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0-07-27 10:55:18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来源:华商网-钱经
几个月前刚刚过去的艺术品春拍中,保利推出的陈逸飞《踱步》、嘉德推出的沈嘉蔚《为伟大祖国站岗》,都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交纪录。紧接着即将举槌的秋拍中,恰逢自己15 周年庆典时刻的北京另一家具有风向标意义的拍卖公司翰海,也精心征集到一张鸿篇巨制式的写实油画作品―沈尧伊创作的《血与心》主打油画雕塑专场。
作品以“四五事件”为题材,完成于1979 年,是当时唯一真实再现“四五事件”中暴力冲突场面的美术作品,是沈尧伊大型写实油画的一个高峰。画作契合时代精神,以写实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铺陈出宏大的叙事场面,传达出撼人心魄的感召力,成就了沈尧伊在当时美术界的重要位置,引领了文革之后现实主义的回归。此作品曾参加“建国三十周年美术作品展”,并获得优秀作品奖。
8月22 日~9 月14 日,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向祖国汇报:新中国美术60 年》的大型展览,并破天荒地实行了观众免票入场,展览期间展馆内几乎天天人满为患,特别是在大礼拜的两天时间内,组织者不得不采取了类似上班高峰期间地铁站的人员疏导办法,于是出现了好几年难遇的绵延近一公里的观众人流队伍。在展馆内记者还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细节:一楼进门处最显眼的墙壁上,迎面就是陈逸飞、魏景山在1977 年创作的大型写实油画《攻占总统府》,而之前曾经无数次抢占各类画廊展览、拍卖预展风头,作品总是被悬挂在最醒目位置上的张晓刚的《大家庭》,这一次却被安置在了三楼一处不太容易被发现的拐角处……
另外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之前一直以当代艺术领域为核心内容的“艺术北京”博览会,也开始涉足经典艺术板块,11 月6日~9 日,还是在北京农展馆内,一个名为“经典北京”的艺术博览会,将呈现以油画、水墨、版画、水彩、素描以及古董艺术品为主的艺术品种,运用其国际化的操作模式打造经典艺术交流交易的高端平台。除了画廊展区外,“东方神韵”水墨展、“大师素描展”、“经典版画展”等主题以及专题性展览,也将进一步提升展会的学术性,呈现更丰富多样的视觉感受。
对于今后国内艺术品市场的走势的预测,圈内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市场正在复苏;另一种观点预计明天将是中国艺术市场真正的“冬天”。但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而且多种迹象均表明:以当代写实油画为主打的经典艺术,还将继续在接下来的艺术市场中占据主导位置,国内一线大买家的投资方向也将继续锁定这一领域。
谁还在收藏中国当代艺术?
2008年春拍时,也就是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之前,“80后”艺术家领军人物之一高的作品《打虎》,曾经创作过100万元人民币的天价成交纪录,轰动一时。2009年的春拍时节,也就是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最萧条的时候,在北京798艺术区内的一家著名书店的墙壁上,高的另一件大尺幅作品《大雪夜》再一次被挂了出来。
知情人都知道,当年花100 万元买进高作品的收藏家就是那间书店的主人,他总是习惯将自己新近买进的作品挂在店内欣赏―当几乎所有人都视当代艺术为烫手山芋的时候,居然还有人在继续购买高价的作品。
采访了相关当事人后,记者了解到:与《打虎》作品当年的高价位相比,这一张《大雪夜》的售价已经被打了至少五折。而且,购买作品时没有其他的竞争买家,画廊或者博览会等机构都是求着藏家买进。在收藏者眼中,这个时候正好是买进作品的大好时机。
谁是坚强的泡沫
自从2006 年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启动牛市行情开始,“泡沫论”就一直如影随形,圈内人士也始终没有停止过争论―尤其是对于“70 、80 后”新锐艺术家作品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终于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市场对于“泡沫论”的观点在当代艺术板块全面下跌的事实面前趋于统一。
以上两件作品均为“GREEN当代艺术展2009”博览会上的入选作品
以上两件作品均为“白兔中国当代美术馆”所收藏的作品
但仍然有不同的声音发出来,他们在力挺“70 、80 后”艺术家市场,他们坚信这其中有“坚强的泡沫”存在。全部的理由几乎都是来源于拍卖市场上的数据。
期待中产群体强力介入
在那个下午,她还向我们讲述了如何才能购买艺术品。
“你可以选择购买衣服,也可以选择购买艺术品,”她说,“这很简单。没有哪个并不富有的人可以两者兼得。”
“可是就算我不再去买更多的衣服,”我说道,“我仍旧买不起毕加索。”
“哦不,他的画不适合你。你应该去关注你所处的年代和身边的圈子,这样你可以认识那些年轻人,可以经常和他们聚在一起。总有一些优秀的严肃艺术家从中诞生。”
以上文字来源于欧内斯特・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但是被巧妙地用作于一个名为“GREEN 当代艺术展2009”博览会的宣传语。
这个在北京9月19日-29日举行、由CIGE (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主办的、超长时间的博览会,最大的特色是―新锐艺术家的超低价作品展示―200 位艺术家的近1000 件艺术作品,价格均为几千元到万元左右。
显而易见,在如今的艺术品市场中,除了那些创造天价拍卖纪录的大收藏家外,应该有更多人数的中产收藏者(或者称“消费者”更合适)队伍加入,犹如金字塔形的收藏人群构成。只有这样,中国的收藏市场才能称得上是健康、有序的。
外界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误解或者以讹传讹式的谣言非常多,比如这一年多来颇为盛行的――西方藏家开始“抛货”中国当代艺术品。其实,无论是西方还是国内藏家,换手都是很正常的举动。
而且,随着记者采访的深入慢慢就会发现,其实,很多西方收藏家一直就没有停止过收藏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脚步。
海外的购买仍在继续 对话悉尼白兔基金会创始人
2009 年8月1日晚,位于澳大利亚悉尼的“白兔中国当代美术馆”隆重开幕了,到场的200 多位嘉宾中有来自澳大利亚的各个领域的重要人物,澳大利亚纽省美术馆的馆长爱德曼・开彭致开幕词,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专程从首都堪培拉赶来出席开幕式。自2006 年以来的三年多时间里,“白兔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共收藏了160 多位中国艺术家的400 多件作品,其中包括了所有的艺术形式:绘画、雕塑、装置、录像和多媒体。这个项目只收藏自2000 年以后创作的作品,体现了这个收藏的当代性和挑战性。白兔美术馆的资金来自于“白兔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基金会”,其创始人是收藏家朱迪(Judith Neilson)女士,她的丈夫Kerr Neilson 是这个收藏项目的主要资助人。朱迪女士早年做过时装杂志的摄影师和工业包装设计师,长期以来,一直从事绘画和雕塑创作,对当代艺术有非常好的鉴赏力。
你们是怎么找到这些作品的?
每年我们都会频繁地来中国,我们转遍了所有能去的地方,包括艺术家工作室、画廊、城里的、乡村的、北方的、南方的,每次她来我们都是马不停蹄的到处寻找。有种大海里捞针的感觉。
这次收藏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都是从2000 年以后发生的,目的是什么?
中国有句老话叫“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这完全是约定俗成的说法,十年作为一个结点可以把事情说得更清楚些。2000年前后对于中国来说更具有典型意义,也是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在艺术样式上全面开放的具有时间意义上的一个点。其原因与中国大的环境变化是分不开的,因为自2000年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程的加快,中国也进入了全面市场化的改革。产生艺术的土壤和环境发生了聚变,因此,在这基础上的艺术肯定会随之发生变化。发生了哪些变化?这种巨大的社会变化在艺术上的显现是什么?这便是白兔中国当代艺术品收藏最感兴趣的问题,也是我们在选择艺术品时的重要考虑。
白兔的收藏是否就代表了21 世纪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
完全没有这个意思,作为刚刚发生的艺术品的价值,任何人不敢或者也没有资格来评判说:这一类作品就是中国艺术发展的未来。因为这不科学,比如在印象派刚刚被发现和被展出的19世纪末,在当时的法国不会、同时也不可能有人站出来预言随后发生的立体派,更不可能预言世界艺术的中心会从巴黎转到纽约,我想,再聪明的哲学家或艺术批评家也没有这种能力。尤其是在这个“艺术上的后历史时期”,我们更加没有了方向,更没有能力来预测将来会发生什么。
您怎样看待今天中国当代艺术在商业上的火爆?
并不是所有媒介的中国当代艺术都很火爆,这种火爆多数只发生在平面绘画里。今天在中国学术界展开的对“大脸”绘画的批评,我的态度是理解的。哪个国家都不会发生画一张“大脸”绘画就可以保持20年这样的事,因为这种误导会扭曲当代艺术的发展。我个人倒没有把这个问题看得很严重,有人炒作有人赚钱这都很好,就如同很多人炒股票一样,有乐的也会有哭的。问题是中国当代艺术缺少真正的独立批评家和批评市场,还没有形成健全的收藏体制和展览体制,也就是缺少正确的批评和市场导向。如果戏台只有“拍卖市场”一个角儿在唱戏,观众当然就以为就是这样,那么观众没有主戏看只有看歪戏,而且还热热闹闹真把它当回事儿。
我对中国未来的艺术环境充满信心,其实回顾过去的变化会发现中国的艺术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当代艺术已经从配角变为主角,并且越来越多的被中国人所接受和尊重。很多中产阶级开始收藏当代艺术品,而且形成了多种媒介艺术品同台演出的情景。我希望更多的中国人自己来办中国当代艺术基金会或非赢利的艺术馆、美术馆,使真正好的艺术品能够留在中国本土进行收藏和展示,因为今日的这些作品都记录了中国人自己的艺术发展史,也是中国的历史。
|
-
-
推荐艺术家/
-
-
艺术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