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铜元的发展历程 具备鉴赏与收藏性

      作者:汲平2010-07-13 14:02:02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铜元,俗称“铜板”,它与方孔圆钱的制钱最明显旳区别就是铜元中间无孔。真正讲起来,我国铜元铸造和流通的时间均不太长,自清末至民国初期大约不过五十年左右。但其品种繁多,铸量巨大,却是前所未有的。由于它距离现在时间不迗,畄存在民间相对较多,收藏起来较为容易,故当今收藏铜元的人们还是为数不少。其实要想按系统地将它收集齐全,特别是些珍品,那还是有-定的难度。至于如何收藏与鉴赏铜元?笔者认为;首先应该要对我国铜元铸行的发展历史以及其图案,版别,存世量,珍稀程度等方面有所了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得心应手,有所成就。要知道,追溯我国铜元的发展史,应该说是从+九世纪末,即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广东开始仿香港辅币制造铜元起,这时的铜元,正面为“光绪元宝”四字,中间有满文“宝广”二字,周围有英文“每百个换一圆”的字样和左右分列有“户”“部”二字;背面中央蟠龙纹图案,周围有英文“广东-仙”字样。嗣后各省也相继铸行铜元,只是在铜元的正面上缘或左右分别注有某某省名或某某地名,以示区别。同时各铸钱局还各尽所能,自行设计各式各样各具特色的蟠龙图案和花纹式样。故铜元在清末时期,可说是品种最多,图案最丰富,版式最繁朵的紊乱时期,直到光绪三+-年(1904)至宣统三年(1911)各地所铸行的铜元又有所变化,这时则多改铸为“大清铜币”字样,左右分列为“户”和“部”以及干支纪年字样。不乆又去掉“户部”二字,仅有干支纪年字样,在铜元正面中央还铸有简称的阴文省名或少数阳文省名,以示区别。背面仍统一为蟠龙纹图案,通称“大清龙”,其中有火龙,水龙,立龙,坐龙等等之分。
        到了民国初期,铜元的铸行更为紊乱,可谓五花八门,异彩纷呈。从民国元年(1912)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这一时期的铜元又因受地区性分割因素,使得铜元铸造更加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同时这时还开始出现了大面额的铜元。如四川大部,湖北,河南等地铸行有五十文至二百文等的铜元,自此以后,各地军阀势力逐步衰落,国民党政府开始实行了统一币制来控制金融秩序,决定发行纸币为主的货币政策后,铜元才逐渐由镍币所取代,这时我国铜元才真正退出历史舞台,这就是我国铜元兴衰的简要历程。

        不管是清末还是民国初期的铜元,总的说来,大多均有铸局名或地名,如户部,度支那,某某省名,某某军政府造或在币面中心铸有简称的省名,但也有部分铜沅不注明这些,泉学界将它称之为“无主币‘”,如清末有一种已酉年造的中心花,背面坐龙的十文铜元,就没有标明铸地,许多资料将它归类为清户部总厂所铸。后根据其铸造风格和背面龙纹图案,又将它定为吉林省在宣统年间所铸,民国时期的“无主币”则更多,如一种正面为“伍枚”,“弍拾枚”外环绕嘉禾图,背面双旗图的铜元,定为山西阎锡山所铸,一种正面为“壹枚”外环绕嘉禾图,背面双旗下缘铸有“开国纪念币”字样的铜元,定为山西省造,另有一种正面“弍拾文”外环绕嘉禾图,背面为双旗下缘铸有“开国纪念币”的铜元,则定为甘肃省所铸,这些就值得我们收藏爱好者注意。

        总之,清末民初时期的铜元,种类甚多,大致归类为“光绪元宝”,“大清铜币”,以及民国铜元等,在中国近代货币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故铜元的收藏和研究价值可想而知。正因为如此,目前钱币市场里一枚普通的“宝广”铜元,虽然每枚只值1元至数元,但是如果有幸能收集到30枚同-品种而不同版别的铜元,那合起来它的身价就可高达千元以上。当然则是需要花费相当多时间和精力的,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做得到的,故收藏铜元,一定要做到有心,细心,耐心,方可水到渠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
        艺术商城/
      Processed in 0.052(s)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