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旗头村,位于广东省三水市乐平镇的古建筑群,是粤中地区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清代村落,至今保存完整,现已被定为省文物保护单位。古锅耳屋群大旗头村,也称郑村,始创于明嘉靖年间,原名叫大桥头,是广东粤中地区典型的、最具独特建筑风格的清代村落。大旗头人历代重文,曾出过6个状元,而其修建者、清末的水师提督郑绍忠虽极善打斗却从未念过书。村中居民多姓郑,由清朝广东水师提督郑绍忠初建,和其它古村命运一样,逼仄的小屋不再受现代人青睐,而且古村200余间屋舍也已经无法容纳上千人居住,如今郑的后人已经迁出古村。
大旗头村的建筑群密集而整齐,小巷纵横,棋盘式的建筑布局具有便利交通,又有防火通道的作用。每小巷建有闸门楼,是防盗设施。
大旗头村大旗头村的下水道排水系统非常合理,所有屋檐的雨水排到天井小巷由“渗井”泄入暗渠,经暗渠全部排入水扩。小巷全部以条石铺砌,方便清理暗渠和疏浚作下水道。
大旗头村的房堂全部建成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分房”过程,这体现了粤中民居的家族繁衍的历史。随着一房一房分下去,每分一房人建一幢房屋建了房屋又建祠堂,家庙,久而久之,形成一片整齐、统一、密集的村落建筑群组。
整个古建筑面积约有14000平方米,是清代的水师提督郑绍忠建的,村里面还有慈禧太后亲笔书写的牌匾。
未到三水大旗头村,已看到古村容颜,村子离公路咫尺之遥,成片的屋舍倒影在村前池塘。古村前的池塘据说代表洗笔墨池。相传郑绍忠只字不识,因擅武才打拼到广东水师提督的位置,因此他希望后代能通过读书做官,便在村舍前修建了洗笔墨池,还修建了一座笔形的古塔——文塔,代表笔,与塔下的两方石、村前草坪和广场,组成笔墨纸砚文房四宝。池塘不仅仅有象征意义,在建筑群中,还担任重要的角色——集纳村中雨水。村中的房屋座西向东,地基也是微斜,屋檐雨水落在天井小巷,自渗井由高向低泄入暗渠,再由暗渠排到天井小巷,最后排进村前池塘。大旗头古村在修建之初便使用暗渠泄流,小巷全部以条石铺砌,方便清理下水道,有设计如此科学美观的排水系统,所以大旗头村修建百余年来,即便在暴雨时节,也从未发生过积水浸村事件。古村内屋舍浑然一体,全部饰以镬耳形封山墙,这种具有珠三角地区特色的造型象征官帽两耳,又称“鳌鱼墙”,后引申为“独占鳌头”的意思,只有拥有功名的人才能采用,后来在珠三角民居中被广泛采纳,远看墙体高耸严整,顿觉肃穆。
古村内200余间房屋结构大同小异,多为“三间两廊”式,住宅内的天井两侧是行廊和厨房,正房三间,中间厅堂由一木屏风分隔为厅堂和卧房,卧房顶是放置杂物的木阁楼,屏风前有简易神龛,供奉祖先。
但细细探询,看似相近的屋舍其实也有分别,郑绍忠儿子的屋子坚固异常,墙裙以双层花岗石筑成,中间夹有铁板,一般小贼若想钻墙盗财,绝非易事。
四五条深巷将古村分为几片,每条深巷一端堵死,另一端修有门楼,遇到外人入侵,门楼上铁闸落下,村子便自成坚固的防守体系。
占地52000平方米的古村最初并未有这么大规模,只是随着郑家后人代代繁衍,一房一房地分脉,房子也一幢一幢地建起,建了房屋又建祠堂、家庙,久而久之,形成一片整齐密集的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