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冠中自述艺术观——土土洋洋 洋洋土土

      作者:汲平2009-12-02 16:44:02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什么是艺术,艺术做什么用?怎样美化我们的生活?58位艺术传道者荟萃于此,欢笑与授业……并给我们寻美的眼睛,启发我们写意的人生——这里汇流两个传统:清华大学和被合并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两个传统。王国维、赵元任、朱自清、闻一多、梁思成、曹禺、吴冠中……大师云集,凝聚着深厚的人文底蕴。他们用多年的研究心得谈美学、谈美术、谈建筑、谈艺术与科学,深入浅出地告诉我们艺术和美的真谛,启发我们"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的"。





        我生长在江苏农村,叔伯父老、姑姑阿姨都是乡下佬,小学同窗都是赤脚伙伴。谁家的女儿嫁到上海,偶尔回到家乡来探亲,穿戴漂亮,烫头发,擦口红,我和伙伴们都感到这模样儿很丑,吃吃地嘲笑她。后来我进县城念中学,到杭州上艺术学校,不仅渐渐看惯了烫头发和擦口红,而且欣赏人体美,追求西方现代绘画的变形美了。生活在巴黎,陶醉于形形色色的现代诸流派的探索中,我体会到西方人的审美口味了,也为他们许许多多有深度的艺术作品所感动,但我的爱好,我的努力,我的追求却与故乡的叔伯父老、姑姑阿姨、赤脚伙伴,我祖国的多少亿同胞全不相干了!我忘记了出身贫寒之家啊!


        旧中国去欧美的留学生在生活中遭到歧视是常事,我不愿再写许多更令人心酸、气愤的事情。但在学习中,在老师和同学间,我们却得到真挚的感情和尊重。我所敬爱的老师苏弗尔皮教授劝我要回到中国去,回到中国才能从自己传统的根基上发出新枝。其时祖国还是黑暗、落后、战乱和饥饿的旧中国,我们留学生可以说是从火坑里跳出来的幸运者!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新中国诞生了,受尽歧视的海外学生格外感到兴奋,同学们大都在考虑响应号召回国参加建设的问题。我几番下决心回国,又几番否定了,思想斗争曾是剧烈的:一面仍恋念着西方学习条件;另一面又感到脱离了祖国的土地和人民,感情犹如飘荡的幽灵,艺术凭什么诞生呢?


        我终于回到了新中国,脚踏实地地开始摸索油画民族化的道路。


        我从第一天学画开始,本来一直是画人物的,但"丑化工农兵"像紧箍咒在紧勒我的脑袋,我又坚决不肯向庸俗的艺术观点低头,迫不得已,我只得将重点转移搞风景画了。





        学生时代我临摹过不少中国画,从宋元到明清,从人物、山水到兰竹,从勾勒到泼墨,特别喜爱老莲、石涛和八大。传统的形式是多样的,形式本身也是永远在发展的,油画民族化当然不是向传统形式看齐。我先不考虑形式问题,我只追求意境,东方的情调,民族的气质,与父老叔伯兄弟姐妹们相通的感受。人们永远不会忘记母亲,人们永远恋念故乡,"喜闻乐见"的基本核心是乡情,是民族的欣赏习惯。


        "七九、八九,隔岸观柳"。早春时节,垂柳半吐新芽,须隔岸远看,才能感觉到那刚刚蒙上的薄薄一层绿意,新柳如烟。我国古代画家画了不少烟柳堤岸的景色,抒写了"任东风梳弄年年"的诗情,其间自有不少表现了柳丝多姿的佳作。但我不满足于那近乎剪影的笔墨线条,我想捕捉住那通过半透明的新柳所透露出的深远含蓄而又充实丰富的形象世界,那色彩变化极其微妙,似有似无,可望不可攀。每年此时,在这短短的数日里,我总要试用油画来表现披纱垂柳,可是数十年来我一次也未能差强人意地表现出那种形神兼备,既发挥了油画色彩的潜力,又体现出气韵生动特色的画面。


        我也曾经历过鲁迅《故乡》中所写的那种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20余年的故乡去的感受。我认不出自己的老家了,因为江南农村到处都是一样的白墙黑瓦和竹林,我只吟出了一句诗:"竹映粉墙认家乡。"竹林确是我家乡的特色之一。古人画竹的可多了,我曾大量临过文与可和郑板桥的墨竹,虽清风亮节、体态绰约,但止于纸窗月色下的竹影,依然不能令我满足。我用油画来画竹林,竭力想表现那浓郁、蓬松、随风摇曳的竹林风貌,以及那干枝交错、春笋密密的林间世界。"其间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竹林,其间似乎确凿只是一色青绿,被某些学西洋画的人们认为是色彩单调不入画的,但却令我长期陶醉在其中!


        我研究过莫奈的池塘睡莲垂柳,我研究过塞尚的绿色丛林,我喜爱他们的作品,但他们的技法都不能用来表现我的垂柳与竹林。油画的色感和浓郁与国画的流畅和风韵,彼此可以补充吗?是的,应该是可以的,但其间存在着各种矛盾,矛盾如何解决?只能在不断的实践中去体验甘苦吧!





        "文化大革命"中有张大字报批判华君武同志和张仃同志,说华评张的艺术是毕加索加城隍庙。这也许是华给张开过玩笑吧!但我却认为这真真道出了张仃艺术道路的特色。今天张仃同志设计的美术片和首都国际机场的壁画《哪吒闹海》都问世了,我想补充华君武同志的"数学"公式:毕加索+城隍庙=哪吒闹海。


        油画民族化包含着油画与民族形式两个方面。民族形式丰富多样,不是一种僵化固定了的形式。西方的油画呢,它的气质和形式更是在不断地发展着。似乎,一般认为我们学油画主要只是学其写实工夫,这种看法是十分片面的。西方现代油画的主流早已从摹拟自然形态进入创造艺术形象了,毕加索+城隍庙,西方现代绘画与中国民间艺术的结合,也正是油画民族化的大道之一。毕加索画的人面往往正面与侧面结合成一整体,我们对此可能还看不惯,但千手观音却早已是妇孺皆愿瞻仰的造型艺术了!守卫古代亚述王宫的石刻巨牛有五条腿,因为体积庞大,必须用五条腿才能在正面和侧面都令观众感到是四条腿,否则只看到三条腿。这不符合常理吧,但它却符合艺术规律,是艺术的科学,因为在实践检验中它获得了好的艺术效果。如果我们拒不接受毕加索,当然各有自由;但由于西方观众的欢迎,中国的龙、凤、辟邪、麒麟……却飞去西方了!


        油画的民族化与国画的现代化其实是孪生兄弟,当我在油画中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将它移植到水墨中去,有时倒相对地解决了。同样,在水墨中无法解决时,就用油画来试试。如以婚嫁来比方,我如今是男家女家两边住,还不肯就只定居在画布上或落户到水墨之乡去!


        (摘自《清华艺术讲堂》,杭间、张丽娉编,有删节,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
        艺术商城/
      Processed in 0.057(s)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