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装裱知识

      作者:汲平2011-11-05 15:24:08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中国书画装裱格式分为卷、轴、屏条、册页、对联、扇面等。
         
        中国书画的装裱起源很早。古人喜用屏风,屏风画也需装裱才能帖上屏风框架。秦汉时的屏风就是经过裱褙的。后汉书记录,汉恒帝时有《列女屏风》等。当时都是用粗的麻纸、布或帛等在书画背后复裱一层以起加固保护作用。后来,因旧屏风上拆下的书画,需要保存,就发展成了真正意义上装裱。装裱书画既为了保护,又为了给书画以美观的装潢。但古代书画华美的装潢还有另一层意义,对帝王而言,是为了显示其威仪。秦代就提出了"上者不美,不饰,不足以一民"的说法。
         
        至唐代李世民时,据《唐六典》记载,崇文馆有装潢匠五人,秘书省有装潢匠九人,专职官方装潢。而且,装潢形式也有严格规定,《名画猎精录》中记述:"贞观,开元中,内府图书,一例皆用白檀香为身,紫檀香为首,紫罗褫织成带,以为官画之标志。"当时日本派使臣来我国学习书画装潢,唐太宗亲自指定张彦远对他们教授,可以说,日本现今的书画装潢,表现的应是唐代的制法。
         
        宋代往往有画意不全的绢本立轴,是因从屏上拆下再装之故,也有边上注有某画第几幅等字样,说明是残缺屏障改装的。
         
        北宋时对装潢十分重视,装裱师的地位也有所提高。北宋有"文思院",设六种待诏,装裱师即为其中之一,列入正式的官职。至北宋宋徽宗时,在画院中将装裱师设为提举官,同时颁布了正式的装潢格式。
         
        宋代装裱格式十分严格,据宋高宗《翰墨》志记载:"纸书绢素,备成卷帙,皆用皂鸾鹊术锦褫,白玉珊瑚为轴,秘在内府,用大观、政和、宣和印章。"绍兴御府时,除了对装裱外表有严格规定外,还对具体操作技巧订有规章制度。
         
        宋时民间装裱之风盛行。由于装裱师位列官职,所以,装裱是一件近乎风雅的事,比如米芾、王诜等,也都兴致勃勃地清洗、装裱、修改自己收藏的书画。就此,米芾在他的著作《书史》和《画史》中,都有记述。
         
        书画装裱有以下几种形式:
         
        立轴有一色、二色、三色裱,纸镶绫边、纸镶旗杆边等格式。立轴画心的四周,一般由"圈档"(紧包住书画的绫、绢或纸的窄边)、"隔水"(紧*书画的那部分绢或绫)、"天地头"(隔水上、下的两部分绢或绫,上为"天头",下为"地头")、"包首"(书画背包起首部位,在书画卷起后包于卷的外部的那部分丝织品)、"惊燕"(裱贴于"天头"上的两条竖的绫或绢的条子)、"天地杆"(包卷在书画两头内的两根木杆)、"轴头"(套住"天地杆"暴露于书画外的木杆的两头,卷画时手握之处)、"签条"(贴于包首上的绢或绫的长形条子,用于书写书画名)等组成。根据建筑物高低、画心长短的比例而定,并予以相配合。
         
        ① 一色镶边框的"天地头"用同一浅色绫绢挖嵌或镶成,不用"惊燕"。
         
        ② 二色裱由"圈档"、"天地头"、"惊燕"组成。"圈档"随画心配色,"惊燕"与"圈档"颜色相同,"天地头"用蟹青、古铜等较深颜色。
        ③ 三色裱与二色裱相同,另加上、下"副隔水","副隔水"的颜色比"圈档"较深,"惊燕"色彩有别于"副隔水"("三色裱",是在"天地头"和"隔水"之间再加一层绢或绫的裱,故有三截。中间加的一截称为"副隔水")颜色。
         
        秦汉以前用桃木作板分写"神恭"、"郁垒"神名,悬于门之左右,以为驱鬼压邪之用。至五代,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自题:"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联句,世称"题桃符",这是对联的起始。宋时,民间广泛张贴对联,后盛行于明清。
         
        宋代开始流行用书画裱成条幅装饰壁面,称为"屏条"。元代则通行"墙皮画",即把托好的大幅画用来遮壁。至明、清发展为4~12幅画面,拼成为整体的一幅连屏,称为"通景屏"。由于"通景屏"跨幅连景,中间不宜用镶料,不然有隔断之感,故中间几幅的左右和外侧两幅的内边,仅镶一条约半厘米的绢窄边,隐在画幅背后,起护托作用。每一条屏条,要求裱得长短、宽窄、镶料都一样,一般都用一色浅米色或浅湖色绫绢装裱,通常尺寸比立轴为短,并排挂在一起,中间不露出墙壁,所以地杆不装轴头,两端用色锦封。 另一种是四条分别为春、夏、秋、冬四时景物,或四条篆、隶、正草等书法的屏条,都称为一堂。
         
        手卷 中国古代的一切图籍,原本都是可以卷舒的,如竹简、木简,便于阅读。以后书法、绘画作品的装卷,即是竹简、木简书卷形制的演绎。 手卷结构复杂,其排列顺序,由于"天头"、"副隔水"、"正隔水"、"引首"、"正隔水"、"画心"、"正隔水"、"拖尾"多个部分裱成。"天头"是用以装饰和保护画心的,一般用深色绫绢料镶成。"引首"明代始有,是用来题写手卷名称的,用染色仿古笺纸镶成。"拖尾"用宣纸接成,是留给鉴赏者用来题词的。拖尾尺寸很长,一般要用三张宣纸粘连而成。为了使"天头"、"引首"、"拖尾"与画心等一一分开,并增加美观,其间需要有相隔的镶条,这就是"副隔水"、"正隔水",一般用淡色绫绢料镶成,但也要有深浅之分,以免单调。
         
        在唐以前,书画都以卷轴,因阅读不便,唐始有将卷轴分割成多页的,为防遗失,便装潢成册,方便观看,名"册页"。册页的装裱基本方法一如卷轴,但装裱纸层加厚,至少要裱纸八层,使之硬如纸板,再大还须加层。册页有三种式样,一种是横式画心,裱成上下翻阅的,称为"推篷式";一种是竖式画心,裱成左右翻折的,称为"蝴蝶式";另一种裱成通折连成一体的,称为"经折式"。
         
        扇面画也是中国书画装潢格式的一种。圆形的纨扇流行于宋代和元代,而明代约永乐后开始流行折扇。折扇相传是宋代从朝鲜传入中国的旧书画揭下再装裱,须谨慎考虑,一是防止裱时处置不妥或不小心损害了作品,二是防止在揭去旧托纸之后使书画失去元神。 一般的书画,若原来收藏比较得法,看上去基本清洁完好,只有浮面的灰尘、干霉,或小片污渍,那就不要淋洗,只需在揭裱之前用刀或合适的工具等拂、刮去浮尘或白花,有些去不了的部分,则用排笔局部刷洗,尽可能保存原来的精神。
        如果书画因烟薰尘积,发霉发黑,则需要先淋洗。清洗的方法有两种:
         
        ① 烫水冲洗。如果画面发黑发霉十分严重,原作已几乎看不清楚,可用烫的水清洗。
         
        ② 皂角或漂白粉或枇杷水漂洗。冷水加皂角或滚水浸枇杷冷却后使用。也可用漂白粉,但漂过纸则易变,容易松脆,而书画本身经漂白粉冲洗,也容易失去原作精神。如果所需漂洗的书面已破损,则洗时不要揭去书画原托纸;如果表面完好,则应先揭去原托纸。冲洗时,先将书面附在油纸上,放置于案板或桌上,然后将一边垫高,从高的一边泻水淋洗,同时还用刷子洒水,不断淋洗,直至冲净为止。书画经揭下冲洗后,破损处要修补。修补好的白地上要加画接笔。
         
        书画修补,要尽可能找和书画本身相同或相近的纸、绢来修补。修裱古书画,则也最好用年代与原作尽可能相近的古书画纸、绢。所以,平时若见到一些合适而本身已没有什么价值的书画,不妨妥善保存,待需要时把其上空白无书画处取下用于修补。或做旧一些纸、绢备用,办法是把一些新纸、绢置于风吹日晒处,时间长了使之陈旧老化。或用茶水染、烟熏等方法做旧。
         
        原书画被重新装裱修补以后,在补上的部分要接笔,接笔要尽可能能做到补上的墨色、色彩、气韵、笔触和原作都能融合相配。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
        艺术商城/
      Processed in 0.063(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