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冠中----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作者:汲平2009-11-13 10:07:26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近几年,由于画家的勤奋,一个接着一个展览,画店里,出版物中,不断出现吴冠中的风景画。

          这些风景画,有水墨,也有油画。有水乡的白墙黑瓦,有南方茂密的热带雨林,有华山的苍龙岭,有苏州的狮子林。……人们十分熟悉,又感到十分新鲜。

          吴冠中经常谈论或写文章,坦率地表达他对造型艺术的观点,特别是关于抽象与具象问题,往往单刀直入,直言无讳。

          于是观画者就亦喜亦忧,喜的是他的作品新颖,富于激情;忧的是他的笔墨有多少传统?吴冠中的艺术要到哪里去?

          吴冠中从油画到中国画,从写生到创作,从具象到抽象……他开拓、挖掘、提炼,像个老工人,对这座艺术矿山,流着汗水与心血。

          吴冠中从哪里来?—他来自农村,虽然他在巴黎、罗马等世界大城市漂流了几年,但他的身上,却充满乡土气。因为我也是乡下人,对这种气息,特别敏感,也备感亲切。上海人称土头土脑的人为“乡巴佬”,但吴冠中正因为没有丢掉他的乡土气,使之成为他艺术中的酵母。

          他爱故乡的一草一木,由“爱乡土”到“爱祖国”。这种爱,当他置身于异国异乡的时候,就更加强烈,以至于在过圣诞节的时候,他想的是端午节,想的是屈原,想的是多灾多难的祖国与人民。所以新中国一成立,他就毅然归来,放弃在海外成名成家的机会。

          因为他爱自己的生根之地,所以他能深刻细致地观察体味,最后提炼出几条水平线的白墙黑瓦,用几条曲线的小树破一下,再加上“似曾相识燕归来”的一双飞燕,使画面活起来。—画家一再画他家乡的白墙黑瓦,对我这个北方人来说,也是百看不厌。

          十年动乱后,他可以外出作画了。于是背着沉重的画具,从北方到南方,苦行僧似的。为了去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虽近花甲之年,仍似最辛劳的农民一样,常常一天工作十几小时,废寝忘餐。一次忽刮大风,支不住画架,他老伴为他当过活画架,为了抓住瞬间的感受,快速地完成一幅作业。

          吴冠中非常重视瞬间的感受,他常常把脑中的灵光一闪,紧捉深追。有时他的一时感受,保留数年,一再推敲提炼,由具象到抽象。如他把泰山的五大夫松,画成《松魂》。

          他的抽象画,仍可看到生活的痕迹,他说这叫“风筝不断线!”

          吴冠中没有套用中国山水画的传统程序、构图以至笔墨,他也很少在画上题跋,只是签个名,加几个图章—他学习传统中一些精神与规律性的经验。从八大山人到潘天寿,他都十分尊重,并认真研究过。但他也同样尊重郁特利罗与毕加索,也认真研究过。所以他说:“经过东西文化的远婚,才能产生健康的第三代。”

          他是油画家出身,他的写生往往从油画开始,他试图通过油画工具,深入刻画对象,但他的写生,已经带有创作激情,并且“重在表现”了。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吴冠中在油画中体现了中国画的精神。他在贵州画的一幅《喜鹊》,篇幅不大,很有气势。他的一批江南风景画,银灰色调子,和油画中不常见的线条,都是地道的中国画味,他不用油画色,改用宣纸毛笔,是极其自然的。

          很明显,吴冠中是马不停蹄的,他不肯停止不前。有些人,走到某一条标准线时,就“排排坐,吃果果”了,他一马当先,甚至闯过具象的路标。

          吴冠中要到哪里去?

          艺术创作,不能用占卜的方法来预测,有时画家自己也无法预计。但根据他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大方向是可知的。

          近年来,吴冠中常谈中国艺术中的抽象规律,与艺术实践中具象与抽象的问题—有人说吴的言行不一致。意思是指:既肯定抽象在艺术上的价值,但自己的作品却是很具象的(写实的)。

          吴冠中的创作态度是非常严肃、非常认真的。他不同于西方抽象绘画的“感情爆发派”作者,他重视生活,他的抽象是从具象中提炼出来的。他从不脱离服务对象,而陶醉于个人笔墨的抽象游戏之中。他对他仍在法国的老同学说:“你们在西方,可以一味任性发挥,而我必须考虑到背后的十亿人民啊!”

          是的,吴冠中是两腿泥巴地奔跑着放风筝,他说:“我的风筝不断线!”—我欣赏,我鼓掌,祝他勇往直前,不断取得胜利!

        来源:网络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
        艺术商城/
      Processed in 0.052(s)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