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艺术花园中一株鲜艳的奇葩,他是艺术海洋里一粒璀璨的明珠,他的作品或被国家博物馆、国家档案馆、故宫博物院、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天安门管理处等机构纷纷收藏,或被当作国礼送给外国元首······他,就是中国新派山水画家张仕森。
提起他,当今书画领域界内界外几乎无人不知,用如雷贯耳来形容诚不之为过。名气大不仅因为他身上闪耀着当今中国美术学会副主席、中国山水画院院长、中国领导干部书画研究院院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族书画创作交流中心执行主任等诸多国字号光环,而且因为他的作品扎根生活,取法自然,既得到寻常百姓的喜爱,又被专业人士所推崇,是当代作品极具收藏潜力的实力派人物。
为人谦和,博采众长的他,笔耕不辍几十年,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和受人尊重称道的人品,决定了他的画品大气磅礴,意境深邃,师古而不复古的独道艺术风格。近年来他的社会活动按安排很满,想约他采访,绝非易事。很幸运,在河南省新郑市的书画名家交流笔会上记者巧遇温文尔雅的张仕森先生,有幸晤面这位颇具神秘感的国家级山水画大家。
极其短暂的采访 十分深刻的印象
未曾见到张仕森先生前,记者一直勾勒着这位少年得志、青年就已闻名遐迩的大家的样子。无数次接受大牌媒体、大牌记者采访的他,会否接受一个省级媒体记者的采访,即便接受,会不会不屑待之呢?无论如何,记者还是要试一下。
记者见到张仕森先生时,他正在河南省新郑市“ 当代书画名家交流笔会”现场聚精会神作画,画案前驻足着众多欣赏他作画的书画爱好者。评论声,赞叹声此起彼伏,但丝毫没有影响他创作,画笔在宣纸上轻巧优美地舞动。记者伫立在他画案前,10分钟、20分钟、30分钟过去了,由于他专著于作画,竟没有发现。记者不忍心打扰他,一边伫立凝望,一边想着等他稍作停息时,和他聊上几句,可直到晚上,真
晚上十点多,在他下榻的房间,记者对他进行了短暂的采访。这时的他完全没有了工作时那种严肃紧张的神色,而是热情地招呼记者坐下,倒水沏茶,谦虚而略带歉意地说:“白天太忙了,怠慢了老兄,请多包涵。”简短的话语,谦和的举止,迅速拉近了我们的距离。这位名声斐然的大家,和普通人没有二样,“老兄长,老兄短”的和记者拉起了家常。
彩笔描绘人生传奇 勤奋铸就事业辉煌
張仕森先生的艺术人生,可以用两个传奇来概括。他祖籍陕西南郑县,绵延无垠的秦岭旁边是生他养他的故乡。南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幼年时的张仕森,家境贫寒,6岁开始上学,放学后、节假日要帮父母割草、放牛、带弟弟妹妹。对于张仕森来说童年清贫而又快乐,童年的生活磨练了他的意志,陶冶了他的情趣。家乡的田野里,山脚下,坑塘旁,无不留下他放牛、割草、砍柴的勤劳快乐的身影。
幼年时期清苦的生活,是他享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成为他绘画的灵感之所,也深深地烙在他年幼的心灵里。为了把这些美好的景象刻记在自己的脑海里,他常常在放牛割草的间隙,折个树枝在地上写写画画,回到家再找来用过的作业本想象着画下家乡的山水,还常常照着小人书临摹连环画。开始怕爸爸批评不好好读书,就偷着画。后来,老师发现他的这一特长,让他把所有画在旧作业本上的山水花草画、人物画、动物画全拿出看。老师看着这些显得稚嫩却又十分生动的“作品”时,就像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一样欣喜若狂,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鼓励他继续画下去,并送给他很多铅笔和纸张。老师的赏识和培养为张仕森日后的成长和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3年部队招收高中应届生,张仕森作为特长生顺利来到了北京某部队兵部。当年他创作的版画《中秋》、《蛟龙》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和铁道兵政治部举办的第三届《大陆画展》,并神奇地挂在了中国美术馆展出,当年他才16岁。随后他的作品经常出现在《解放军报》、《战友报》、《铁道兵报上》。当投递员把喜报和样报一起送到张仕森所在的学校时,发现他有美术天才并给予大力支持的老师半天没说一句话,却留下了一串串热泪,那是欣喜的泪水,那是老师的骄傲。谈到此时,不惑之年的张仕森先生,仍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他说,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个传奇。
接着,张仕森先生又向记者讲述了他的另一个传奇。张仕森先生说,小时候他就有两个梦想,一个是成为专业画家,一个是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我是幸运的,我15岁那年,应征入了伍。”张仕森院长喝口水说道。在部队他的津贴每月只有6元,他舍不得乱花一分钱,都拿出来买书画书籍或书画用品,那时的他对绘画已经达到了如痴如迷的程度,每晚都去地铁画速写,画各种姿态、各种表情的人物,直到深夜地铁关门。那些日子,他夜里12点以前从没有睡过觉。周末就去公园、街头写生或为战友画像。当时铁道兵的美术创作在全军是最好的,有名的大画家路巨鼎、赵修柱、应龙生、黄家善等都给予张仕森无私的帮助和精心的培养。在这些名家的栽培下,他绘画素养显著提高,他作品也多次参加部队、地方举办的比赛,深受观众和专家的好评,并频频获奖,张仕森又成了全国最年轻的中国版画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会员,那年张仕森才17岁。
1984年随部队集体转业到了铁路系统的张仕森,仍每天坚持创作写生,博采众长,研习过版画、油画、国画。并先后拜李桦、彦函、李可染、李天祥、赵友萍、黄永玉、吴作人、王琦等大家为师,经常拿着自己的作品虚心向他们请教,这些名家对他的作品一一点评,指出存在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
为了系统地学习绘画知识和技能,1987年他又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此时的张仕森已经在华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专辑《张仕森现代装饰作品集》(现被新华书店列为稀缺书籍),收入了他的500余幅作品。1998年在北京铁龙画廊成功地举办了个人画展。
笔耕不辍,砚田常润,凭的是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由此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的作品先后获得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第二届《时代精神》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奖”,上海世博会中国著名国画家金奖,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芮城第五届、第七届国际艺术节“优秀奖”,2012年被国家关工委授予 “中国爱国书画家”的荣誉称号。张仕森的许多作品被国家相关机构和收藏爱好者看中,纷纷出高价收藏,国家博物馆、国家档案馆、故宫博物院、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天安门管理处等机构纷纷收藏,还被中国中央对外联络部选作国礼由全国人大副主席严隽琪代表中国政府赠送斯里兰卡总统总统拉帕克萨先生等外国政要和国内外权威机构。
清清白白做人 一丝不苟作画
张仕森先生的活动安排非常紧凑,对他的采访非常短暂,他朴实而富有哲理的见解和对绘画艺术的执着追求精神,令记者更加钦佩和敬重。和记者交流的过程中,他没有居高临下的姿势,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气,有的是谦虚平和,雍容大度。目光犀利,思维敏捷的他,说话办事透着干练、沉稳的军人英姿。和记者交流时,他谈到画品见人品,强调:先做人,后作画,人品不好,画技再高,境界也高不到哪去,凸显不出画的魂魄,也难成传世之作。人的气质是由素质决定的,素质又是综合修养决定的,绘画也是在处理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整体又是局部组成的,局部服从整体,一切表现形式、表现手法、技法等等都为主题服务,人生也是整体,只有处理好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的局部才有好的整体结果。
又强调:一个在事业上有作为的人,一定要远离负能量,传递正能量,坚持艺术深入生活,扎根民族传统,笔墨当随时代;坚持艺术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社会服务,为祖国建设服务。作为画家要有思想内涵,要有艺术个性;最忌急功近利,浮躁轻佻,自吹自擂,文人相轻等世俗毛病。只要多深入、多几分否定、多几分肯定、多几分思索、多几分坚守,那么自然水到渠成。张仕森先生这些话语透着深邃的哲理。
自成一体风格独特 各界赞誉名至实归
当记者问到张仕森先生被媒体和业界誉为“中国新派山水代表人物”,那么是什么让他得到如此极高的评价时。他略有思考说道:“新派的概念首先得有新意境、新手法、新观点、新理论,这些新的东西必须要有根,要站得住,立的稳。我在几十年的美术实践中,研究和临摹过西方油画,系统学习过西方严谨的美术教育体系,比如视觉艺术透视学,色彩学,人体学,绘画力学等,像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柯罗、梵高、列宾等大师的作品,也研究过谢赫的‘六法’论,张彦远、顾恺之、宋炳、董其昌、“四王”、“元四家”、范宽、石涛、米芾、张择端、马远、赵孟頫、倪瓒、黄公望等等大师的理论及作品,以及近代的黄宾虹、张大千、李可染、吴冠中等大师的作品和主张。然后博采众长,融汇中西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借用一代绘画大师黄宾虹曾说过“所谓师古人不如师造化,造化无穷,取之不尽”的观点,其成就自然不需赘述,而他留给我们最重要的就是其思想。虽历久而弥新,“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坚持原创,不拘泥于古人成规,独辟蹊径,形成自己的画风。
张仕森先生的绘画取法传统,植根造化,在不偏离古法传统的基础上,将西方绘画的透视规律大胆地和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相结合,利用远近虚实,点线面结合,大小高低,大合大开,密不透风,松可走马,皴擦点染,着墨不黑,留白不空的手法,使得其作品具有“钢的坚实厚重,柔的飘逸灵动”之特点。总之自自然然,毫无造作。通过多年的实践研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完整理论体系和绘画风格。如作品《热恋的故乡》、《北京的早晨》、《回乡之路》、《紫气东来 万事长虹》、《风和牧笛醉斜阳》、《三弄春江水疑是天籁音》、《人生图一好心情管他绿树与白云》等等一系列作品在社会反响强烈,评价很高,多次在中国美术家协会展览中获奖。张先生也因此在2012年被媒体和业内誉为“新派山水代表人物”。
对张仕森先生的采访只是星星点点,想深入走进他的艺术世界显然需要更多的去接触这位年轻的实力派画家,记者期待着再次采访著名山水画家张仕森先生,更期待他更多更好的佳作问世!祝愿张仕森先生在艺术的道路上再创辉煌,传奇不断。责编: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