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式外卖”:艺术世界期待的购买力

      作者:汲平2010-08-12 10:30:01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英国顶尖富豪杂志Spear's Wealth Management survey今年夏季刊瞄上了中国的新贵阶层。在绝大多数西方艺术商眼中,购买力惊人的中国人无疑是未来拯救欧美艺术市场的最大希望。借助经济的强劲推力,中国收藏家在经历购买流失海外国宝、收集本土当代艺术家作品两个阶段之后,他们会像15年前的俄罗斯富豪那样,把兴趣的焦点投向估价更低的西方艺术作品并将“外卖”打包带回家吗?]



          这几天有一个问题常常挂在很多艺术商的嘴边:中国人会买西方艺术品吗?面对数以十亿美元计的潜在销售额,这确实是一个问题。毕竟,这些中国人可以控制任何他们选择进入的市场,西方艺术品会成为其中的一个目标吗?

         传统而言,当一个国家实现暴富,其最富裕的公民会做两件事情。首先,“遣返他们的财产”,彬彬有礼地买回那些被掠夺的艺术品;其次,买齐他们同胞艺术家的当代艺术作品。在中国,第一件事情已经得到确认:陶瓷器与玉器的价格突飞猛进。今年5月,香港佳士得以440万美元的价格拍出一件晚清的玉香炉,而该器物拍前的最高估价仅仅是120万美元。



          “中国艺术品正在回家。”香港Hanart T.Z画廊的Johnson Chang这样描述道。“日本人曾带走大量宝藏;在某一段时期,当我们的艺术被称作“封建垃圾”时他们却继续投资。这些艺术品现在正全部返回中国。”



          至于第二件事情——购买当代艺术,这一切同样发生了,尽管过程比较曲折迂回。少量的中国收藏家已经浮出水面,尤其是管艺,这位一身阿玛尼的化学工业财富继承人。他博物馆级别的收藏品包括了那些受欢迎的艺术家:方力钧、张晓刚、顾德新、杨磊、艾未未和周铁海。



          蔑视商业化与主流艺术,管艺套用了“二八理论”(80/20 theory),他说,“80%的人是错误的,而20%的人是对的。如果报纸说一个展览是好的,我反而不会去,我并不愿随大流。”



          对于严肃收藏家而言,一个弯点是当地市场那些蹩脚的公共设施。在一个缺乏类似MOMA(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CA(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或是Guggenheim(古根海姆)这样独立的、显著的现代美术馆的国度里,尽管置身于欣欣向荣的艺术景象中,却几乎没有任何永久性的收藏,中国买家的主体往往把艺术市场当作投资媒介去开发。恶性竞拍在西方国家将是违法行为,但在中国却被视作精明的商业操作。



          严肃而谨慎的中国收藏家已经倾向于从西方获得他们的线索,如同他们留意西方的豪车、时尚与红酒。目前价位最高的中国当代艺术家:曾梵志、张晓刚、岳敏君、刘野、王广义和蔡国强,都要感谢国际藏家与艺术商所做的努力。他们的作品被中国藏家挑选,在西方与东方之间来回跳跃。

         最早收藏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藏家是乌里-希克(Ulrich Sigg),1995年至1998年曾担任瑞士驻华及北韩大使。他不仅仅说服了威尼斯双年展(Venice Biennale)的主办方在1999年纳入中国艺术,还因2001年在德国跟随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展览给当时访问的中国领导人江泽民留下印象。



          希克与瑞士艺术商Lorenz Helbing紧密合作,后者于1995年开设了香格纳画廊(ShanghART),一家位于中国境内的先锋画廊。香格纳画廊充当了那些去往西方博物馆与收藏家手中的中国艺术品的中转站。“艺术世界在中国是很奇怪的一种形态,”Helbing 曾经说过,“中国人不会购买也不会展出他们最重要的艺术家诸如浦捷(Pu Jie)、计文于(Ji Wenyu)的作品。”



          中国的收藏家和博物馆馆长更乐于观看外国人买什么,然后一旦这些作品在西方声名狼藉,再无比荣耀地把它们买回并仔细包装,并当成是西方的恩赐。“中国的艺术市场迄今为止尚未对它自己的艺术家富于经验或是有见识。”Helbing评价道。

         像乌里-希克这样的人早期涉足的领域,一大群国际藏家已经鱼贯而入、汹涌追随。在21世纪最初十年(Noughties),一大批画廊在中国开业以响应西方早期收藏者的投机需求。Pace Wildenstein 画廊2008年夏天在北京开业,22000平方英尺的空间造价2000万美元。Arthur Solway则为了促进东西方的双向贸易在上海创立了James Cohan画廊。另外一家在北京的意大利画廊Galleria Continua则展示了西方与中国的当代艺术家。



          2004年至2008年期间,中国当代艺术已经飙升了2000个百分点。价格调控(Utter tat)被认为是驯服亚洲虎的一条相对没有风险的途径。2008年4月苏富比的Estella收藏专场拍卖令很多已经销售出作品的中国艺术家困扰不已——在某些情况下打折销售给一群期待收藏品保值并对外展示的投资者。艺术商Michael Goedhuis在2003年至2006年期间收集了一批收藏品,后来为他的客户将这批艺术品卖给了Bill Acquavella,而后者接着又通过苏富比把它们拍出。明智的中国人将会把这视作艺术市场经营道德中学习曲线的一部分。

         中国艺术市场的下一步呢?与艺术世界这局游戏利害攸关的大多数人眼下正发出积极的声音:“中国的购买实力正在从传统领域如中国艺术、绘画,转向购买珠宝、手表、红酒和西方艺术。”亚洲佳士得的Jonathan Stone如是说。今年5月份,佳士得以86万美元(最高估价65万美元)拍出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的《肖像毛泽东》(1972)。这也意味着香港佳士得首次卖出一件西方当代艺术作品。



          Johnson Chang估计中国藏家将开始在欧洲蚕食其他领域的市场,比如美国、亚洲和中东艺术,尤其是一旦他们意识到,与他们在家里购买的作品相比,这些艺术的估价有多么低。“我们已经看到一些风险收藏的迹象,”他说,“其中最冒险的收藏品被安置在中国台湾,毫无疑问,过不了多久它们就会出现在中国大陆。” 问及中国是否会挤进印象派画家和早期绘画大师的市场,他回答,“所有现金充裕的人将会关注这一市场,尤其是当它已经创造了价值的时候。”



          与此同时,Chang表示在中国严肃藏家进入“非中国”艺术领域前,还有大量的中国古董占用着他们的主要精力。交易到处都存在!“1000万到2000万美元,你可以买一幅13世纪的中国绘画,相当于文艺复兴时期一件顶尖的、记载历史的艺术品。”他说,“中国拥有一段比欧洲更加久远的珍贵文物历史。”



          伦敦Ben Brown美术画廊的创立人则有更加清醒的关注。作为国际当代艺术圈的一名商人,Brown最近扩张进入令他成长的香港。“有一种错误观念,认为中国人将购买西方艺术仅仅是因为他们必须买,”他说,“人们正在期待15年前俄罗斯发生的一切重演。俄国人有一段收藏外国艺术品的历史;中国人没有。如果你想在俄罗斯看到毕加索和马蒂斯(Matisses),你就可以在隐士庐博物馆(theHermitage)找到它们。然而,这一切在中国还未发生。”



          根据Brown的观点,中国新富阶层的主要目标是买回他们的历史,明代、清代,无价之宝。Chang也有同感:“在中国内战期间,国民党把这些皇家的财富带到了台湾岛。”他说,“这标志着中国文化血统的一次转移,也是中国市场中艺术品最为重要的因素;它不仅赋予中国艺术全新价值,同时还是弥补残缺历史的纽带,那些在过去几千年都曾保持完整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皇家的珍藏对我们的文化血脉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



          与此同时,整个艺术世界正在为一片新大陆做准备,期待着可以吸引中国藏家购买,不论哪个艺术门类都可以。香港已经作为继纽约、伦敦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艺术品交易中心,它已经成为亚太地区收藏家的集合中心。苏富比和佳士得已经在这里建立了它们的东南亚基地。



          类似于Osage和10 Chancery Lane这样的画廊已经在香港产业区拥有很大的空间,野心勃勃地为陈列展示做好准备。许多国际画廊已经在香港落地,尤其是高古轩画廊(Gagosian)、唐人画廊(Tang Contemporary曼谷/北京)和巴黎的Lases画廊。其他画廊也正在积极观望。



          “如果我们幸运的话,一些中国藏家将会购买西方艺术。”Brown说,“如果他们这样做,我们将高兴得飞上天。当然,我们将要等待一段时间。”



          [注]原文题目Chinese Takeaway一语双关,摘自Spear's Wealth Management survey 2010年夏季刊(总第16期),原文作者RoryRoss。号称全球新贵富豪专享的英国季刊《斯皮尔的财富管理调查》(Spear's Wealth Management survey),5年前创刊时只有坐拥500万英镑财产的有钱人,才有资格获赠创刊号。英国本土的发行量为25000本,另外5000本的对象则为其他欧洲富豪。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
        艺术商城/
      Processed in 0.098(s)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