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唯辛访谈现场文字实录(一)

      作者:汲平2010-07-05 16:20:44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谈网络时代的艺术生态

          记者:各位网友下午好。

          我们今天为大家请到的是艺术国际的知名博友徐唯辛先生。

          徐唯辛先生先后毕业于西安美院和浙江美院,现在为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的教授、副院长。

          徐先生您好。

          徐唯辛:您好。

         记者:徐先生作为五十年代生人,那一代人对网络都比较陌生。

          您对网络是怎么看待的?

          徐唯辛:网络说起来我觉得主要可能跟我的性格有关系,我对新的事物很好奇。

          当然我觉得所有人对新的东西都好奇,我的好奇心理强烈。

          我大概从99年就开始接触网络了,怎么开始接触的?首先我上论坛,在论坛上看到一些帖子。当时艺术论坛还没有,主要是新浪网和搜狐网论坛都出来了。

          那些论坛我觉得很有意思,他们上面文章的观点和我们平时见到的不一样,所以我觉得很有意思(当时监控也不是很严)。

          另外我发现了一个功能——聊天,当时QQ刚兴起,新浪网就有网络聊天,上去以后点击一个人,莫名其妙这个人看名字起的好可以点击,我当时觉得很兴奋。我们平时接触的人就是通过Party、同事、饭桌上接触,我没有想到,那个人和我讲话很清楚。

          第一次有个人和我讲话的时候我很心跳,其实我不知道这个人是男还是女、是老还是少,那一天我记得很清楚,我对网络产生了很强的兴趣。

          那一段时间经常上网看新闻,当时网速很慢,我记得是电话拨号,每次拨号有一种串号声,我印象非常深。从那开始以后对网络的兴趣就没有减过。

          记者:聊天这种交流的方式,这种新奇感促使了您这种兴趣,以后继续深化这种兴趣?

          徐唯辛:随着互联网和宽带的产生,我写了一篇文章《网络无限》,我觉得这里面有很多的机会,将会是新世纪新时代人们获得信息、传播作品、交流思想一个重要的途径。

          记者:您对博客这一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的?

          徐唯辛:我在美术界开博应该算是比较早的,2005年的秋天我就已经开博客了,所以到现在我已经是“老博客”了。

          记者:开设博客的原因是因为互动性很强?

          徐唯辛:对,是这样的。

          另外,我觉得画家总是和一般人不一样,他总是想把自己的东西告诉别人,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别人。

          艺术作品是一个方面,也是诉说的一个渠道,有时觉得说得意犹未尽,有时候也写东西我觉得很有意思。

         记者:作为一种图像的补充功能?

          徐唯辛:对,也可以对作品进行说明。

          当时是玩儿的,当时还没有这么明确,有时候写点生活中间的趣闻,自己创作中有意思的事情发到上面,看到博友在上面留言。我记得当时开博客的博友很少,大家互相在那儿玩。

          但是后来没想到逐渐坚持下来,点击的人也多了,开博客的人也多了。

          记者:这种坚持肯定有一种背后的动力,网友对您背后的支持也是很大的。因为我们知道作为艺术创作者,创作是很个人化的,而且也是很孤独的。

          徐唯辛:小时候老师经常给我评语,说我爱出风头。所以博客也和自己性格有关系,会把自己的事情、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我觉得这个东西我上瘾,这是主要的东西。

          当然博友的支持也是一方面,但主要还是我刚才讲的,我喜欢告诉别人。

          记者:喜欢让别人了解、喜欢告知他人。

          博客作为一种大众性的平台,将博客这个形式引进中国,引进中国的艺术圈。艺术圈本来就是很小的圈子,作为很小圈子内乐趣的平台,私下晚上要进行一种博友之间相互的客串、交流。您对这种性质这么一种现象是怎么看待的?

          因为作为艺术圈内的一种博客性质,始终是要区别于大众性、更宽泛性的博友,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这种博客性质?

          徐唯辛:那当然,艺术圈里的博客区别于其他普通的博客,首先议论的话题跟艺术有关系。

          最近我倒觉得由于网络的出现,可能对艺术生态变化也会起到一些推动的作用。

          比方说艺术批评这一点,最近我就发现,以前一些批评家就是平面媒体的主编,他发自己的观点,也是发和自己合适的观点这样,也就是这样一个平台。

          现在不知名的人但是有真知灼见,没机会发表,现在有网络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发表,你感觉他(她)的形体很弱小,地位很低,但是他(她)有非常深的思想,这种人可是很多的,现在我在网络上就看到这种情况,他(她)对作品的评论都是不知名的突然冒出来而且非常有水平。这就是在网络时代出现之前不可能出现的现象。

          比方说我觉得美术批评这一块,因为是发文字最多,对美术批评这一块,我觉得可能对原有的秩序挑战是最激烈的。

          记者:博客的出现在批评群体上瓦解原有的主流批评,会出现很多的业余网络批评,他们这种评论方式并不是带有功利性的。

          徐唯辛:这一点我觉得反而很珍贵,现在中国批评界现在问题很明显,都是利益、关系盘根错节,市场对当代艺术批评的质量影响很厉害。突然出现这种没有功利的,看这个作品好有感而发,这种反而很珍贵,而且很有力量,跟艺术家、批评界原来的那些人根本没有关系,讲出来的话我觉得可信价值是很高的。

          这种情况下我倒觉得和老批评家,其实艺术圈很小谁都不敢说,收钱不敢写文章,网络对他们是极大的挑战,其实是非常好的现象,所以我觉得我为这个事应该欢呼。

          否则艺术批评就是死水一潭,根本对艺术生态就没有推动作用。

          记者:整个艺术生态起到一种鞭策、激发,会把太平静的水激发起浪花。

          徐唯辛:我估计还可能会产生新的批评大家,重新洗牌都有可能,原来那些人不光观念还有本身批评方式,当然有些人自我更新能力强,还可以坚持,有一些就淘汰掉了,说话不如新的说得更有水平。

          记者:因为是开放性的,开放性就在于更加让你产生一种竞争机制,强者就是强有力的新锐批评,出来之后就会淘汰一批以前的。

          徐唯辛:我觉得最强有力的批评还是说真话,真正是批评,不是为了利益、面子、市场,这样的话是软弱,而且是一种反学术的。

         记者:我们知道您的博客点击率是相当高的,和网友有一种相当大程度上的互动。您在博客留言上都遇到哪些呢?有好的方面褒奖的,也有不好的吧?

          徐唯辛:博客到100万的时候我也总结了一下。我觉得点击率高有几个原因:

          第一,在写博客人当中我年纪比较大,我认识的人多,关注我的人相对就多,要是一个年轻人就积累不够。我在西安美院待过、浙江美院、广州美院待过,这样的话我认识的人多,这些人要是关注我的话这一点就多了。

          第二,我开(博客)的时间长。大家也累计了,点击是累计的,这也是一个原因。

          第三,言之有物。我觉得我博客始终坚持,毕竟我年纪到了,修养也到了今天这一步,我相信在创作经验、生活经验、思想方面都有一些东西,我把这些东西用朴素的语言讲出来,我觉得对后生晚辈、对学生、同行有一点启发作用,可能也是大家爱看的一个原因。

          第四,我觉得我的创作路数是一直在变化的。从新疆题材、西藏题材,然后到酸雨、工人、众生相,一路走过来,我觉得这个本身在美术界也不是多见的现象,而且做的题材越来越大,变化越来越激烈,这本身也是吸引一些人对我注意的一个原因。

          反正这些原因加起来都是点击率,我讲了这么几个原因。

          再一个我坚持写,不管怎样我转载文章(跟我观点差不多的文章),另外我也发一些图片,丰富的图像资料很多。

          还有你刚才讲的问题,留言当中有哪几类。我觉得一类是好朋友,那就是志同道合,现在逐渐很清晰了,网上的价值观接近的人也来交流支持。

          记者:可能还有一些问候的。

          徐唯辛:也有比较深度交流的。

          第二点当然也有“马甲”,挂名的上来说你。开博客开放性我也受得了,当然前一段有一次所谓爱国事件,当时几个人说要退展的事件,程美信出来说,后来他们发现程美信的文章有赞扬我的作品,他们又引到我那里去,有一些是马甲很难听的话我就删了。

          大部分我都还是没删,我也是写了一个声明,我还是支持程美信的观点,但是一些下流话我是要删的。

          但是我觉得也没什么,要开博客就得受锻炼。

          另外,还有一些潜水的,从来没有发言也在观看,看博客的人也很多。我现在才知道真是叫网络无限,什么人看你博客的可能性都有(海外的、全国各地的),想都想不到的人都会看你的博客。

          所以发文章的时候我很兴奋,我的一些信息会有很多人去看,因为现在100多万的点击,我算过一天一千多,差不多一分钟一下,特别是网络已经升级了,一天一千多是相当多。所以我很重视这个平台,大概就这几点。

          记者:我有一个疑问,您的网络知识相当丰富,知识的来源是哪?

          徐唯辛:我觉得是网络,比方发博客、文章,在利用Windows写博文的时候都比较简单,其实计算机技术方面我还是不行的,经常出现问题还是找技术人员。

          其他的不是太难。

          记者:再一个可能就是由于您接触网络这一块时间比较早,从99年就开始上网到现在已经相当于十来年的时间。

          网络是一种新颖的空间,毕竟和现实空间有相当多的差别和不同之处所在。

          对虚拟性的空间您是怎么看待的?

          比方说在网络中出现多数人的暴力话题?有一些对您留言的人身攻击?

          徐唯辛:我觉得说它虚拟实际上也并不虚拟,实际上反映了一种现实。你看它是一个页面,实际上是来自每一个活生生的人。

          网络暴力这个问题前一段时间我也考虑过,一说就说深了。

          我觉得中国网民的素质总的来讲还是堪忧的,中国文化有一种没被启蒙,对人的尊重,还有对不同意见的尊重,另外民族主义情绪,民族主义思潮这一类的东西在网络中间。因为上网的人(有知识会上网)并不见得你有思想,这一点要清楚。所以真正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知识分子还是少数,大多数的网民素质还是很有问题的,这个也反映了中国的现实,我一点都不奇怪。

          前一段时间抵制家乐福的事情我也能看出来,还是很感到惊讶,没想到这么大的面积,但是我觉得,当然过一会儿会谈到作品的问题。

          中国人的公民意识还是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公民意识是什么?

          记者:个人自省的程度。

          前一段时间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说博客不适合中国。

          徐唯辛:也有可能,因为它就像大字报,民意有时候泛滥。因为现实生活中它是一个单一的话语渠道。

          记者:这里面可以把网民分为几个群体来对待,包括高端的知识分子是一个群体,再者就是普通大众,还有就是相对来说可能(没有相对歧视)一些文盲。

        徐唯辛:看你怎么界定了。所以我就想我做众生相这个作品,实际上我有个朋友讲是想建立推动公民意识的自省,真正要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我们民众如果有这种能力的话,我觉得网络暴民这种情况就不会出现,当然这是我的一种理想。

          记者:您能不能借这个机会给我们讲一下您的知青生活?

          徐唯辛:我是赶上最后几拨,还好我们家在新疆,去的农场离我们家也不是很远。但真正的确就是一个农民,我是在农场当农场职工,因为农场叫职工。

          但是挣得是工分,一天十分,一个月就300分,比方说你加班了再给你加几分,每天十分。

          如果说请病假十分就扣了,但是这个分是怎么算钱,一年生产队的收入,比方说收入100万,用所有人的分加起来一除,十分能合多少钱。

          我记得第一年,我分了一百多块钱(一年的劳动),但是扣除你吃饭,最后分了一百多块钱,我还买了东西给我们家里人。

          大概是这样的情况,但是总的来讲我觉得比延安和北大荒的知青情况好一点,我回来之后读了很多的回忆录,他们有一些是从北京到延安的,延安的自然环境还是很差的,延安的环境非常差,知青都是从坐好几天车到延安去。

          记者:您的绘画兴趣是在那个时候建立起来的吗?

          徐唯辛:我在中学的时候已经开始学了,到农村去劳动,其实有一半时间是在干活,割麦子、掏厕所、挖猪粪什么都干过,但是我有一半时间,因为那个时候我已经画得很好了,每天都要画速写、风景,每天都画从来没断过,所以我后来手上的活儿练的还可以。

          再加上当时我在农场比较出名,经常被调过去画毛主席,我画过好几种画。

          第一是画过毛主席逝世时的遗像,华国锋上来以后画过《你办事我放心》,这些画我都画过,这些画都给算工分的,所以有一半时间在画画、一半时间干活。

          相对来讲我还是比较幸运的,手上的技术没有丢,那时候和现在画毛主席像不一样,当时是任务和崇拜。

          我在农村整整待了三年,77年就已经开始恢复高考,因为以前我在下乡这些年也有上大学,但是工农兵大学生推荐的不考,这个时候要看跟支部书记、生产队队长或者你们家有没有关系上大学,有的就调回城里。我们家没有什么关系,到1977年恢复高考,78年因为我们美术学院没有在乌鲁木齐招,过了半年78年的时候我考入了西安美院。

          到西安美院以后接触到很多知青,特别是延安知青他们比我苦多了,还有北大荒的一些知青,我见到一些上海知青到北大荒,还有一些知青是从上海到新疆的非常惨,最惨的我最近看到摄影的图片集,有些当地就结婚了,有的到现在还在那里待着也很惨。

          记者:您在那儿有没有一段丰富的情感生活?

          徐唯辛:那时候知青就一百多,我觉得我们队上知青有五十多个女的,所以我们男知青没打过当地农村女青年主意。

          当时心里很清楚知道这个地方肯定不是久留之地,一定会走的,所以心里非常清楚,而且我当时也很用功学画画,每天早晨天不亮就画风景,现在也是天不亮去工作室,天一亮就醒过来,所以当时全部时间用来画画了。

          我觉得是曾经我很想讲的话题,我们那个时候画画一个是喜欢这个东西,根本不知道这个画还能卖钱,就觉得是喜欢、是一个寄托,满腔热情去喜欢带来快乐,到现在这个东西还是影响到我的心理。

          记者:画画的初衷就是喜欢画,而不是现在很多带有功利性质的。

          现在市场介入太深了?

          徐唯辛:研究生毕业因为有人来收藏画,我才知道画还能卖钱,那时候我都学画很多年了。

          二十年前,因为我当时画了《馕房》在中国首届油画展获得一个奖,获奖就引起人的关注,也有人跑来收藏,但都是外国人,中国人没有意识到要收藏作品。当时我就知道画好象能卖钱,但是那时候市场不成熟。

          现在学艺术的环境从某种角度上讲比那个时候恶劣,因为干扰太多了(物质的干扰、市场的干扰),那时候买油画颜料很艰难,攒一点钱买颜料,相对来讲很单纯就是画画很高兴。那个时候比现在的社会环境好得多,现在有的人就卖那么多钱,同样的年轻人,有些能卖,有些人不能卖,有些人还要生存租画室攀比,实际上根本很难静下心来做艺术,定力在这个年代比较难。

          记者:对于刚刚毕业的美术院校的群体来说,一毕业直接进入市场,中间是不是脱了一环?

          徐唯辛:从我个人经验讲:第一、做艺术家首先要做好心理准备,清贫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成功的可能性很低,发财是偶然的,清贫是必然的。

          所以说你要有这个思想准备,不要以为画画或者搞艺术就能发财,这完全是错的,要有这个思想准备敢进入这个行业就要有准备,根本不是说想发财做生意成功的可能性大。

          记者:请您谈一下对博客将来有一种什么规划?

          徐唯辛:这个专题博客是一个长期建设的过程,因为我平时也要画,晚上利用点时间和助手讨论。我有助手专门弄文字的部分,因为博客很有意思有可以修改、分类、这种功能,一边发,一边做细致些。

          记者:您在“艺术国际”的专题博客上会和网友有继续的互动吗?

          徐唯辛:现在也有人给我写信,说他的父亲或者祖父的情况。现在留言还不太多,如果说有价值的留言我也会回的,那天有人问我准备画多少张?我说初步一百张。

          记者:这么多网友从哪些方面、途径给您邮寄的资料?

          徐唯辛:最近几个例子,一个是有人专门从河南送来,专门找一个人送过来,送过来的时候写的书法送给我,另外有授权书,因为有肖像权,还有一个是他的简历。

          比如我最近采访一个叫林莽的,采访有关人的家属或者是有一个历史人物,他就是活历史,我去录像,另外他也给我提供一些图片,这也是一种途径,还有一些人电子版发过来我看不错,洗出来就行了。

          记者:通过实地采访这种形式?

          徐唯辛:很多种,还有一些不认识的人寄来的。

          现在主要还是多想一些小人物的图片,大人物都有了,毛是第一个代表人物,江青都有了这都是标志性的人物,现在我觉得小人物很重要。

          这个作品因为网络影响还是很大的,我觉得这一两年的影响还是靠这个作品,因为这个作品尽管也有人持不同的意见,但是它的影响是很大的,我觉得不可能一件作品人人都说好。

          但是我觉得有人关注,首先这个作品就有价值。

          记者:赞成的一种声音是一方面,反对的声音也是代表他(她)在关注。

        来源:艺术国际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
        艺术商城/
      Processed in 0.066(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