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象外有象意味不尽—读尹维新的国画《晨》

      作者:孙子威2016-11-04 17:15:17 来源:中国美术家网

        尹维新的国画《晨》 (1984),取材于江南水乡的牧鸭生活。

        画的视觉中心是处于左上方的三只白鸭,一左一右,一只殿后,引颈疾行,追赶前面一支望不到尽头的浩浩荡荡的鸭群,它们熙熙攘攘、曲曲折折地走向远方,身后是一大片白花花的鸭蛋,这片大面积的鸭蛋成扇形铺排,晶莹皎洁,密密麻麻,占了画面的大半篇幅,直溢出右下侧画界之外。这支白色鸭群和大片鸭蛋呈“S”形,由左上角逶迤右下,斜贯整个画面,给人以极强的动感。这条S形曲线引导观者视线从前景位置向画面的纵深延伸过去,有力地表现出景物的空间深度感。

        画家用提高视平线的方法,使画成一鸟瞰式的俯视角度,将众多处于不同空间位置的表现对象悉收于尺幅之中,大大地扩宽了绘画的视界。这种透视角度与视野定向较之简单的透视画法要更为高妙。国画中以前也有反映牧鸭生活的,但像尹维新这样画大面积的鸭蛋实未之见。画家以一定比例的白粉和矾为颜料,注意用笔的轻重和干湿度,并吸收西画讲究光影效果等技法,点了成百上千形质各异的鸭蛋。在生宣纸上成功地表现出鸭蛋的质感,那薄如蝉翼的蛋壳仿佛轻轻一碰就会破裂流出汁来。

        画上的鸭蛋一个个、一簇簇、一片片,或远或近、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或聚或散,在晨曦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的玲珑剔透,璀璨耀目,如银茧满地,似宝石花开,很有装饰趣味。由于鸭群和路面各有一股向前流动之势而方向相反,鸭蛋也似乎在随着观者视点的转移而朝不同方向滚动,以致令人产生鸭生蛋、蛋生鸭的奇妙感觉。更让人浮想联翩的是,由鸭群和大片鸭蛋组成的那个太极鱼形,远远看去活像是白鹤飞舞,孔雀开屏。在画的正上方,有一排用木桩和旧渔网做的用以圈鸭的栅栏,隐隐约约似乎是一些人拉着手在跳圆圈舞,也颇有意味。

        此画地平线极高,几与天齐,以表现湖区的广阔空旷;用色以淡青为基调,以白色渲染雾霭之气,可见江南水乡春晨之清凉与宁静;天边一抹鱼肚白,有示光明和希望之意;构图饱满重点突出,但由于边角处理得当,能以虚破实,所以满而不塞,沉而不滞,非但不闷气,反而有灵动之势。

        作者出身农家,热爱生活,创作此画前曾特地到鸭棚体察牧鸭生活两月有余,对农民拥护改革开放方针的喜悦之情有很深的感受,经反复酝酿、琢磨,打了60余次草稿,终于在一天上午一气呵成此幅颇有生活气息,洋溢着诗情画意之作,并由是在国画界崭露头角,为识者所瞩目。“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我们并不止于昨天的辉煌,而是踏上新的征程,去拥抱又一个春天的朝阳。

        1993年10月16日于武昌

        此文于2008年3月17日发表于《人民政协网》

        作者简介:

        孙子威(1932—2007) ,生于湖北孝感,祖籍安徽休宁。1953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留校任教。1954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研究班学习,师从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黄药眠先生,1957年学成回校。长期担任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毕生致力于文艺理论和美学的教学与研究,对文学基础理论、康德哲学均有深入的钻研和探讨,所讲授的“文学理论”和“康德思想研究”等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发表论文150多篇,出版编著与论著19部,另有内部出版编著9部。1987年1月晋升教授,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担任“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常务副会长、法人代表,主编学会刊物《马列文论研究》系列和“马列文论研究丛书”;还兼任多种学术团体的顾问或副会长。鉴于孙子威在学术研究上的突出成就,“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于2006年授予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终身成就奖”。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
        艺术商城/
      Processed in 0.414(s)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