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很多画家正在试图将中国画推向世界做种种尝试时,画家杜中良却依然浸迷于传统之中,祖国的美好山河让他忘乎尘世,作为一个现代人而格守在传统之中,这种想法和做法很多人都不可理解,但他却一往如故的痴情于大山大水之间,营造着灿然的心境,用心诠释着传统的文人情结。
中国山水画历史悠久,文化意蕴丰富,山静水动,山高水长,中国古代先贤们从中悟见朴素而深邃的哲理,并以各自的笔墨语言,赋予这些自然景物以独特的意义。中国传统哲学重视"天人合一"的观念,因而中国儒家典籍中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
说法,在这样的哲学背景下,中国的山水画传统成为人们寄托审美思想、抒发性情的载体。杜中良先生认为继承传统,就是要保留中国画艺术本质的民族审美特征。
中国画的民族审美特征,是中国画的本质特征和生命线。中国画凝聚了数千年的中国思想文化、艺术的成分,作为中国人审美心理的一种最独特、最合适的表征,对
整个东方文化产生了巨大的、深远的影响。它历史的和现实的存在意义,全部在于它是东方的,中华民族的。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
艺术形式,表现了中国大地山川的雄伟与秀美,同时又反映和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传统思想。生生不息的自然风光是中国山水画的依存和发展的源泉。为我
们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近百年来,黄宾虹、白雪石、李可染、付抱石、石鲁等山水画大家在继承和变革山水画传统基础上取得的成就,说明山水画传统在新
的历史时期中,仍然富有强劲的生命力。
杜中良先生在实践中认识到,传统中国山水画的精神,不是机械的模仿自然,也不是按照前人的模式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而是体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原理,写客观自然在心中引发的诗意。他懂得必须坚持“师古人,师造化”的传统,吃透中国山水画的写意精神,熟练的掌握笔墨技巧,然后施展自己的才能,有所作为,因此,杜中良先生一方面替心研究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力学“四王”旁通“二石”上
朔王蒙、倪赞、赵松雪诸家、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功力扎实深厚,且胸藏前人名图胜景、画意诗情,信手拈来,变成佳作。另一方面他坚持以造化为师,广游祖国
的名胜古迹,丽水雄山,认真的研究自然,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体会、写生,重点研究山、水、树木的形成规律,捕捉自己面对自然景色的新鲜感受,训练自己的取
舍能力和组织画面的能力。然后在直面自然中捕捉灵感、提炼形成、发现美感、锤炼笔墨,这使得他的作品洋溢着清新的感受和生命的气息,同时他有十分注重对大
自然的认识和领悟,使客观物象通过心灵的辍取而升华为“心象”正是这一感悟,遂使得他的作品不仅表现出“实象”的自然美,更表现出“心象”中的自然美。
有了对古典精品和古典精论的悉心揣摩和参悟,有了"行万里路"的
阅历,杜中良先生便倾注全力,用来创造理想化的审美境界,他认识到笔黑技法是构成作品血肉的实际因子,他在消化了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摸索,构建出自己的表
现方式,其特色是内敛而不僵硬,宁静而有张力,虚幻迷离的淡山远云,苍茫错列的山岭树丛,色皴点染,见笔见墨,运用泼墨积墨,使画面灵动颖脱,秀韵清幽,
既为山写“骨”又为山传“神”这种有控制的张力或有张力的内敛,力求通过精微的笔墨形象,来昭示中国山水画博大精深的内涵。
杜中良先生的作品古朴清新、笔墨精微,巧趣相生。若细心留意观赏杜中良先生的山水画,你会发现,岚气、雾霭、瀑布、静水、河流这些素白的“活眼”形
成回环型的流动圈,氤氲飞扬,似悠扬飘忽的牧笛声由近及远,萦绕连绵,令人神往,思绪万千;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作品《古亭图》画面绘群峰耸
立,山势高峻,远山以淡墨绘出,当中一古亭突出,山谷飞瀑如练,直落千尺,山下空朦一片,衬托出怪石嶙峋的岗丘,丘上杂树丛生,山脚流水潺潺,整幅画造型
峻巍,笔墨醋畅。他创作的《春韵》近处苍松翠绿,高远处万山重叠,葱茏无际,云雾潦绕于山间,崇山峻岭绵亘千里,更有小桥流水,乡野村落点缀其间,不但充
分体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并让观着体会到满目春光的意境。杜中良先生的作品让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他作品中的笔墨之间,气息之间与意象结构之间的文化传统的深
深印迹,在还原古典山水的重峦叠嶂,烟锁云断的气象中,透视出一种当代人的观照视觉。看得出他一直努力的把古典的图式,传统的笔墨符号与自己现实相契合,
追慕传统的境界,独钟传统笔墨,沉醉于山川烟云之间。
“绝壑飞流笔中情,幽涧清音腕底深”在
不断艰苦的探求中,杜中良先生更加珍视千年积淀的中国山水画传统,在这样坚实厚重的基础上跟随时代的步代,去仰视宇宙之大,俯察物品之盛,以自己的胆识去
认知感悟,自出机抒,通过杜中良先生的作品,我们能真切的感受到他的山水境界和传统情怀,也使我们对于他的山水寄予了殷切的希望,希望他在以后的岁月里更
上一层楼,结出丰硕的果实。
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画》杂志编辑:杨小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