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留夫:童心童趣入画来

      作者:李光桢2014-02-22 17:54:10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1/1)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一个人有着自己的爱好,是富有情趣的;若能将这种爱好发展为一种事业,则是幸运的;而当这种事业伴己左右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则是幸福的。若在这种幸福里,再注入一颗未泯的童心以抵岁月的袭扰,那将是何等的幸甚至哉!幸运的是,在我的风义师友中,天津工艺美术学院的曹留夫教授便如是。

        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惜缘的人。那些曾经的过往,那些记忆中的人和事,但凡积淀于记忆深处,并时常回味且时感温暖的,都是美丽且美好的。诚如曹留夫教授所讲的“时间像一面细箩,它滤掉了艰辛,留下的都是美丽。”

        与曹教授相识,那是几年前的事了。动机很单纯,因为一次画展;接触很短暂,虽见面两次,但皆为匆匆;感受却很深刻,萍水相逢却如遇故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时是很奇特的,虽是初见,但不须古人“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需待七年期”的考验,便能在时光的隧道中有着清欢有味似的惺惺相惜。

        之后,还是借曹教授再次来淄的机会,我们小叙了一场。再后来,我们再没见过面。他在天津和全国各地忙着他的教学与绘画事业,我在淄博继续着我的编辑记者生涯,仅有的联系,便是不定期的那一条条互致问候的短信和鲜有的几封信件。尽管直面了解的机会是有限的,但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神层面的默契,还有他的画册或博客中,那恢谐中洋溢着的温暖,调侃里透露着的锋芒,超迈中展现出的人性,恬淡里沸腾着的激情的画作和文章,却让我们打败了时间的消磨,以心的相交让彼此渐行渐近,践行了古人“浓妖不及淡久”的真言。

        很惭愧,自己虽然从事的是艺术编辑的工作,但是之于绘画,却始终还没有摸到其斑斓世界的门槛,继而也就不具备赏这评那的勇气。但毕竟看多了,看久了,总有一些自己的感受欲一吐为快。或许难入专业人士的法眼,或许有些不伦不类的效颦,却是用心感受,以情体验的。观曹教授的画便如是。

        曾读过“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这样的诗句,也听过“世间公道唯白发,贵人头人不曾饶”这样的慨叹。体现在曹教授画中的,应该是二者相抵相融后的智慧:既有不泯的童心,又具长者的洞明。这样的画,便会催生出一种意趣和一种哲思:从骑于牛背上的牧童,到与老者对弈的孩童,再到三俩追逐淘气于田野的玩童,首当其中的那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不言而喻的。

        绘画作为一种服务于人类的学科,与其它的艺术门类一样,应是以带给人们以美好的视觉享受与深刻思考为存在形式的。这,便取决于绘画者有着怎样的学养及人生阅历。在对曹教授了解不多的经历中,我知道他的画作承接有续,作为中国文人画一代宗师黄宾虹的授业弟子、天津文艺界名宿段无染先生的入门弟子,及有着天津工艺美院几十年浸淫的丰硕学养,厚重的人文、娴熟的技法,就在他的笔墨下恣肆流淌、从容漫溢,直到定格为一种符号,一种属于自己的风格。而小时候“尽管饿着半截肚子在田野里淘气,也感到无尽的快乐”的记忆,及逾耳顺之年,仍清晰如昨,那是一种对生活认真体察,并将所感融入骨子里的情愫。两者的结合,反映在绘画中,便有了一幅幅情趣盎然,韵味丛生,看着美好,读着畅朗,充满阳光,身心轻松的画作了。

        曹教授在其所撰一文中,这样写道:“人已到了人生的秋天,心还在人生的春天……本来就喜欢画孩子的题材,尤其是有了小孙子以后更加一发不可收拾……儿童天是美的,这是大美,自然美。一切成年人的意识附着都将是多余的,我要发掘这种美,歌颂这种美。”正因如此,“童年生活如梦般渐渐远去,但它那深深印痕,占据着我很大的精神空间,尽管现实生活中不时遇到困难和不顺,但那颗长不大的心让我时时感觉到活着真好。高兴了爱画画,不高兴了也爱画画。每当拿起画笔,便觉得那颗童稚的灵魂在山野里游荡。一花、一草、一石、一木,如童年玩伴萦绕在身边……”

        是啊,童心相伴,夫复何求;岁月无情,于我何干!相信一手握着画笔,一手擎着童心的曹留夫教授,定能以他敏悟的哲思,为他画中的主角——“那些童年的玩伴和小虫”,拓创出一种更为野逸悠远的境界,为世人呈现一个愈加明媚灿烂的“心灵伊甸园”。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
        艺术商城/
      Processed in 0.063(s)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