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灵的诉说——林永康和他的作品

      作者:汲平2012-07-18 11:55:58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尽管前后相隔近20年,算起来我与林永康还是校友,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的作品在几届全国性大展中频频露面,前年我又有机会在他的画室里观看他大量完成和正在创作的作品,更加深了我对他的印象。最后他为出版画集给我寄来了相关资料,请我写一篇关于他的文章,我便欣然答应。
            由于工作原因,我接触过大量中国当代油作品,也目睹了许多青年油画家的成长。深深感到:能坚持自己的创作主旨,坚持从自己心灵感受出发,不受时尚影响、默默耕耘、不断提升作品内涵的青年画家,在当今的油画界是不可多得的,而林永康恰恰是这不可多得中的一分子。
            油画人物创作是较难掌握的一门艺术,特别是肖像画创作,既要准确地表现人物外在特征,又要捕捉到人物内心情感与精神活动的微妙变化,把瞬间即逝的形象感觉变成永恒的艺术典型,要求画家具有超出一般的功底和敏锐的观察力。优秀的肖像画作品历来在美术史上具有独特的位置,欧洲的许多油画大师,大都在肖像方面有突出的成就。当今在我国能掌握它并具有较深体悟的画家实属不多,而林永康却以顽强的毅力,知难而上努力攀登。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努力不仅是技术层面上探索,早在90年代前期,一系列肖像画创作便显露出他对精神内涵的追求。他早期的肖像作品《杏姑》、《小陶》(1994年),稍作图式分析便可发现,这两幅作品的构成与主体人物格局几乎完全一致,只有手势的微妙变化和人物背景(古屋、老墙)不同,画面色调单纯,黑白对比强烈,给人以古典的视觉美感。之后又有《青春》、《自梳女》等一系列作品。但凡看过他作品的人都会觉得画面真实、亲切而又遥远。的确,这真实来自于他对人物刻画的深入,几何形体构成切割的巧妙,以及对整体与局部关系驾驭得当。由于画面营造的气氛使观者离开现实中的“我”,进入画面空间,进入“老宅”,进入逝世的时光,储蓄的表情、微妙的手势、斑驳的古墙、老式的座椅,无不叙说着流过的岁月,一切都融合在一起,散发出淡淡的忧伤,有限的描绘传达了无限的意境,引起观者对历史的遐想,负载着对往事的追忆而显得既亲切又遥远。
            当今,艺术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画什么已显得不那么重要,怎么画、在作品中蕴含什么才是关键。从作品中可以看出林永康对同一题材、构图的反复琢磨和他在画面背后的深层追求,也可从中领略他的智慧与执著。1994年创作的《嫂嫂》,画面的色调虽一改过去的冷峻和深沉,显现了一种温暖的意韵,却依然着力于人物神态,特别是对双手摊开放在膝上微伸向上的精到描绘,把具体环境的叙述性语言转换成与人物情绪融合在一起的表现性语言,舍弃了局部细节,画面整体更加简括、纯粹,精神内涵更加浓缩、有力。
            林永康表现的人物大多是女性,选择的形象都是质朴的,画面却又常常显示出一种古典的美感,这似乎很矛盾。但恰恰是这些平常的女性形象打动着观众的心,引起观者的共鸣。《嫂嫂》塑造了一位普通母亲的形象,通过油画语言,她凝聚了中国千万个母亲的品格,表现了中国妇女博大宽宏、甘于奉献、平凡而又伟大的精神世界。
            一般来说,对人生的感悟,无疑会转向对历史的思考。
            林永康的另一类创作是历史画,这对他来说是一种必然,他正是从对人的精神追求切入到历史画创作的。几十年来中国的历史画创作曾有过数次高潮,80年代以后走向落寞。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画家出于对“文革”时期艺术的绝对政治化,和那个时期所出现的政治图解性的绘画产生反感;有的画家随着改革开放艺术领域的不断扩展,或是追求个人的内心情感抒发,或是关注于艺术审美领域的探索,去寻找个性语言的开掘;还有一些艺术家汇入商品经济的大潮,为了改变自己的贫困处境,越来越关注于个人利益的得失,个人财富的多少,淡忘了历史的责任感,而在商品经济最活跃,身处改革最前沿的广东画家林永康却能把触觉伸向历史题材,伸向个体精神的更高层次,这不能不使人由衷的感叹。对历史的追忆,对人物、事件的反思,往往更能反映出一个画家的胸襟、见识和气度。源于内在气质,林永康对人生、社会充满着思考,把自我与社会紧紧连在一起。基于这种精神,他创作的历史画可说是“新首相应”,对题材的选择有着深层的考虑,第一幅历史画《缫丝女》取材于百年前的中国,引进汽机缫丝兴办民族工业的历史,在昏暗潮湿、弥漫着蚕腥气味的工作环境下劳动的缫丝女,那忧郁的眼神向你诉说着百年前这里发生的一切。这幅作品以它鲜明的时代特色、成功的艺术表现和对人物命运关注的历史含意,打动了公众的情感,获得了第八届全国美展最高奖项。这次创作的成功证明了他的选择,也更坚定了他的追求。此后大型历史画《革命将领黄兴》、《自梳女》、《主权是不能谈判的》、《邓小平会见葡萄牙总统埃亚内斯》、《碧血巾帼——陈铁军和她的战友》等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其中《革命将领黄兴》创作手法具有典型性,基本上奠定林永康历史画创作的风格。传统的历史画创作一般从某个具体的事件入手,强调情节和人物的可考性。一句话,强调历史的真实性、直观性。但《革命将领黄兴》并非描绘一个非常具体的故事情节,而是着意表现建一特定历史环境中英雄人物的胆识和气概。浓烟滚滚、炮声轰鸣,马背上黄兴的表情却有着某种不确定性,是战胜了,还是战败了,或许本无胜负,他不想用胜负来简单评定一个人的历史贡献,画家的历史观在此得到了表露。它丰富了历史画创作的手法,赋予历史画创作更多的可能性。此外,这幅作品的具体创作技巧也值得注意:它运用了中国画的黑白分布手法,堆积大块油彩,造成斑驳肌理,突出画面的架构、张力和时代气息。主体人物采用聚光处理以加强线的表现力度,又不拘泥于对象本身明暗的写实需要,对“黄兴”的表情不作过多描绘,旨在突出人物内在的精神,从整体出发营造“肃穆”和“悲壮”的情调。《主权是不能谈判的》一画采用横式构图,继续沿用厚积法,仿佛一切都凝固在那一伟大历史时刻。画面舍去一切不必要细节,达到“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目的。这幅画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香港特别行政区永久收藏。类似题材《邓小平会见葡萄牙总统埃亚内斯》,两者在刻画世纪伟人邓小平形象上“形神兼备”,一个手势蕴含千万意思。至此,林永康的绘画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在历史画创作中升华了他的民族责任感。
            综观林永康的作品,属于现实主义的创作范畴。他是用写实的手法,以个人经历的体验,切入现代社会的生活之中,以他坚实的造型功力,着力于作品精神内涵的发掘和意蕴的表达。从艺术表现上看,无论是肖像作品还是历史画创作,都是有一种凝练、简约、单纯、含蓄的气质,绝没有一般写实绘画中刻意描绘和细节堆砌的流俗。人们常说:“风格即人”,林永康的画无论是《自梳女》、《杏姑》、《青春》、《小陶》,还是历史画《缫丝女》、《碧血巾帼——陈铁军和她的战友》、《革命将领黄兴》等作品都透出一种凝重、悲怜的情调,画面冷峻的笔调和厚重斑驳的色块也都是具有一种历史感和沧桑感。他的肖像画作品多采用强烈黑白对比,画中人物直逼观者,似乎在聚光灯下向你诉说,让人感受到这些妇女的忧郁与抗争、悲哀与希冀的强烈情感。这无疑与他的经历有着直接的关系,熟悉他的朋友都了解,林永康早年的生活充斥着不幸:13岁丧母,而后父亲又被打成“右派”,生活的蹉跎和磨难形成他深沉内向和多思的个性,然而心灵的悲伤非但没有泯灭他的上进之心,反而使他对生活有了更深的体味。他的作品就是心灵的诉说,在他反映现代生活时必然会流露出他对人世沧桑的感悟。
            在这里我必须提到的是,林永康在十余年间孜孜不倦地努力,创造出了可喜的业绩,这和他严肃的创作态度,自强不息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少年时代的阴影,使他把对艺术的追求当成人生的寄托,他从一个在佛山地区文工团担任绘景工作的内向而勤奋好学的大男孩,到上海戏剧学院四年寒窗苦读的大学高材生,到成为广东画院从事油画创作的专业画家、副院长,曾数次获得全国性的重要奖项,一步一个脚印,终于在同代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当代著名的青年油画家。正是一颗不竭的上进心和对艺术不懈的热忱造就了他的今天。幸运的是,他的努力适逢了当今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良好的艺术环境和油画界的宽松氛围,为他提供了一个可以充分展示才能的广阔天地。
            跨入新世纪,中国油画走过了艰辛的百年历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完成了学习、引进的初创阶段,并已在当今国际画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面对中国油画的新历程,中国油画家将在已有的基础上,更好地立足本土,融会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在传达民族情感、反映当代精神的同时,创造出中国油画自己的艺术体系,以体现华夏民族的创造精神,从而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林永康正处在青年有为之际,他将与同代画家一起,以他们的艺术天赋和顽强的探索精神,去攀登、去创造、去完成中国油画发展的未竞事业和民族文化的伟大振兴。

        选自《广东画院》2007 NO.4总 第12期 P31-38
        本文作者系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
        艺术商城/
      Processed in 0.067(s)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