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伊斯告诉中国人人都是艺术家

      作者:汲平2014-04-29 11:32:39 来源:京华时报

          (1/4)

          (2/4)

          (3/4)

          (4/4)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9月7日,“社会雕塑:博伊斯在中国”展览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众多中国博伊斯迷蜂拥而至。此次展览是博伊斯在中国的第一次个展,艺术界围绕博伊斯的艺术以及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关系展开了深入思考和探讨。该展览将持续至11月15日。

          >>现场

          以时间为轴呈现展览

          央美美术馆馆长王璜生从2006年起开始筹划将博伊斯的展览带到中国,一波三折,终于于今年得以实现。王璜生介绍,展览的整体布置以时间为轴线,围绕博伊斯各个时期的生活和事件展开,现场展出7个影像和7个组合性装置。展厅四周的展板上记录了博伊斯的艺术轨迹,穿插展出博伊斯20世纪70至80年代创作的作品共400余件,包括实物、手稿、素描、照片和行为艺术影像等。这些作品原来由德国收藏家米歇尔·博格收藏,占他所收藏的博伊斯作品的90%左右,在展出前已由上海昊美术馆全部收购。

          展览中很多展品都是各种各样的小物件,包括个人照片、新闻报纸、唱片、未拆封的红酒等,这些原本平常无奇的物件因为有了博伊斯的亲笔签名而成为艺术品。展览统筹王春辰表示,这些物品与博伊斯的人生经历紧密相关,而博伊斯自身就是一个独立的艺术系统,在这个系统里的每一个行为环节都能构成艺术。

          >>对话

          央美副教授、展览统筹王春辰

          反传统雕塑对话社会

          京华时报:此次展览为什么以“社会雕塑”为主题?

          王春辰:“社会雕塑”是说人人都参加到社会的行为里,成为整个社会雕塑体的一分子,构成社会雕塑最后的结果。博伊斯的艺术不是说要有具体的物质结果,而是强调参与到社会生活中,与之产生直接的对话和联系。

          京华时报:博伊斯是非常著名的当代艺术家,展览将带来哪些与书本中不同的感受?

          王春辰:如果只是看书翻一翻就过去了,但挂在墙上的艺术品能激发大家一起探讨艺术和社会的关系,当今的艺术需要做些什么,被叫做艺术的东西到底是什么,艺术家如何看待艺术等问题。

          京华时报:此次展览对于中国艺术界的意义在哪里?

          王春辰:我们该如何看待、理解博伊斯对时代的影响都是十分值得思考的。现在很多艺术家特别像艺术家,除了艺术没有别的事,可是博伊斯不是这样,他把艺术和生活联系起来,他用行为去阐释他的思想并与人交流。

          >>观点

          德国收藏家米歇尔·博格

          博伊斯是坚强的勇士

          72岁的德国收藏家博格收藏了博伊斯各时期的作品,1969年他收藏了博伊斯的《雪橇》,而当时他对博伊斯还是懵懂的,直至20年后他才真正明白博伊斯。《欧亚大陆》是博伊斯重要的影像作品,博格表示,博伊斯一直很想到中国,没想到最终来到中国的却是他的作品。

          博格与博伊斯有过交往,博格认为博伊斯是一个高大强壮、具有很大魅力和坚强意志的勇士。博格最欣赏博伊斯“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口号,因为博伊斯相信感受自己的直觉,挖掘潜力,每个人都能成为艺术家。

          展览推动当代艺术发展

          朱青生是中国内地最早一批研究博伊斯的人,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相关研究。朱青生认为,博伊斯代表着当代艺术到目前的标准,当代艺术的作品应该具有当场性,针对当下的问题和世界,而不能是过去的事。

          “如果我们已经把当代艺术看成有历史背景发展的结果,那么通过展览探讨如何推进中国当代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才是展览真正的意义。博伊斯可以让中国知道什么是当代艺术,但其发展仅依靠博伊斯是无法完成的。”朱青生说。

          香港K11艺术基金会理事成员傅丹丹

          青年人更多是

          理性崇拜

          8月20日举办的“博伊斯,为什么?”青年艺术家对话是此次展览一系列讲座论坛活动的序幕,K11正是活动的组织方。很多中年艺术家是在博伊斯的直接影响下成长的,但对于青年艺术家,博伊斯似乎只是一个间接的神话。傅丹丹表示,青年艺术家在成长过程中可以广泛接触到不同类型的艺术形式,他们对于博伊斯的看法不再是单一的崇拜,而是相对的理性,这一切都是非常真实的状态。

        >>代表作

          《给卡塞尔的7000棵橡树》

          1982年,第7届卡塞尔文献展为博伊斯提供场地,举办了他的7000棵橡树计划的开幕式,其目的是将此作为重新绿化德国被工业改变的风景的一个象征性的开始,第7000棵橡树在第8届文献展开幕当天种下,而在前一年博伊斯已经去世。王春辰表示,这个行为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7000棵橡树象征着和谐的自然生态,博伊斯以此表达对日益紧迫的环境问题的关心,这既是一个艺术的方式,也是一种关心社会的方式。“由艺术家来倡导绿色和平活动,此时此刻的这种‘艺术’又该怎么看待?这给我们带来的关于艺术问题的讨论特别多。”王春辰说。

          《如何向死兔子解释绘画》

          1965年11月26日,博伊斯头上涂满蜂蜜,贴上金箔,右脚绑上铁板,左脚则是毛毡板。他怀抱一只死兔子,向死兔子解释挂在墙上的他的绘画,并坐在椅子上与死兔子交谈。如此持续了三个小时。

          这是博伊斯最著名的行为艺术之一。王春辰表示,在他看来,表面上博伊斯在跟兔子讲解艺术,但实际上谁是世界的主导,这都是不确定的。“这个时候博伊斯讲解的不再只是艺术,更不是向兔子强制性地灌输某种观念,而是表述一种关系,他所理解的兔子与世界的关系和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样的,其中讲求自然的平衡关系。”王春辰说。

          《革命就是我们》

          这张照片是博伊斯著名的照片之一,王春辰介绍,很多人都是从照片开始认识博伊斯的,这个作品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和标志性。照片中的博伊斯充满精神和朝气,挎着书包迈着大步往前走,非常有感召力,传递出他一生的艺术形象。“一个人能成为精神的象征,是经历很多磨难和挫折才体现出来的。博伊斯具有普世情怀,不是独善其身,而是兼济天下,他是一个投身到社会中、拥抱社会的参与者。”王春辰说。

          >>人物小传

          博伊斯

          1921年5月12日,博伊斯出生在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博伊斯应征入伍,在空军当飞行员。博伊斯曾讲述过战争期间他所经历的一段传奇:1943年,博伊斯的飞机被苏军炮火击中坠落,他身负重伤昏迷过去。鞑靼人用油脂覆盖博伊斯的身体使它重获温暖,并用毛毡作为保暖的隔离物把它包裹起来,最终博伊斯得以康复。这段经历使博伊斯感到人类正面临着一场精神危机,他从一个战争的参与者变成和平的倡导者,此后,油脂、毛毡成为博伊斯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标志性符号,并被他本人解读为能量、温暖、拯救物的象征。后经史学家证实,博伊斯的确经历飞机失事,但被鞑靼人救起,则是博伊斯被战友救起时的幻觉。

          1945年,博伊斯结束军人生涯并于1947年进入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学习雕塑。1963后博伊斯从“激浪派”转向真正的博伊斯风格,他放弃了传统的青铜与木制雕塑,开始组织围绕行为表演或者展览场合的雕塑设计,《油脂椅》等作品陆续面世。此后,行为成为了博伊斯作品的基本部分,他先后进行了《如何向死兔子解释绘画》《欧亚大陆》《蜂蜜泵》《给卡塞尔的7000棵橡树》等,得到了世界性的声望。1986年1月23日,博伊斯与世长辞。

          “人人都是艺术家”是博伊斯的著名口号。博伊斯提出的艺术观念以及从事的艺术实践,都处处显示了时代的特征,以及欧洲社会政治文化的新方式。也正因为如此,博伊斯才显示了他在人类历史上作为伟大艺术家的地位和身份,也因此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远播到中国,影响了中国的一大批当代艺术家。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ARTIST
        艺术商城/TRANSACTION
      Processed in 0.054(s)   8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