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欣赏作品,还是猜测艺术?——老百姓眼中的双年展

      作者:汲平2009-08-20 09:42:42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随着展期的推进,走进上海美术馆参观2006上海双年展的人数越来越多。策展方为了“推广艺术、营造艺术氛围、培养艺术爱好者”而作了许多努力。这从展览门票价格的定位上就可见一斑。艺术家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得到更多人群的认可与接受,策展人也旨在把艺术从“小众的爱好”变成“大众的参与”。参观展览的人数之庞大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参观”是否就等同于“参与”呢?还是让我们到现场听听普通百姓的反应吧。 ■Raffles女21岁 东华大学拉萨尔设计学院 有些设计作品还是很贴近生活的,像这些服装方面的设计就是我们很喜欢的样式,别的一些展品可能还是浏览的情况居多。总是希望能发现和自己兴趣面比较吻合的一些作品,会提供给我不少灵感。 ■某军训教官 男 复旦大学视觉艺术设计学院 组织学生来参观这次展览是我们这次大学新生军训活动中的一个内容。就我个人而言,看到不少宣传和报道,觉得展览规模很大,级别很高。只是到了现场,觉得有些看不懂。可能是平时接触艺术的机会不多,所以在艺术方面还是不太敢发言。 ■陈晋 男22岁 广州大学环境艺术系 有些艺术设计还是比较时尚的,甚至是带有超前意识的。我自己也是做设计的,觉得艺术还是要来源于生活,带有点超前的感觉是好的。不过这些都是来自国外的设计作品,可能作品与艺术家生活的大环境有直接关系吧。中西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可中国的艺术设计却透着追崇西方的味道,缺乏本土的元素,导致个性不足。 ■杨月英 女72岁 庞全华 女74岁 退休老师 我们特地从上海博物馆看完一个展览后再赶来的。平时对艺术还是比较热爱的,只是不知道作品要表达什么,经常需要运用一些想象。可能是我们年纪大了,跟时代也有些距离,但总的感觉还是不明所以。离生活太远了,如果需要经常运用猜测的方式去理解,那参观起来就真的比较吃力了。 从现场即兴的一些采访中不难发现,尽管身处庞大的展馆,被众多的艺术展品包围,可是真正能够融入艺术氛围的人还是少之又少。艺术系科的学生觉得真正能抓取眼球的作品还是少数,虽然色彩上、造型上都比较丰富,但内涵还是少了点,与想象中的大师、艺术家级别有些距离。这也难怪,普通生活着的百姓就更加觉得“看不懂”、“不明所以”了。 老百姓对于艺术家、艺术品有着很高的崇敬感,越看不明白就越不敢多言。我们不得不思考,从生活实践中提炼出艺术价值的作品到底有多少呢?能被群众理解和接受的艺术品到底有多少呢?艺术品究竟是让人看明白的好,还是看不明白的才算好呢?老百姓“越不敢多言”或许更加剧了“越看不明白”。若真的陷入了这样一个恶性循环,那么我们是否该静下心来思考片刻:如今的艺术工作者到底是离艺术的本质越来越近了,还是越来越远了呢?(信息来源:新民晚报 实习生杨天孙、记者黄伟明)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
        艺术商城/
      Processed in 0.074(s)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