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振华:餐厅里的艺术市场

      作者:汲平2010-07-27 10:18:20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见过各种各样卖画的,还真没见过在餐厅卖画的。

        到中原一个城市出差,在宾馆餐厅吃自助早餐,一群穿黑西装、白衬衣,打蝴蝶结的姑娘在餐厅现场售画。餐厅的一面墙上,挂满了各种中国画,然后这几位小姐将一幅幅卷轴打开,收起;同时向客人做介绍。

        向客人分发的宣传品是这么说的:“欢迎您光临本酒店就餐,为了增添各位来宾的就餐雅趣,同时为了宣传当代一些中国书画协会会员在全国各阶层人们心目中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会员们的书画作品在全国范围内的快速增值,我们特在全国范围内设特价宣传,敬请各位领导、朋友、爱好书画的收藏家们莫失良机……”

        这些画的内容无非是《喜上眉梢》、《竹报平安》、《花开富贵》、《五福临门》之类;作者的身份五花八门,如华人艺术协会理事、东方画院院长、华南画院院长等等;价格也不贵,标价在2000到6000之间,实价只有十分之一,在200到600百之间;如果肯侃价,估计还能往下降。

        看到这个场面,刚开始比较惊愕,几乎本能地要产生“正确”的反应,如“有辱斯文”之类;仔细一想,心情趋于平缓,有什么大惊小怪的,这就是市场啊!市场的驱动力如水银泄地,可以迅速填满每一个可能的缝隙。餐厅卖画,不过是一种填补空白的方式。既然想到了在餐厅卖画,说明这种方式是有效益的,既然有效益,就有人做,有何不可?

        现在不是一天到晚讲艺术市场吗?艺术市场讲的好听一点,是“交流”、“收藏”;讲得直白一点,就是“买卖”,既是卖画,在哪儿不是卖呢?

        这么说可能要伤到一部分画家的心。也就是说,过去人们一直把艺术当作是一直超越性的东西,它和饮食男女不一样,是一种高于日常生活的精神产品;所以画家总是希望自己的作品得到与一般物品所不同的待遇。

        在此之前,由于生存境遇,社会地位,经济状态的不同,中国画家对市场可以有相对独立的个人选择。有以卖画为生的,也有不卖画或基本不卖画的。就算是以卖画为生的画家,那怕就要断粮了,架子还是要扎起来,没有钱了可以借,可以赊,但不可糟蹋了饭碗。

        过去,也有大量的书画家虽然没有把字画当作挣钱的手段,不收钱也可以给人书画,但是,他们也并不拒绝“润笔”,以及礼物和吃请之类。各种各样求字画的人一般是登门求见,视关系不同,有的会带来钱物,没有也无妨。规矩是自带宣纸,把要写、要画的内容夹在里边,卷成一筒,堆在画家的案子上,待画家有闲暇和心情了,就顺手打开一筒,写了、画了,叫人传话过来取。

        市场经济撕破了罩在艺术脸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所有的艺术品都量化成具体的金钱数目,“卖得如何”几乎成了唯一的衡量标准。区别只是,在什么地方卖;雅卖,还是俗卖;直接地卖,还是间接地卖;——这大概就是市场化过程对艺术的“祛魅”。只是,这话讲白了好难听哦!

        如果肯定了市场的正当性,对画在餐厅里俗卖,就只能睁只眼,闭只眼。正所谓,你可以让部分画家永远不在餐厅卖画;你也可以在一段时间里让所有的画家都不在餐厅卖画;但你不可能永远地让所有的画家都不在餐厅卖画。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
        艺术商城/
      Processed in 0.084(s)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