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素描的造型与意象

      作者:汲平2010-01-05 15:33:02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摘 要] 本文由素描独特的视觉思维方式开始,论述了素描中观看的重要性及其对造型的深刻影响,强调现代素描在造型与意象过程中不能满足于对形体、空间的客观分析与精确再现,而应抛弃物体的原有概念与艺术史的规范,以观看、造型、意象为切入点,不带任何偏见地认识、理解物体。探索心灵与外在现象的默契,寻找个体在现象世界中的表述方式。
        [关键词] 观看 视觉思维 内在图象 原始材料 造型 想象 意象

          视觉,不仅在于它是一种高度清晰的媒介,而且还在于这一媒介会提供出关于外部世界的各种物体和事物的无穷无尽的丰富信息。视觉做为思维的一种最基本的工具,揭示了人看待外部世界的另外一种方法——视觉思维。通过造型活动所学会的“看”,改变了人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方式。马尔库塞说过:“艺术的使命就是让人去感受世界,重新解放感性、想象和理性……只要不自由的社会仍然控制着人和自然,被压抑和扭曲的人和自然潜能,就只能以异在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艺术教育的首要职能是挖掘人的潜在的创造力。

          素描的内涵在今天的艺术教育中逐渐丰富起来,它不仅仅只是单色的描绘与实现造型的基础手段。而且是个人遭遇现实信息的过程中最直接、最朴素的反应和处理,并依照个人思考和体验到的 美的视觉表现所进行的造型活动。素描一方面构成了艺术家特有的视觉思维方式,另一方面形成了这些视觉思维方式的基本要素,即造型的基本素质和能力。通过观察、认知、想象等一系列造型过程的认识和研究,揭示出素描的另外一种存在的意义。

          一、观看

          在图形泛滥的今天,视觉形象组成了一种现实与我们对立着,这些形象因为承载了太多的概念、逻辑和推理而显得僵化不堪,使直观地看变得十分困难。原本可以用生动的形象表述的观念也变得不可理解了,观看变得麻木与迟钝了。
        做为造型活动的素描,代表着艺术家对现实信息观看、思考、反应和处理的方式。观看的困难是遇到的首要问题。物理学者的研究结果证实了视觉过程是从眼睛晶状体感受光线开始的,晶状体再将这些事物的形象投射在视网膜上,最后又由视网膜神经把这些信息传送到大脑,从而分辨出形象来。这种一瞬间感知的活动并不象照相机感光那样被动,恰恰与照相机相反,我们总是在想要获取某件事物时才真正地去观看这件事物。哪有感兴趣的事物存在,它就进入哪里,一旦此事物引起注意,就会有足够的能力看见事物的每个方方面面,因此,视觉是一种积极的探索活动。

          观看——实质是一种思维活动,是对自然的认识方式,每一次的观看活动都是一次“视觉判断”,这种判断是与观看同时发生的,是观看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原始材料被看作是一团无规则排列的刺激物时,观看者就能够按照自己的喜好与原始材料的性质,对它进行排列和处理,这说明,观看活动是客观事物特性与主体本性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形象即在这种相互作用中产生出来。

          二、造型

          观看方式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造型结果。在传统素描体系中,焦点透视法作为唯一的观看原则,制约和影响着艺术家处理外部信息的方式。这种科学的方法使我们观察、认识事物的方式被框定在以“科学”名义下的严格规范之中。科学的方法教会了我们以严格的空间、比例来再现物体的技巧,也使我们习惯用一只固定的眼看待世界、认识世界,我们的艺术便诞生在这一只眼的观照之中,久而久之,我们这种观看习惯成为尺度标准,衡量着所有的艺术品。现实表明:无论是艺术家的视觉认识方式、还是艺术家的心灵,都不是机械地复制现实的装置。所以,在观看过程中,观看主体是积极反应着现实世界的,在与现实世界交流与对话的方式中产生出艺术样式与造型。

          因此,观看主导着造型,造型的实现是在主体对形象的认识之后产生的。那么造型是否就是主观臆断的结果呢?“如果真正的艺术不属于任何一种技艺,那么它就不能是一种再现,因为,再现是一个技巧问题,是一种专门技艺。”这段话虽然证明艺术不是再现性的,但并未否定艺术和再现的相容。真正的再现并不是作品相似于原物,而是强调作品所唤起的情感相似于原物唤起的情感。画家将自己由对象身上唤起的情感映射到作品中,将这种感受传达给观众。凡?高在《书信集》里曾谈到:“真正的画家……不会把东西如实画出来……而是画他所感觉到的东西。”那么,造型活动既不是主观性的,也不是客观性的,而是遵循艺术的普遍规律,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寻找着一种平衡关系,所以,在素描中我们不能满足于对形体、空间的客观分析与精确再现,而应抛弃物体的原有概念与艺术史的规范,不带任何偏见地认识、理解物体。探索心灵与外在现象的默契,寻找个体在现象世界中的表述方式。这种造型活动结果是生命的充溢,是经过内心体验而迸发的激情。

          三、意象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由于单一的绝对性原则占据主导地位,使我们丢掉了许多创造的契机,忽视了创造力的培养。

          创造过程包括四个阶段:准备、沉思、启迪和求证。准备阶段就是指创造主体做好一切准备工作。用略显自由的方式去思考、收集信息、进行探索,听取建议,让思想处于漫游状态。沉思阶段是指将准备阶段收集的信息资料进行处理与加工。这一过程可能很短也可能很长。启迪是一种持续不断努力的结果,是创造者突然间产生的顿悟。求证阶段是认可承认的阶段。创造过程的四个阶段具有两个必要的前提:现实的偶然性与个人的心理活动,想象便是生活中各种偶然性在心理活动中的重新组合过程。而想象的类型之一—意象,则是其一种重要的分枝。也正是借助于这样的天赋,艺术家才创造出了形象。

          意象是视觉型的,可以再现不在场的事情,还能保留对不在场事物所存在的情绪,这种心灵的产物便成为外在对象的替代物,而且形象一旦形成,很快就成为内在现实的基础,创造出一种外部世界的代用品。所以,在对意象探索的同时,我们体验到了一种形象上的更深刻的意义。

          1、线的意象

          线,就是运动中的点,是视觉形式的最基本的语言。自然中并不存在纯粹的线条,是画家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概括形式。线在功能上分为轮廓线与结构线,轮廓线是物体的边界线,是围合面的边线,物体面的复杂程度决定了轮廓线的丰富与否。结构线是物体结构中潜在的轴线,形状是在物体外在轮廓线与内在结构线的相互结合或相互对立中形成的。

          线从性质上又可分为积极的、消极的与中性的,线本身具有强烈的情感性质,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在造型中起着关键作用。线不仅记录着物象内外的轮廓,也记录着抽象与不确定的物象(云、水、火),同时承载着画家与现实触摸的过程。在线的练习中,我们对自然的直观感受不仅在意识层中,而且还透过潜意识发生作用。线将画面分割成各种形状的空间,组合成内在的图形结构。所有的绘画都包含这样的线,以达到简化画面结构突出整体的目的,而且,在素描中线是艺术家心理潜意识的直接表述手段,带有强烈的个性。通过线的轻、重、缓、急、冷、热以及对各种形象象征性的表达,我们得到以个人方式构架出的新造型意象。启发我们进行新的探讨。但值得注意的是意象的发现并非是灵光一现,而是“内在图象”的积累与过去知觉的渗合,是记忆痕迹的升华。伴随知觉因素的减少,意象慢慢沉积在大脑中,潜化成审美反应的直觉形式。因此,关于线的意象练习重点是体验意象在走向形象过程中的多发的可能性。

          2、形象的意象

          一切绘画都是视觉的,都是与眼睛有关的行为,当我们以某种方式观看一幅绘画时,会经常出现一些意外情况,产生一些与绘画原本形象毫无关联的意外感受。这种状况类似于观察浮云的效果。形象逐渐变得不可确定,这种潜在的图形刺激是从不同的观测点获得的。在艺术史中,出现过一些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的组合形象,比如:希腊神话中的半人半马、安琪儿、埃及的斯芬克斯以及中国的龙、凤和流传至今的吉语谐音式的图形。这些由表面上毫无联系的因素组合而成的凝缩图形,所使用的原始材料却存在于现实之中,而造型的结果成为超越现实、摆脱现实束缚的一种方式,赋予形象一种特殊意义。

          形象的复合是从物象的内在景观和物象的超常观照中,获取的新颖意象。是对日常生活的素材加以处理消化,使之改变性质,并从原有的意义中抽取出来,进而产生新意义的形象。这种形象具有三方面的因素:

          ① 原始材料:

          古代雕像、静物等是传统素描教育的主要形象材料,现在对于这些材料的认识已大相径庭,又萌生了许多有悖于原初意义的认识。材料的使用已不具备原初的力量,所以,应该扩大材料的范围以达到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目的,构架出新的形象。这些材料可以是两个或多个形象,是以艺术家在现实中或艺术史中所见到的形象为基础。对形象进行二次处理,或完全改变材料形象的性质,或保留部分材料形象的意义,以空间、时间、运动等造型因素将材料形象不断地展开,重复组合。

          ② 想象:

          想象,就是为事物创造某种形象的活动,这个形象与外在现实和主体的视觉、听觉、记忆力等因素相关。仅有形象还不够,艺术家必须要有想象力——也就是能够超越现实,把实际上并不在一起的事物从观念上把它们合在一起。

          ③ 认识:

          这种融合,组合不单是由于偶然性或仅仅出于审美需要,有些组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遵循着创造原发过程的规律。

          我们可以从这些组合的形象中发现众多新颖,独特和富有想象的成分来,并导致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新形式,新概念和新形象。

          素描作为探研自然的一种形式,有着非常悠久的传统,传统素描教育片面强调其功能的一面,而忽略了其精神的表述,现代素描对于造型等因素的理解已不仅局限于传统素描模式,而是去挖掘其更加内在的东西,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去重新发现、认识传统,从现实中通过造型与意象来丰富素描理念,使素描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成为真正的现实和真正的生活表现。

        参考文献: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阿瑞提《创造的秘密》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
        王中义、许江《从素描走向设计》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2
        黄作林、李育、邓旭《设计素描》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2
        吕胜中《造型原本》三联书店 2002
        惠特富德《包毫斯》三联书店 2001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
        艺术商城/
      Processed in 0.066(s)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