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陶艺设计中设计师的情感注入 作者:王桂娟

      作者:汲平2010-07-07 16:35:16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这样阐述感情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人们用语言相互传达思想,而用艺术相互传递感情。在艺术创作中,通过艺术传达各种感情,用感情作用于人,这无疑是抓住了艺术最本质的东西。”这里所指的感情即是指艺术家自身所体验过的能感染欣赏者的审美情感。
          就生活陶艺而言,要想设计出好的作品,我们必须去掉内心的遮蔽,用心去感受和真诚地投入。在制作时应该将一些被忽视的有意味的形式,如在轱辘车制品上所体现速度、力量、生命的痕迹,泥的多变和火的创造力等充分体现出来。而在设计阶段,高科技发展带来人类的孤独、疏远和感情的失衡与人类情感需求之间的平衡便是由设计师将自身情感注入到作品中才得以实现的。
          1、题材的选择方面
          传统生活陶艺追求的是“实用+美”的品质,遵从形式服务功能的法则,我们的先民曾经在这一领域创造了辉煌的历史。而对于现代生活陶艺的设计师来说,从构思、泥的选择、釉的配制、表现方法乃至烧造、包装等各个环节都参与设计,并在不断地制作中挖掘、强化、升华与自己情感和个性相吻合的媒介特征也并非易事。
        首先,将民间文化符号融入到陶艺作品中常被众多设计师采用。通过抽象陶艺语言来寻找民间传统文化的意象符号,陶艺形体的抽象、扭曲、肢解、整合等形式上的变化,造成了结构的新组织,将民间文化中的剪纸、年画等艺术融合到陶艺语言中,是为消除陶艺形式语言的不足,同时也提升了民间艺术创作中的“以色扶形”的观念。如设计师将民间艺术中的剪纸、年画、木刻等传统图样植入已塑造好了的规矩坯体上,通过刻、划、剔、刮、颜色釉等操作,进行图案花的移植和创造,体现了作者对民间艺术语言的直承与定位。图(1)《年年有余》是用泥条盘筑法制成的鱼篓的形式,将民间传统的剪纸跃然于其上,一股浓重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作品和民间的吉语风俗融合在一起,让人们感觉到一种回归自然、回归乡土、回归人性的渴望与眷恋。
          另外,用传统的符号,现代的语言来创作作品。利用传统陶瓷风格的重新演绎去产生不同的形式,或古朴,或新潮,或简约,或豪华。中国味或多或少,或明示,或暗喻。例如图(2),就有“传统现代化”的味道,使作品表现出了淡淡中国味,浓浓现代风。都是传统的东方元素,现在把它们加以新的包装和布置,作为一种装饰,放在现代的造型元素之中,表示新、旧、中、西相融。这种形式的做法就是在现代生活陶艺中加一点中国味道,在设计中探索和提炼含有中国元素的现代语言。总的来说,利用传统文脉,采用现代手法来制作,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
          2、造型方面
          生活陶艺作为一种实用性陶瓷产品,最能体现有用性特征的要素就是造型,但功能并不完全决定工艺造型,否则对于紫砂壶根本没有必要衍生出那样多的造型。陶瓷艺术领域大量存在的仿生造型,更证明了在工艺造型的领域中并不完全奉行功能主义的原则。
          为形式而形式是形式主义,往往导致矫饰与空疏,落于俗套。造型语言来源于生活,设计师不应该屏弃生活,应从生活中发现新的造型语言与形式组合,来丰富自己的语汇,这样才能避免装饰语言的雷同与空疏。
          (1)运用具有趣味性的独特形态
          趣味性简单地说是指情趣、有趣、童趣,是人性化、感性化的产品形式。一位日本设计师根据故乡一位老人能使枯木开花的传说,设计了“枯树的花瓶”:花插由许多陶质的“小树”组成,这些“小树”可自由地组合在基座上。这个设计充满了自然情趣,更重要的是,它融入了日本的传统文化,对日本人而言,它能产生一种情感上的认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一些“情趣”化的产品来点缀和丰富我们的生活,并在趣味化的形态所带来的幽默与滑稽、情趣与韵味中释放精神生活压力。图(3)中所示陶艺灯具,古朴的韵味让我们找到一种生活的情趣,对现代人而言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放松。
          (2)运用生物的形态
          我们从弗洛伊德对人的本性的心理分析可以得知:人具有向往和追求自然,与自然相融合的本能倾向。从某种程度上说,对物的感性往往体现在该物的形态是否富有生命力,这或是一种动物、一种植物,或是自然生态物,或是想象的生物,或是抽象的一种张力等。图(4)中带有甜美水果味的生活陶艺色彩艳丽,充满自然情趣。因此,我们可以把仿生学的原理也运用进来。
          生活陶艺之所以具有广泛的艺术实践价值,正 是由于它是高度概括了生活和自然的美的感受,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表现语言。当然,对不同的设计师来说,潜在的装饰度和目的性的差别,也必然使其艺术作品面貌千差万别。
          3、色彩心理
        当人们感知一件产品时,首先对色彩最为敏感,它比造型更具冲击力。但色彩也不是孤立的,它与器皿的造型、装饰的纹样紧紧联系在一起。在生活陶艺中,色彩必须借助和依附于造型才能存在,必须通过形状的体现才具有具体的意义。而色彩一经与具体的形状相结合,便具有极强的感情色彩和表现特征,往往起着先声夺人的视觉效果,相对形态和材质来说更趋于感性化。
        对于生活陶艺的设计而言,色彩可以实现其审美性能和实用性能,色彩运用的最终目的也是情感的传递,恰当的色彩运用能增加生活陶艺的吸引力。由于人们生活经历、性格、年龄、职业、爱好、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社会意识等不同,都会对色彩产生不同的喜爱,设计时应该把人的各项情感因素加以考虑,结合人的个性与共性、心理与生理等各种因素,并充分考虑色彩、人与空间的关系。像陶瓷灯罩、花插等生活陶艺的色彩纯度就可以高一些,甚至可以使用鲜亮的纯色,对现代生活环境的整体色彩效果起到调节的作用。如图(5)在餐桌上的餐具,色彩艳丽,图案活泼,打破了以灰色为主体的家具的僵局,整个生活空间都跳动起来,使居家中的人们不再沉闷、烦躁,而变得轻松、愉快。
          4、材质与肌理美
          设计一件生活陶艺产品,除了形式上的独特及具体形象的反复推敲之外,也要考虑材料特性即材质美的体现,这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陶瓷材质表现出来的柔软性、可塑性感染了设计师。陶艺的中空要求使泥条在盘筑,泥片在拍板、卷捏过程中具备了丰富的自然表现力,使造型上能产生无限的变化和偶发性的泥性肌理。
        陶器质地厚重,釉色朴素,具有重量感与安定感,而且手感舒适,便于把玩、端详,易与使用者产生亲近感,尤其是对于身处工业化社会的现代人,整天面对批量的工业化商品颇为厌烦,却又无奈!但当他们接触富有手工韵味的陶艺时,对他们的心灵该是一种很好的补偿,使人有回归自然之感。如图(6)日本会田雄亮在1987年所做的抽象陶壁《风的城府》,其所用材料是普普通通的泥土,但由于作者充分发挥了陶土材料所能构成的肌理特性,加之起伏凸凹的高低差及优美的色彩组合,使作品具备了很高的审美价值。
          另外,能够体现生活陶艺材质优势的还有它的“肌理”美。
          “肌理”,在词典上解释为皮肤的纹理,在陶瓷装饰上则被认为是材质的质感,亦即陶瓷材料的性质、质感,或艺术家在造型上留下的操作痕迹。其中,一类是用眼看得到,无须用手摸就能感觉到的。此类肌理形式很多,如陶瓷表面的花釉等;另一类触觉肌理,即用手抚摸能感觉到的有凹凸起伏感的肌理。在适当的光源下,视觉也可以感知这种触觉肌理。例如:陶瓷珍珠釉、材料表面凹凸的纹理,以及在绘画、雕塑、陶瓷设计中运用种种技法如粘、拼、编织、揉搓、雕刻等方式来构成的各种肌理形态,见图(7)。可见,肌理形态在现代生活陶艺制作中的运用非常普遍。
          通过“手”对材料的调整和改变,可以增加生活陶艺自然神秘或温情脉脉的情调,使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5、装饰
          装饰,是一种通过无意识而发现的最初的审美感受,如原始陶器上的绳纹是为了加固器壁而捆扎留下的痕迹;席纹是陶坯放在席上待干时而印上去的;篮纹是粘土涂在容器上烧制时留下的纹样等等。原始先民通过这些发现,经过多次改进和创造,在粗拙的原始陶器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实用、更美观、更精美的陶瓷。
          陶瓷装饰不仅是平面的,也包括立体的;不仅是附加的,还可以在制作中形成。一件精美的生活陶艺,其造型与装饰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在现代生活陶艺如器形类、雕塑类、综合材料类的陶瓷作品中,有的采用表面装饰,例如:瓶类的花面衬底;有的采用满地彩造成密实丰富肌理之感;有的则以雕刻作为衬底,有触觉肌理感。图(8)所示雕塑类陶艺灯造型本身就非常优美,衣饰部分在颜色釉的基础上又做镂空处理,更加突出了它作为灯具的实用功能,使得整个造型和装饰十分和谐。这些触觉肌理除了与光泽材料形成对比而产生形式美感之外,还在手感方面体现了使用的舒适、防滑、易把握等功能方面的价值。
          “装饰给眼睛提供了一桌宴席,但又不要求对每道菜都得品尝。”(贡布里希语)最能体现“装饰性”的要素是工艺图案。它没有独立存在的意义,却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图案只是这个工艺品上的图案,在许多时候它是与工艺品同时产生的。像图(9)宋代哥窑瓷上的图案,是釉面均匀分布的一些裂纹,俗称“开片”(冰裂纹),它本来是烧制技术不成熟产生的一种缺陷,但后来被人利用和改进后成为特殊的装饰图案。这种图案与哥窑瓷同时出炉,就像是瓷器上的天然纹饰。
          今天,人们的审美情趣不断提高,不仅仅看重陶瓷产品的实用性和经济性,更多的是欣赏陶瓷产品的形式美、材质美,同时也希望陶瓷产品应具有“时代性”,能感受时代的变迁;具有“社会性”以满足不同地域、民族、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的消费者的审美观念;具有“民族风格”以展示不同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思维方式所带来的人文气息。在满足产品的使用功能的同时,不能忘记产品的社会效果。将实用、经济、美观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三者达到高度的协调一致,才能反映出产品的整体美。
          人的生活不只是局限在某种单一的情感之下,人有喜怒哀乐各种情绪,因此,情感因素的注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生活陶艺不仅仅是在釉色上、造型上、材料上的创新,它还蕴含了一种抽象的感情在里面,也就是人对物的感情。正是这种情感的注入使得人们在使用产品的时候能够更好地摆脱工作带来的压抑感,或者是机械的功能带来的麻木感,使人们无时无刻不感到体贴,对产品的喜好也会随之大大增强,这就要求我们的设计师在借鉴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通过陶瓷这一媒介为人类构建一座与产品沟通的桥梁。

        参考文献
          [1]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 林 冰.现代陶艺创作的情感因素.陶瓷科学与艺术.2005(3)
          [3] 易中天.艺术的特征.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36
          [4] 冯美庭.陶瓷艺术设计的色彩与情感.景德镇陶瓷学院学术论文集.1998:58
          [5] 李正安.陶瓷设计.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
        艺术商城/
      Processed in 0.053(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