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言自语:黄月新雕塑作品个展

      作者:汲平2022-06-20 09:00:56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1/5)物言自语:黄月新雕塑作品个展

          (2/5)《高定村下午》26×36.8cm 2017年

          (3/5)《大山的容貌》17×18×24cm 2020年

          (4/5)《生·息》30×30×40cm 2019年

          (5/5)《垣墙》48×34×80cm 2022年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展览名称:物言自语:黄月新雕塑作品个展
          展览时间:2022/07/01~2022/08/13
          展览地点:[广西]-桂林市七星区自由路2号-(桂林美术馆)
          主办单位:广西艺术学院、广西美术家协会、广西漓江画派促进会、桂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参展艺术家:黄月新

        学术主持:冯原

        协办单位:上海中信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上海张扬广告有限公司

        承办单位:广西艺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广西雕塑艺术委员会、桂林美术馆

        学术研讨会:2022年7月2日下午3:20


        黄月新的“构造之相”与“原理之美”

        冯原

        从现代意义的文化语境出发,干栏式建筑本来是一个承载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的核心概念,而传统恰恰又是一个被现代所创造出来的对立性概念,起码就现代中国来说是这样的——20世纪的现代区分了之前的传统并带来了一个现代与传统并存的现代。黄月新曾经回忆过他自己的经历,如同他的同代人一样,他接触到广西少数民族的文化始自于1980年代初,其实,从民族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大趋势上来看,这个阶段似乎也正是中国的现代化的成长时期。于是,不无巧合的是,60后的一代与中国的现代进程几乎同步成长,而且,也正是在中国走向现代的过程中,传统文化变成了60后一代的表现对象,干栏式建筑成为了表征少数民族风情的象征符号。

        但是,作为60后的一代,黄月新的“构造解剖学”既来自于从成长中获得的代际经验;也很可能超越了这种代际的共同性,如果说,60后一代对于传统的理解和表现是一种从自我出发的“小传统”,那么,能够做一个“构造的解剖学家”则是需要某种结构主义的思维作为入口,这是因为,要揭开“构造之相”必然需要透过表象看本质的思考方式。正如“解剖学”的语义,或者用剥竹笋的俗语来比喻——将地方文化的“小传统的表皮”层层打开,才能看到“人类大传统”的核心结构——那可能就是支撑人类文化演进的骨骼和关节。

        因此,在黄月新的这些“构造解剖学”的样本面前思考一下吧,透过他的作品,我们得以重新去审视人类文化的“大传统”,也许,你就能从他的创作中看到人造物演化的路径,它像是一种心智的定位装置一样,显示了人类创造的不同文化之间的相通性质,一句话,那就是——“构造之相”暗合“原理之美”。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
        艺术商城/
      Processed in 0.091(s)   1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