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尹维新的《江山行》

      作者:滕守尧2016-11-04 17:11:35 来源:中国美术家网

        浩浩江山图,悠悠沧桑情!这长达三十米的《江山行》 ,向我们展示出一幅多么壮阔而奇特的时空画面!画中有绵绵白山、滔滔黑水,却显然不是我国东北的长白之山;有九曲黄带、高峡平湖、急流险滩,却又不是长江黄河之水;有大漠草滩、贫瘠荒原,却又不是西域河套之土;有危岭奇石、荒草野木,却又不是黄山庐山之峻;有朦胧如画之水乡泽国,却又不见我国江南之鱼米;有吞云吐雾的瀑布和激流永驻的巨石,却不见黄果赤壁之风气;其中生命的欢欣和死亡的焦虑相互交替变换,却又不见人兽的痕迹。

        然而奇特的是,说它不是某处景观和不似某处景物,却处处有“似” ;其中不见生物踪迹,却强烈地展示出一种对生命的期待和对死亡的抗衡。虽然我们说不准它再现了什么地方,也不知它是何年何月的景物,更弄不清楚它在说些什么,然而从它那纵横阖譬的笔墨,气吞云梦的气势和巧妙曲折的布局和细腻入微的描绘中,我们似乎感受到一种博大的概括,体会到一种高深的抽象;似乎我们一生中所见的大地山川都在其中了,似乎我们所知的历史上一切沧桑变化都在其内了,似乎我们学到的一切高深哲理都被暗示了,似乎我们听到的一切婉转动情的乐章都被囊括了。

        此画何以会给我们这样一种奇特的印象?首先要归功于此画对一切固定程式的反抗和对一种不确定的意味的追求,如同行军作战中的“不在一城一地之得失” ,此画也不固着于一山一水之定形,作者所要“诉说”和展示的,不是他在一时一地所见之山水,而是他胸中和心中的山水,这种山水一旦进入其心胸,就与他的血液、肌体和思想感情融合为一个整体。当他提笔作画时,这胸中山水,便滔滔溢出,一气呵成。正因为此,此画卷虽长,其风格、色调始终统一,其所要揭示的哲理、思绪亦前后一致。其扫除一切模仿倾向的鲜明风貌,自始而终地保持。这一特征逼迫人们不得不脱离实象的寻找,而转向它的“别种意味” ,最后集中于它在时空各个层次上展示的那种博大之“势”和强劲之“力”。

        我们看到,长卷一开始,展示的是一簇具有远古之风的白山和一带神秘莫测的黑水。白山看似冰川,上方一轮红日为之注入热力,便一中生出二,白山中生出一条黑色的冰河,此后这白山和黑水便绵绵延延地伸展开去,一会儿相互交织和纠缠,一会儿又相互离异和遥望;一会儿白山在黑水的环绕之中,一会儿黑水又进入白山的胸腹里,二者不即不离,随时都在寻找相互融合的机会,就在这种原始的相互作用中,它们共同经历了悠长的岁月。此后黑水便携带着冰川的白色血液,继续向前,在穿越了巅连的五岭和荒芜的沙漠后,便融入茫茫草原,最后进入黄土高原,滋润着干裂的黄土,我们看到,在这段漫长的过程中,白山和黑水之间的融合展示出各种不同的层次。开始时,白山因黑水的渗透而变黄变灰;黑水因白山的渗透而变灰变淡,然而在跨越了沙漠和草地进入黄土高原后,这种融合便显示出更加复杂的性格和更神奇的效果:黑色的河流渐渐不见了,似乎已幻化为黄土高原上那纵横交织的万千血管,成为支撑这片黄土的有生力量,黄土也不再是单调的灰黄二色,而渐渐有了代表生命的绿色。最后,山、水和草木完全融为一体,进入一片朦胧,再也分不清哪是山,哪是水,哪是草木。但是,画面越是朦胧,就越显示出生命力的神秘莫测和呼之欲出,最后,这种由原始山水幻化而成的巨大生命力终于暴发出来,化成滔滔巨流,从画面以外的某个神秘之处奔腾而来,倾泻而下,我们何以知道这奔腾呼啸的巨流与原始山水有一种血缘关系?因为虽然它们的外部形象变了,骨子并没有变:在那滔滔而下的白浪中,岂不有原始白山的影子?在那作为中流砥柱的黑色巨石身上,我们不是看到原始黑水的风貌?从白浪和黑石不舍不离的相互依存关系中,我们不是看到了原始白山黑水之间亲密无间、相互激励的关系?除了那渗透了原始黑水之脾气的巨石,又有谁在这强大滔滔白浪面前谈笑自若?除了那融入了原始冰川脾气的白浪,有谁能与这顽强无比的黑色巨石抗衡?

        我们继续往下展望,便见这滔滔巨流又一次进入平原,化为水乡泽国。原来的黄土高原,亦化为层叠俊秀的山峦。在这之后,山和水又经历了三变:一变为玲珑剔透、苍翠欲滴、秀色可餐的湖光山色,二变为锋利俊俏、容光焕发、傲视一切的险峰峻岭,三变为具有广阔视野,又与浩茫的大海相接的更为老练成熟的山水。这三变具有多层符号含义:一是象征着人类从童年到青年到老年的变化,二象征着人类历史的沧桑变迁,三象征着原始山水的最后归宿(大海?)。更难得的是,在实现这些复杂的象征含义时,作者所用的手法和笔墨,不仅注意了中西结合,还注意了古今的对话和交融,例如,在基本的黑白色调中不时地敷以适当的色彩;在传统的峻法中不断地融进西方的技巧。一句话,这是一幅奥妙无穷的胸中之画,因为作者具有一种向古今中外、具体抽象、绘画哲学同时开放的心胸,所以其画就有不同于一般的深刻和博大的意味。

        此文发表于1994年3月13日《中国教育报》第三版“艺术长廊”

        作者简介:

        滕守尧   1945年2月生,籍贯山东。现任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美学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大学艺术学系兼职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美育中心主任。

        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美学专业,1981年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1987年访问英国杜伦大学,任客座教授,讲授中国艺术哲学。1987年底应美国哈佛大学零点中心主任加德纳教授邀请,访问哈佛大学,并演讲中国艺术哲学。1988年至1991年在德国明斯特大学任客座教授,讲授中国艺术哲学与审美心理学。1995年在意大利哲学所讲授中国艺术哲学。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
        艺术商城/
      Processed in 0.067(s)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