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朋友处偶然见到一本刚出版的散文集,作者阿年,不知何许人,只觉得《绿色的情愫》,多美一个题名!信手翻看,更是“春色著人如酒”。读集中的玲珑锦秀,恰似在“生活的七色光”单,聆听谈艺、神游异域、品味人生。
《绿色的情愫》分为六小辑,从六个侧面观照六合,构成散文艺术的立体空间,具有多层次的审美内涵。
“装饰杂谈”、“艺苑随笔”题材近似,但前者为工艺作品品味,后者为绘画作品品评;一是由此咀嚼人生,二是由此探寻艺境,作者以自身的艺术修养和造诣,将对艺术的肯綮体验艺术地传达给读者,让人对生活中的艺术有更深切的感悟。所谓“开卷有益”之说,在这本散文集中,并非是常见的一句套话。在这两辑中《长谷川隆代和她的画》、《美,在希望中永生》是值得注意的以人写画,以画写人的两篇美文。
在《长谷川降代和她的画》里,作者以议叙交融的手法,清丽洒脱的笔触,勾勒出一位热爱艺术,特别崇拜中国传统艺术的日本女画家的勤奋与执着,很好地体现了作者贯穿于全书的娓娓道来,舒卷自如,低吟浅唱的疏淡文风。因而,长谷川隆代女士的形象不是浅浮的掠影,而是雕塑似地定格于读者心中,让人无法忘掉这位“语言很少、文静、有礼貌”的“传播美的使者”。
《美,在希望中永生》全文以“裸妇”为契子,“春眠”为经纬,讲述一幅油画历经战乱失而复得,得而罚祸的故事,着力表现老画家常书鸿热爱艺术、刚直不阿的艺术家风范。当他面对一名搞“外调”的干事的无理指责时,大义凛然地一声断喝,真是掷地有声:
“你仔细看看,这是美,还是丑?是我坏还是你脏?你竞丑恶到了不敢正视艺术,还有脸来指责我!……”
这一席话,连珠炮似的诘问。无异是对“革文化命”的那个特殊年代的有力抗辩;而老画家捍卫艺术尊严的不屈形象也从字里行间挺然而出。
集中“神州漫步”、“城外拾零”属于旅游笔记。前者写得从容,是以闲适的心态对名胜山川的静观体察;呈现于读者面前的乃是一幅幅的工笔彩绘。后者则是行色匆匆中的“偷拍”、“抓拍”,取其一点,勾其一侧,用笔是粗犷的大写意:以简约求神似。两辑中均有不少佳构,但作为读者,颇有偏爱:“青石洞的世界”,写巫峡一处不起眼的小村落,全村不过二十来户人家,很难“同时看到五个以上的人”,人们“天一亮便到后山劳作,天一黑便安然就寝”,“每天早上只有鸡鸣才是山村的最强音”。这是多么悠然陶然的境界,不由人想起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在《失去的地平线》中描绘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青石洞别有洞天,任何久居尘嚣的人,都会对作者所展示的画外风光倾心向往:“几天的粗茶淡饭,几夜的五更甜梦,倒使人舍不得离开这一‘冷落’的小村,仿佛功名利禄都离我远去,现实把我还原为一个淳朴、淡泊的人。而每日想做的,便是到江边坐在灰色的石岩上遐想,看水拍着沙岸,看群峰无语对着柔和的日光,让阵阵清凉的风把山村石榴和野花的芬芳弥漫在这江峡之中”。
这是多么迷人的一轴山村水廓风情画!读至此令人心驰神往,似乎那颗“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法国列瓦雷斯)的心也找到了归宿。作者淡淡几笔便晕染出充满诗意的朦胧、化外的静美,鲜灵灵地再现了“青石洞的世界”。“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的”,巴老名言,诚信矣!
在“域外拾零”中,固然有耐人寻味的阿尔巴特大商场的奇遇;有雨中登列宁山望华灯中的莫斯科所产生的依恋:有贝尔格莱德街头建筑的艺术长廊:有工作一丝不苟又胸怀磊落、热情奔放的建筑美术设计师,罗致得零零总总:但“卡拉奇门边的眷恋”却冠压群芳。作者仅以两小时的停留,在卡拉奇门前匆匆一瞥,竟将这座氤氲热闹的城市风光尽收眼底,如闻闹声镗镗,如见人头攒动,如见满目琳琅。结尾处那一笔更如繁弦复管的城市交响曲中突然奏出的一段华彩乐:
“就在登机前的一瞬,我还看见过一个满头银丝的老人,正在阳光下向着东方祈祷,那么安祥,那么虔诚,一时,我这不信教的狂徒,竟多多少少地从老人的神态中感受到了许多难以倾述的充实……”
读完“卡拉奇‘门边’的眷恋”,阳光下祈祷的老人令人过目不忘,不过,这样强烈的艺术效果岂仅止于煞尾一笔?作者正是选择了印巴文化最有代表性的镜头加以组合,才将“阳光下满头银丝的老人祈祷”这尊瞬间雕像,作为一种象征坐实到读者心中!
“群芳闲咏”、“人生品味”两辑均属角度不同的人生体验。前者倾注于人生哲理探讨,后者侧重亲情天伦抒写。较之前边的文字则更为真切细腻动人。有的飞来之笔,令人不胜仰俯。此两辑堪称《绿色的情愫》的上乘之作。
“群芳闲咏”中以花为题,写出卖花老农、插花艺术;由花会而种花而开花店,满纸芳菲,联想无穷。此辑中“母亲与花”较之诸作尤为深沉凝重。当作者写到历尽苦难的母亲从花店买来“精心选配的、很美、很气派的花,有时想劝母亲节省一些,但看到她捧着鲜花那种兴奋、喜悦的神情,便什么也说不出口了”。继之一段抒情文字感人至深:
“面对这些诚爱之花,慈母之花,我在心中默默为她祝福,并暗下决心要用我的全部精力来为母亲的晚年编织一串长春的花环,让它永不凋谢地挂在她的心上,记忆中,生活里,永远散发着青舂的气息……”
而在“人生品味”中,作者的两地相思情结,又以另一种方式传达出来:“清清一缕情”写小女儿小雨的稚气纯真,又何尝不是艺术家心灵的一面镜子?…‘我的格林威治时间”让人在忍俊不禁中,看到“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的痴迷。只有真正懂得人间真情的人,他的内心世界才能如此真切纤细,如此浓烈!这便是为什么别林斯基要正告我们:“在人类的天性中有一些柔和而细腻的弦,必须妥善地加以处理。”窃以为“处理”得最能引起共鸣的当是“远离梦已成真”。
妻子远赴重洋,告别在最后一个夜晚,所谓“巧言切状”的笔墨也不过如此:
“我们谁也没有开口,感情像银幕上的‘定格’,语言也显得多余,我们只是默默地依偎着,偶尔我用手抚摸她的短发,她却紧紧地拉着我的另一支手,不停地流泪……我们就这样度过了这既漫长又出奇短暂的夜。”
只寥寥几数便如闻欷嘘之声,那沉重的氛围似乎已经冻结,那闭塞的空间令人感到窒息,那“伯劳飞燕各西东”的远别干般情愫,真是个“只在不言中”了。总之,读阿年先生的这本《绿色的情愫》,我感到诗一般的清新、画一般的迷人,所展示出来的生活美、心灵美令人目不暇接心不暇映;如骀荡的春风从字里行间乍起,摇动婆娑的绿影,流泻明媚之光。作为一名特别喜爱他的散文的读者,我含着谢意与醉意,接受作者在“后记”中对读者的祝福,同时也虔诚地回赠作者:
愿生命之树长绿,
愿文思之泉长涌!
1994年1月3l日 记于忻云楼不群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