂都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室去了,紫砂下一代的培训,怎么样去培训,怎么样把计划经济年代紫砂厂那样好的经验,当然那样的体制是不合适的,但是在计划经济年代的那样体制底下有些科学的东西,怎么按新的历史时期,下一步发展当中,怎么能扎实把它传承发扬光大,我希望大家应该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的确,改革开放之前那些传统的严格师徒培训给了无数紫砂艺师以不同寻常的艺术传承体验。对此,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曹婉芬回忆说:“我进紫砂厂,第一个师傅是朱可心老师,他给我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手把手教我做花货器皿。第二个师傅是裴石民先生,他是一位艺德兼修的艺人,人称‘鸣远第二’,他的仿自然作品是惟妙惟肖。第三位师傅是王寅春,他是一位多面手的老艺人。四方,六方,八方,海棠,梅花,都能精密制作,尤其筋纹器的制作,对我影响最大。他做壶既快又好,一气呵成,熟练技法对我受益匪浅。第四位顾景舟大师,这也是我从事紫砂以来,受益最深,时间最长的师傅。手艺上向朱老师学习,但是在理论上,但是在紫砂厂就由顾老为我们上技术课,讲述了有关技术成型的方法,从工具到制作过程中等等方面的要求,这是任何师傅都没有用这么全面系统的理论方面的来教授。现在再看看技术科的记录,想当初顾老为了培养下一代艺人,要花多少的心血备课,把紫砂成型工艺通过书本来传授给我们。特别是我进了紫砂研究所,在顾老身边,直接受到教授。他严谨、一丝不苟的精神,不可不说是所有艺人的楷模。他只要看到器皿上不足的地方都要言传身教,使我不得不佩服的五体投地。我一生中能接受到四位高师的壶艺,这是我最大的福分,也是我今天在紫砂艺术上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改革开放后中国艺术品市场和紫砂收藏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文化艺术品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宜兴紫砂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高端的紫砂艺术作品的成交价格也不断刷新。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在经历了上世纪50年代的公私合营以及“文革”之后,进入了极度萎缩的冷寂时期。古玩店铺一度全部消失。许多年里,中国只有书画与文房用品一起经营的荣宝斋、朵云轩等为数不多的国营书画店铺,只有负责征集文物和文物外销的国营文物商店。文物和艺术品进入定点买卖时期。自古沿袭下来的收藏习尚以微弱的气息存于民间。80年代,国内旅游业发展迅速,在全国大中型城市,尤其是沿海开放和旅游城市,出现了经营工艺品的商铺。外国游客的青睐,使这些艺术品成为了重要的创汇商品。对外文化艺术交流的日渐频繁以及工艺美术品、名家字画仿制品的出口,更促成了艺术品外销市场的繁荣。90年代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全面复苏的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和建立,使中国艺术品市场真正迎来了春天。
        新世纪初,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的对外开放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跟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艺术品市场在经历了短暂的调整之后呈现出火爆的发展态势。在艺术品市场动力的推动下,国家相关的经营制度和法律法规,在先有实践后有理论、先有市场后有规则的情况下逐步制定、完善。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颁行后,中国内地的拍卖企业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2002年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颁行后,民间私人收藏日盛一日,大批民营企业开始进军艺术品市场。市场需求的迫切性得到充分体现。
        在中国整个市场经济中,艺术品市场所占的份额极小,但它仍从客观上改变了经济结构的发展,特别是在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市场首先将中国艺术品推向了国际市场,将中国文化艺术推向了世界,促进了中国文化艺术在海内外的传播。每年,拍卖公司都要印刷大量的精美彩色拍卖图录,免费发放给海内外的收藏家和文物爱好者阅览。同时,每场拍卖会还要举办三天展览会,吸引人们来参观。通过阅读图录和参观展览,人们更多了解了中国历史、绘画、书法、工艺以及艺术品鉴定等知识,认识到文物与艺术品的价值,中国的文化艺术得到了传播和推广,公众的文化水平和文物保护意识也潜移默化地得到了提高。新闻媒体对于市场的宣传,也使得文物知识、文物政策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得到了扩展与延伸。艺术品市场还为国家博物馆提供了发现、收藏藏品的机会,促进了民办博物馆、艺术收藏机构的发展。特别是拍卖业世界范围内文物货源的征集方式,促进了海外文物的回流。
        对紫砂收藏而言,宜兴紫砂始于北宋而成熟于明清,历史并不是太长,但因为在此之前诸如其它陶瓷、玉器、青铜器以及书法、绘画、篆刻等等各个文化艺术门类都已发展得非常完备,给予了紫砂艺术的发展一个很好的基奠和更多的借鉴,可以说真正意义上的以紫砂壶为主的紫砂器的产生尽管只有数百年的历史,却融合了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以明代时大彬为代表的优秀紫砂艺人把紫砂壶的的制作技艺逐步总结完善并达到紫砂历史上第一个高峰。以清代著名书画篆刻家,“西泠八家”之一的陈曼生为代表的文人介入紫砂后,将自身的人文学养融入紫砂,使原本只是一件茶具的紫砂壶演变为融汇陶文化、茶文化以及诗、文、书画、篆刻等为一体的集大成的文化艺术品。陶文化和茶文化以及诗、文、书画、篆刻等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紫砂壶尤其是曼生为代表的“文人紫砂”则将诸多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在一种艺术门类中丰富地展现出来,也就客观上使得质朴素雅、不媚不俗的紫砂壶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从这个意义上讲,紫砂壶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可以和任何一个艺术门类的作品相提并论!同时,紫砂又绝不等同于一般的民间艺术,它有着质朴淳厚、不务媚妍的品质,有着清雅的本质和意韵,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思维最为吻合!因此,随着人们对紫砂文化内涵更多的理解,优秀的紫砂艺术品的内在价值还将得到更大范围的认同。
        经过近十几年来的迅猛发展,中国艺术品市场以北京为中心,沪、杭、粤为支点,逐渐扩展到了全国。现如今,市场中国营、民营、外资、合资等各种企业并存,画廊、拍卖会、艺术博览会越来越重视自身在市场中所扮演的角色,艺术经纪人在市场中越来越活跃,收藏品种的范围不断多角度扩展……艺术品市场呈现规模化、精品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学术在市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主导作用。
        然而市场毕竟是把双刃剑。如今,艺术品投资与股票、房地产投资被人并列称为三大投资手段,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性质已逐步从以收藏为主过渡为以投资为主,投机色彩过于浓重。对于眼前利益的追逐,致使市场中的假拍和赝品一直如恶狼当道,甚至海外回流文物中也不乏赝品,屯货、炒作、频繁换手等现象突出;对于眼前利益的追逐,致使一些学术界人士和机构出卖了学术良心,文物与艺术品的鉴定、批评无法形成独立的、公正的、客观的评判;对于眼前利益的追逐,致使当代艺术表现出消费化、娱乐化、复制化和趋同化的特点,艺术原创力下降;对于眼前利益的追逐,更导致不规范的市场操作,使市场结构一二级倒置。再加上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待完善,致使中国艺术品市场让一些收藏爱好者望而却步,让一些经营者颇感无奈,让一些学者扼腕叹息……当下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火爆之后所遭遇的寒流,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如果说到紫砂市场炒作的话,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港台地区的紫砂市场确实存在过一些炒作现象,当时顾景舟大师的作品就有上百万元的记录,其他如吕尧臣,汪寅仙等大师以及如吴群祥、江建翔、陈国良、季益顺等为代表的年轻紫砂精英们的作品,市场上就给予了数万到数十万的定位。而当时国内绘画作品价格能上数十万过百万的也就仅有少数如吴冠中、范曾、陈逸飞等大家。但通过当时的市场情况,已经能让人们开始充分认识到紫砂的魅力和价值了。近些年来,随着艺术品市场的快速发展,各艺术门类的艺术作品的价值大多数都在得到市场的充分挖掘,价格也都出现了大幅提升,如书画作品包括一些中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中数百万、数千万的价格屡见不鲜。相比较而言,紫砂艺术品由于整体宣传的力度欠缺等原因,其市场发展实际是滞后于艺术品市场的大环境。所以,如果说现在市场有炒作的成分,与其它如书画作品市场等相比,可以说紫砂艺术品的市场表现还是比较理性的。不过,紫砂市场鱼龙混杂的现象确实存在,这需要我们广大业内人士共同努力,使紫砂这件中华传统艺术的瑰宝能更健康地发展。
        回顾中国艺术品市场十几年来的骄人业绩,以及紫砂收藏市场的发展,放眼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国紫砂艺术品市场惟有立足于现实,在参照西方艺术品市场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理性调整,用学术加以规范,强劲的市场潜力才能被逐步挖掘,中国的紫砂艺术品市场才能够稳步向前。

        六,三十年来的危机和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活跃与繁荣为紫砂陶艺的发展创造了良机。20世纪80年代开始,宜兴紫砂从业队伍空前壮大。据不完全统计,现如今,紫砂业内具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师等创作人员达400余人,从业人员有数万人之多。在国家级及省级权威机构举办的陶瓷艺术评比、工艺美术展评中,宜兴紫砂技艺人员屡获大奖。千年紫砂陶艺,早已成为宜兴的一块老字号“金字招牌”。在宜兴与其他国内外城市的综合实力竞争中,紫砂艺术的影响力、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紫砂陶艺已成为陶都宜兴的“形象大使”,是宜兴人的骄傲与自豪。
        直面当今紫砂行业,辉煌背后暗藏危机。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紫砂行业滋生出许多不适应新发展、大发展的不健康因素。相应行业管理法规不健全,少数从业者拜金主义泛滥、缺乏商业信誉和职业道德存在问题,导致紫砂市场假冒名人作品、虚拟职称、虚假宣传等无序竞争现象屡屡发生。这些不良现象,对开放中的陶都及千年紫砂的形象产生了负面作用。一段时期内,招致宜兴紫砂声誉受损,市场低迷,行情摇落,成为限制宜兴紫砂发展的一道无形的枷锁。面对紫砂艺术市场的混乱,想到长此以往紫砂艺术将被侵蚀摧毁,身为陶都人,深感责任重大。假如人人只图索取,不懂呵护,最美的鲜花、最茂的树木也会枯萎,紫砂行业、紫砂艺术也是如此。它需要大环境的良好氛围,需要政府的关心和支持,更需要业内人士行业规范的自律自爱,以及更多有实力、有胆识的企业家和钟爱紫砂的人士共同的爱护和参与。
        创新,是一切事物的生命。紫砂行业需要文化艺术领域和体制的创新。重视紫砂文化的开发,邀请一流的书画家参与紫砂艺术的创作,是提升21世纪紫砂艺术品位和开发紫砂艺术市场新领域的重要措施。过去,紫砂文化的研究、紫砂文学的创作远远落后于紫砂自身的创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紫砂的大发展。走进新世纪,紫砂艺术的发展不仅要求我们去研究紫砂的历史文化现象,还要开拓紫砂和文学相关联的新领域。如邀请各地知名作家创作紫砂题材的作品,借文学的形式来提高紫砂的文化品位。同时,以保护知识产权为基点,鼓励艺术家和文人积极直接参与紫砂艺术创作。艺术家、文人的直接参与,必将对提高紫砂艺术的艺术水准和审美品位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探求艺术创新的同时,还要探索体制的创新、市场的创新、思维方式的创新。书画艺术的引入将招引收藏市场。积极开发分别适合东方人和西方人生活习惯、审美情趣的新产品及艺术品,将进一步拓宽紫砂市场。倡办收藏家联谊会、紫砂艺术沙龙,也是开拓市场、重塑紫砂艺术品市场形象的最佳途径。只有实行全方位的创新,紫砂艺术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再度辉煌。具有特殊性、稀有性的紫砂矿源和魅力四射的紫砂陶艺,是宜兴人的财富,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加强保护,合理开采,提升紫砂艺术水平,拓宽紫砂艺术市场,新一轮的紫砂曙光将会更加灿烂,传统陶艺将会绽放出新的光芒。

        来源:网络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
        艺术商城/
      Processed in 0.058(s)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