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艺术美与技术美-设计板块

      作者:汲平2010-05-19 11:03:20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导言:什么是美古往今来的美学汗牛充栋,众说纷云;“美”不就等于艺术,但艺术必须是“美”,中外美学史和群众的审美实践表明,作为意识形态的艺术,虽不是美学的唯一对象,却是美学的重要的对象,艺术的门类众多,艺术美学不只要掌握各门艺术的共性,而且要掌握各中艺术的个性。从实际上看,特殊的本质不能不也是一般本质,一般本质也就是特殊本质。体现了各种艺术的特殊本质的一般本质,对于非艺术来说,它自身也是特殊性。侧重于感性、情感和灵感的艺术思维,对侧重于理性、理智和推理的其它思维形态来说,它具有不一般的特殊性,但就艺术与生活,创作动机与艺术效果、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的关系等方面来说它们之间具着互相一致的共同本质。同时技术美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是研究物质文化领域中有关审美形态和审美心理的美学,所以我们既要在精神世界研究美,也要在物质文化领域研究美学。

        “美”是什么,什么东西是美的;蓝天、白云、强烈的阳光、沙石;它是一种风景,太简单了,以至于根本不需要太多的语词来描绘;去过江南的人一定会被它的青山碧水所置身其中;戈壁滩会让你感觉生命就要沉寂下去,太荒凉;了太安静了,让人无法忍受!不,这又是多么的美啊——美的异常伟大,先秦哲学家荀子是中国第一个写了一篇较有系统的美学论文--《乐论》的人。他有一句话说得极好,他说:"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地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不得不想到“江山如此多娇,江山如画,”等来修饰,拿它来解释艺术美的问题,“江山如此多娇”至少可以说明现实生活是艺术最生动、最丰富、最美的源泉。而江山如画则说明了“艺术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因而更带有普遍性。因此,”江山虽如此多娇”,但“如画”的“江山”不是更美吗?这就通俗的道出了艺术之美“源于生活”且又“高于生活”的真谛。





        元代诗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诗人用现实生活中的景物构造成一副如画的诗句,艺术美它包孕着艺术家的灵魂和风格,但艺术家本人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他的灵魂就是这种“总和”在精神上的表现。彻底的反封建的鲁迅,不可能出现在曹雪芹时代。嵇康与杜甫的作品,分别打上各自生活的历史烙印。这就说艺术美来源生活,是现实生活的镜子古往今来,没有一件艺术品不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革命的、进步的都是这样;而反动的、消极意义的艺术不也一样的吗?只不过分别反映的正确或错误罢了。

        人类社会存在以来,艺术一直是人类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原始先民由于对自然现象还无法解释,于是产生了宗教艺术,人类的物质生活,往往影响到精神上的表现,西方人对中国传统的书画曾很神秘,非常欣赏。但许多人看到中国书画家的创作过程后,就感到失望了,为什么了呢?因为创作的时间太短了,几分钟时间怎么能创造出伟大的艺术来呢?——创作容易,自然就不美。他们不知道,自己是将西方油画的技术标准放到中国画上来了。真正的中国书画艺术,其难度绝不在西方油画之下,他们没有真正的了解中国文化,他们看不懂这些内在的奥妙,看不出一笔后面的功夫!油画家花在一副作品的时间是中国书画的几十上百倍,但是中国书画家花在一副作品的背后的功夫则是他们的上百甚至上千倍。中西各有其妙,但不可能用尺子来衡量中国画强调“写意气韵生动、传神写照、迁想妙得等,是以应物形象,随类赋彩”以形写神为基础的,外师造化,方能中得心源;这就接触到了纯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中国的真正书法家,大都能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的字帖默写下来,而且能默写不同风格书法家的字贴,如此写了几十年之后,才能获得书写自由,才能独成一家。中国的大国画家也是这样。他的专业训练也包括摹仿前人的画,摹仿前人怎样用笔、落墨、造型,模仿几十年之后,自己再结合对生活和人生感悟,才能独创一派。这样,对中国书画家来说,在他落笔的几秒钟时间内,其速度节奏、墨色浓淡、线条结构等等,所展现的都是他几十年的功力。中国书画家在评论同行的作品时,都是能够要看出这个人写了多少年,画了多少年,甚至读了多少书的。这就是艺术家通过临摹对传统的书法的再现的一种方式;有了深后的基础时才表现自己的个性。这是对现实的反映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的表现。

        艺术来源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而忽略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反作用了,车尔雪夫基也重视艺术源于生活,再现生活,以改造生活的作用,而他也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艺术家反映生活时的主观能动作用,他还不理解艺术家对生活的反应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

        汉朝西安茂陵的霍去病墓前石雕所作极为特别,造型不像秦朝的写实,中间用了不少夸张手法,一大块石头,自然的本色都被加以利用了,所用技法有浮雕,也有立体雕。西方人前去参观,莫不异口同声赞叹,认为这是非常现代的一种表现手法。实际上,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它是一件非常古代的美术作品,是一种古老的艺术表现手法。

        艺术中的“美”绝不是一个平面的单一的概念。传统的形而上思辨美学,将艺术美视为美的一个流动范畴,艺术是美的世袭领地,传统艺术如此,现代、后现代艺术同样如此。我们总不能希望玫瑰花和紫罗兰发同样的香气吧?最丰富的东西为什么要嵌在一个模子里呢?艺术美中的欣赏基本是静穆的观照,这种观照也可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交流,当然作为客观物体的艺术作品本身并不都是人,但是正如我们所说,它们作为人的创造物必然渗透着创造者的思想情感.欣赏者与艺术作品的的情感交流一方面是欣赏者自己的情感的投射,另一方面欣赏者也接受欣赏对象的情感激发和思想启迪。试想老奶奶在看越剧《红楼梦》,手帕哭湿了好几条,还舍不得离开,这不是花钱买哭也心甘情愿吗?这种欣赏模式在康定斯基的名著《论艺术的精神》一书中得到过阐发,康定斯基将这个双向反馈的过程概括为:“感情(艺术家的)——感受——艺术作品——感受——情感(观赏者的)。自然,欣赏者不是单纯被动地接受艺术作品的情感激发,事实上他是个主动的情感探索者,他欣赏时的情感倾向是影响艺术品感情效应的主要因素。

        在我们周围,除了自然物如山林、植被、飞禽、走兽之外,绝大部分都是人工的制品。现代的工业技术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日新月异、丰富多采的物质产品的世界。古代的神话中的千里马,飞行毯,哪有今日的越野车、喷气机和航天飞机更有气势和魄力?当你看到这些,你是否回感觉到一种美,这就是技术时代人类本质力量的一种展现。这些产品不仅是科学技术和理性的逻辑产物,具有明确明确的技术目的,而且融合着人的情趣和理想,体现出社会前进的历史内容。

        技术美是人类活动的精神结晶,它是工业时代的产物。在这里,美是与功能联系在一起的,是以有用性为前提的。一把木椅,如果不符合使用的目的,坐着不舒适,即使装饰的再华丽,看起来也是不美的。中国传统艺人有一句行话,叫“艺中有技,艺不同技”。这句话说的很精辟,指出了艺术与技术的联系。绝大多数艺术,都有其技术支持。极少数没有技术支持的所谓观念艺术,其诞生之日就是终结之日,永远只能是一次性的存在。象20世纪初杜桑的《泉》,他将男小便池搬进美术馆并被视为“艺术品”,但在他之后,别人再向美术馆里搬类似的用品,就不是艺术品了。原因就在于这种所谓的艺术“创作”中不含有技术性因素。但是,仅仅具有技术也不是艺术;艺术高于技术,技术永远只能是艺术和艺术美的构成要素。技术表现的本身也具有审美价值,并构成了艺术中的“技术美”。这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看得尤为清楚。中国戏迷看戏曲演出,不叫“看戏”,叫“听戏”。为什么叫听戏呢?因为这出戏他已经看过无数遍了,人物、情节甚至连演员的表情他都早知道了。他来戏院,就是要听不同流派演员的演唱技巧。因此,他是侧着身,只用耳朵听。唱得好,他鼓掌叫好;唱得不好,他鼓倒掌,叫倒好。而有些著名演员,一出场,刚唱一句,观众就会叫好,这叫“碰头好”,被观众叫好的演员有时便会退出角色,向观众鞠躬致谢——感谢观众对他唱技的欣赏。可见,中国戏迷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观众,因为他们着重欣赏艺术中的技术美,是内行审美、专业审美.

        技术美的特征在于表现功能的力动性,这种力动性无论在动态产品或静态产品上都可以表现出来。高耸云天的铁塔把人的视线引向天空,也把人的精神提升到超越于现世的存在。横跨江河的大桥把两岸连接起来,使道路可以跨越障碍而延伸开来。在这些静止的直观形态上,展示出充满动势活力的没的外观。这就是技术美功能的力动性。

        技术美与艺术美也是不同的,美构成了以自我活动为目的艺术的根本性价值,艺术的社会功能是通过审美功能而达到的。它是社会生活形象的升华,首先应该给人精神上的审美满足。而技术美作为一种与功能相联系的美,主要针对工程技术的美。技术产品作为审美价值的承担者,它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产品具有使用目的,它依照这个目的有效地发挥它的功能。产品的功能作为内在的活动,通过相应的形态表现出来,产品内容与它外在化的形象相互交融统一,就构成了技术美。产品的技术美并不是产品物质的功能的适用性本身,因为适用性本身是是中使用价值,它是功利判断的依据,而不是审美的依据。表现着社会前进的历史内容。正如李泽民所说着中前进的社会目的性成了对象合规律性的形式。也就是说,在技术美中所包含的是善的形式和真的内容。这就是区分于艺术美的基本点。技术品的物质就不是冷冰冰的、和人没有联系的存在的了,而是人的智慧、意志、力量、情感的结晶,充满了人的因素,饱含着人的血汗,带有浓烈的“属我”色彩。它是人类发展的历史记录,是社会进步的里程碑。可以这样说:技术品的物质,不仅是社会生产不同发展阶段的表征,而且是揭示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基本规律的依据,是判明社会发展形态的物证。

        余论

        不论是技术美还是艺术美都是人类文明的产物。表现了人类发展的轨迹,它是人类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正是这样才表现在对象改造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说明自己是类存在物,人类对美的追求始终是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艺术美、技术美的上述本质和特性正为当代中国的思想道德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展着新的空间。它展现了人类对美、对“真”“善”“美”、对自由的追求,只有朝着这个理念,美学才有更大的突破,才不会被传统的思维所束缚,也只有这样,人类对审美观念才会不断的提高,这样又助推了社会前进的脚步。

        参考文献:
        徐书城 著 《艺术美之迷》 重庆出版社
        朱 彤 著 《美学与艺术实践》 江苏人民出版社
        肖 峰 著 《艺论美》 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
        徐恒醇 著 《技术美学原理》 科学普及出版社

        胡途(长沙理工大学)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
        艺术商城/
      Processed in 0.057(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