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寄中华—邓惠伯从艺60周年展

      作者:汲平2015-05-02 10:58:36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1/16)邓惠伯在创作

          (2/16)邓惠伯

          (3/16)欲雨山色近 69×138cm

          (4/16)秋山雅集论沧桑 69×138cm

          (5/16)清山悬千尺 松风振万壑 69×138cm

          (6/16) 从花莲县进台湾中央山脉所见 69×138cm

          (7/16)最爱晚凉佳客至 一壶新茗泡松罗 69×138cm

          (8/16) 雨横风狂三月暮 小河溢流水涟涟 69×138cm

          (9/16)当时只记入山深 青溪几曲到云林 69X138cm

          (10/16)绿风拂山更碧 69X138cm

          (11/16)浅春总留疏雨痕 69X138cm

          (12/16)澜沧江畔风光好 傣家山寨幸福多 69X138cm.jpg

          (13/16)版纳滴翠图 69X138cm

          (14/16)闲坐天地共长久 69X138cm

          (15/16)庐山诗意图 69X138cm

          (16/16) 此生的有寻山分 已觉温台落手中 69X138cm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展览名称:情寄中华—邓惠伯从艺60周年展
          展览时间:2015/05/20~2015/05/24
          展览地点:[北京]-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号-(中国海关博物馆)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家协会艺委会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协办:中国海关博物馆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国韵文华书画院 中国国画家协会 重庆报业集团巴渝都市报 伦敦东西方艺术品经纪公司(英国) 中国艺术中心(日本) 承办:北京炎黄纪元美术院 北京芥子园书画院
          参展艺术家:邓惠伯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艺委会和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主办,由中国海关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国韵文华书画院,中国国画家协会等协办的《情寄中华——邓惠伯从艺60周年展》将于五月二十日至五月二十四日在北京中国海关博物馆举行,展出邓惠伯先生中国画、版画等绘画作品129件,同时陈列他的部分美术学术专著和文论多篇。

        邓惠伯1938年10月1日生于四川省绵阳市。新中国成立是他的幼小时代。每年国庆节也是他的生日,因之,他是带着红领巾伴随新中国成长起来的美术家。60多年来,他紧跟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作为美术家做了许多工作。这次选出他的部分绘画作品和美术文论公开展示,是他向祖国、向党、向人民做的一次小结和汇报。

        邓惠伯早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美术系,198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班,留校任教,因工作需要,80年代初留学日本京都大学。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兼课教授等。数十年来,他持续绘画创作和美术理论教学和写作。他的绘画作品可说是地道的“学院派”,有扎实的造型基础和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同时数十年因工作和社会发展他又经足迹遍及祖国各地和世界各国诸地的写生和感悟,使他的画品和画风得到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他已在国内外举办个展和参加联展数十次,作品为我国及许多国家博物馆、美术馆和收藏家收藏。作品在海内外获得了众多的“粉丝”和广泛的盛誉。近年来,由于他在美术创作和美术史论研究及美术教育方面所做的贡献,先后被部分国家部委或单位授予“共和国60年功勋人物”、“改革开放30年先锋人物”、“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当代中国画十大家”等等。

        东方英才 画苑奇葩——赏惠伯君艺术精品       孙美兰

        当代中国画,大体沿用传统分科法;为人物、为山水、为花鸟。书法乃居于相关又独立的地位,统称为书画艺术。惠伯先生兼长人物、山水、而其花鸟毫不逊色,书法亦精。他冲破唐宋以来画家分科、以之为专能的界线,他不断拓新作画题材范畴,在样式、语言、笔墨、设彩等方面,经营再三,东、西方交汇互融,大胆实验,不拘一格。未识者,难以置信,如此品类众多、风貌迥异、层出不穷、画路宽广之大规模佳作,竟然出于同一画家之心手。

        惠伯先生艺术成功之途,异乎寻常。一方面生长于中国文化底蕴深厚的川蜀之乡,他得天独厚,自幼幸得母亲启蒙,信手涂鸦,丹青书画,初绽才华。另一方面,有缘接受完整的高等美术教育。发自灵府天性,他渴望在牢固的根基上不断求“变”。其“变”也,心怀远志,不主故常。既不畏“雅”之曲高;也不拒“俗”之和众。他乐意将五光十色、变化莫测的现代人生节律纳入审美空间,凝聚于笔端,谱写成东方韵味十足而视觉力度堪与西方绘画比美的现代图画。

        70年代末,80年代初,惠伯抓住改革开放带给莘莘学子谋求深造的最佳时机,求艺于北京最高美术学府——中央美术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国家当时新设之最高学位。从此如同一只骤然放飞的大鹏,海阔天空,盘旋飞舞。他赴日留学以精通汉、日双语,下苦功主攻日本美术史,研究日本画。此后,他旅居日本,沐浴在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交流的春风里。20年孜孜不倦的修持历程;为造就一位,学者兼画家,提供了契机;也创造了条件。

        惠伯先生一系列作品,大到全景式山水,小至一窗一几静物世界;都别有会心,唤起观赏者共感共鸣。“山水,寄寓着乡国情,是大自然的象征。花卉,是美的象征。鸟儿,是自由和平的象征”——这隶属东方“文化源”的永恒性美学观念,如同“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一样,始终贯穿在画家邓惠伯艺术之中。而那描绘自然一隅一角的风景画,则情不自禁、流露着一个典型东方人儒雅温和的情调以及内向的浪漫气质,还有他个人独具的浑沦不饰的天性。如《眬月》、《春雨》、《秋思》、《独旅》,我们从中不只是看到一片风景,同时也会感悟到一种人生、一种心境。《细雨江南》,绝不重复前辈名家,而是既新鲜又独特,令人如聆听一首江南丝竹曲。如歌如诉,紧扣着一颗海外游子的中国情结。美丽岛国的自然景观和现代社会景观一再出现在他扫描式快捷的画面中。那被浪花鼓动着的海市蜃楼;那静泊于夜幕之下的水户人家;都经过画家多情的眼光凝视、抚爱,最终被彩笔点化成既亲切、又陌生;既平常、又神秘——一个令人陶醉向往,如诗如梦的世界。

        我一再提及的“东方韵味”,在这些画图里,其内涵是双重经纬的。即日本画风的某些表现性元素被画家拈来融化,丰富了中国画语言及其精神魅力。请看,中国画史上早已有之的古老题材——松、梅、竹,誉为“岁寒三友”,因为融入日本画之简洁、明丽,而演化出新的画面结构,显得格外冼炼、清新,竟令人生出幽谷清音之感。再如,惠伯所作仙鹤,神女般静静立于半轮明月之下。展开她洁白的羽翼,仿佛是一首无字的歌——吟唱着永恒的期待。这幅画,无端令我记起日本诗人志唐皇子的短歌:“夜寒过苇塘,丰羽满清霜,”——艺术家敏感地抓住那一丝触动,一点印象,随即赋予画面一种新意,浸入赏者心理空间,令其思绪微波潺缓荡漾。

        如果说,惠伯人物画,主要在体验画家为之心向神往的宁静东方美人之国,那么,他创作花卉静物,反倒近似打击乐——以强力度、快节奏、醒目的平面构成,在宁静之中掀起亮丽色彩的鼓点旋风。尤其是《红樱桃》一类作品,“黑”于“白”的巧妙运用,正是由中国人擅长的水墨艺术演化而来。瓷器、玻璃器皿光泽的把握点染,用笔的灵动爽利,艺术想象力的神驰远游加上现代设计意识的参与、投入,获得既强烈又神秘的整体效果,与静物写生画异趣。画家谈到这批新作时,曾对我说:“林风眠对我有深层影响。林画东方韵味十足,看来随意,洒脱,激情奔放,处处自在。像那样一种自由轻松境界,仍是我目前难以企及的”。我想,惠伯先生所指、所向往之境,即中国庄子所言“解衣盘礴”——“自由王国”之境吧!他这番话,暗含着不止不息的悟道心迹。

        “高山仰止”。——回望中国和日本乃至世界美术史,历代出现无数令后世仰之弥高的艺术峰岭。作为当代勇敢的攀登者,画家邓惠伯,他既有幸直接聆听吴作人、李可染、常任侠等中国一代先师的谆谆教诲;又有幸直接蒙受平山郁夫、加山又造、河北明伦等日本一代名家之厚爱指导。崇仰先贤,采纳欧美,广收博取,张扬个性,励志拓新,乃是惠伯先生才华、素养之亮点;亦是其艺术灵感不断迸发的原动力。相信他会继续自我超越,跃入创造自由之境。

        在新世纪开端,邓惠伯先生将赴美办展。我深信,他在美国,在西方世界,定会拥有众多赏家知音,如同在中国,在日本,在东方世界一样。“嘤之鸣矣,求其友声”,——祝画家获得新的巨大成功!

        (本文作者孙美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艺术评论家)

        左图右史 珠玑璀璨——读邓惠伯的画            

        林木

        我知道的邓惠伯,是作为史论家而著名的。后来才知道他善画。原来惠伯本来就是学画出身的,学习史论都是后来的事。最近,看到他一批作品,与他人之作的确大为不同。

        惠伯作画,题材广泛,山水、人物、花鸟无所不到,风格也极多,又兼及彩墨,有时候甚至是重彩,总之,这与其他几乎所有以水墨写意为主的画家都不同。这种不同,似乎与他的美术史论研究有关。

        其实,中国历史上的文人画家,几乎都是文人,而且,他们大多还首先是,主要是文人,其次才是画家。而且,他们一般还不太愿意人家叫他们画家,喜欢先当文人。例如唐代的阎立本,明代的陈洪绶,清代的郑板桥都是。难怪宋代邓椿著《画继》有“画者,文之极也。其为人也多文,虽有不晓画者寡矣;其为人也无文,虽有晓画者寡矣”的著名观点。的确,中国古代画史中的名家,大多也就是这种文人而兼画家,甚或是业余画家者,此即“文人画”之谓。

        你要去读惠伯的画,或许就应该如上所说,先去读惠伯的文,亦即他的史论著述。惠伯是专攻东方美术史的著名学者,其师为中国东方美术研究之泰斗常任侠,以及金维诺、张安治、李春等名师。其治学范围又极广,从波斯、印度,到东南亚各国,从东亚日本、朝鲜到西伯利亚诸地区,无所不到,许多国家与地区,惠伯又都亲历考察研究过,所见所识自然与常人大相径庭。他又去日本学习过,不仅日本美术史论界大家如长广敏雄、河北伦明、米泽嘉圃得以亲炙,画界泰斗平山郁夫、加山又造亦面授指教。当然,作为一个中国学者和画家,惠伯还研究过中国自己的美术传统,还亲受到过苏葆祯、吴作人、李可染、黄胄、吴冠中等名家大师的教诲。故惠伯的所见所闻,学养知识与常人的确大不相同,他的这套知识结构的确为国内学界所罕见。

        如果说古代文人画及其水墨语言图式都是古代文人从其学养知识中流出的话,那么,作为一个研究东亚文化的学者“文人”,惠伯之画要与众不同则不仅自然而且必然。

        邓惠伯的水墨固然还是有中国古典文人水墨的基础,但细品其画,那种境界之单纯、静穆、神秘与优美,还真是从日本画悄悄移来的神来之笔。我们可以从其某些简洁整觞,符号谨然的水墨山水中一窥东山魁夷的神韵,亦能从对泉瀑钟磬之声的山水表现中依稀感受日本禅宗的意味,感受到加山又造、高山辰雄的宗教般的审美境界。由于走的地方多,也看得多,这位对生活充满感情的画家把他不同的体验诉诸笔墨,自然也会多种多样:题材内容多样;形式技巧多样;风格类型多样。不仅多样,甚至区别、跨度还很大。

        惠伯大概是国画界不多的什么都喜欢画的画家之一。他固然也画山水,但他的山水主要不在山形走势之自然形态,甚至也不在至上之笔墨个性的研究,而在逸笔草草的简括造型上构成一种由声、影、云、岚构织的神秘超越的精神境界。这是一种中国的境界,但更是一种包容着某种并非中国所独据而为东亚地区所共有的典型东方的境界。他的那些红山,白岩、蓝岭、黄船似乎就是此种境界的传达。惠伯还画人。他的人物画则更为大胆。这位曾经受过严格西画训练的画家更把他的西画技法与中国水墨相结合。他那些在恣肆迷离的大泼墨基础上以粉质量彩提、压而成的自由的大写意人物,显然是惠伯的原创。而那些明艳厚重的色彩与水墨的结合,尤其是一些异域特征的色彩的运用,使其人物画超越了中国古典的人物画形态而具有鲜明的当代特色,东方特色。惠伯也画花鸟。他的花卉也偏重色彩,这种吸收了西方水彩画技法的沿于写生的浓墨重彩的花卉,亦使其作品摆脱了古典水墨大写意的传统套路。……

        显然,惠伯的绘画是他那独特的学养,独特的经历和独特的体验之使然。至今仍徜徉在东方美术学海中的惠伯,一面深研于理论与史学的玄奥,一面又直觉地体验着光色笔墨形态之生动,不计程式之法轨,不顾道统之威严,兴之所至,随意天然,而民族传统之神髓又暗寓其中。惠伯的绘画,从其学问修养中流泄,从其生活游历中生长,独特,生动,亲切,自然。这让我不禁想到傅抱石画室中高悬的清人黄易的条幅:无酒学佛有酒学仙,左壁观图右壁观史。学问绘画情趣生活浑然一体,此岂非惠伯艺术人生之写照么?此岂非古典文人画传统之现代转换么?此岂非当代又一文人之画么?当然,此文人画已非彼文人之画了。不知惠伯以此为然否?                

        2004.9.15 于成都濯锦江畔望江楼侧绿阳之村

        (本文作者:中国著名美术评论家 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
        艺术商城/
      Processed in 0.086(s)   1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