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勇于探索 不断创新 - 尹维新国画近作观后

      作者:孙子威2016-11-04 17:17:10 来源:中国美术家网

        在当代国画艺苑里,尹维新是值得注意的一位新秀。我第一次见到他的作品,是在1991年10月他在华中师大举办个人画展的时候,有一些画给我印象很深。如《春塘》 ,画一群蝌蚪在满塘浮萍的春水中嬉戏。这些蝌蚪通体透明,两只黑黑的眼睛,就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小鱼秧,它们围成一道道圆圈,宛如一大朵盛开的奇葩;还有若干蝌蚪正从他处游来。这群游动的小蝌蚪把密密麻麻的浮萍拨开一些空隙,形状恰有一尾硕大无朋的蝌蚪在浮萍间游动;浮萍蓬勃繁茂,色彩辉煌,突现出了春日的温暖。这幅画构图新奇,设色大胆,装饰性强,富有生活情趣,把我仿佛带回到遥远的童年时代。尹维新的画展颇受称赞,可是我那时同他尚未谋面。直至去年10月,我们才结识。尹维新是湖北鄂州市人,1977年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曾师承著名画家杨立光、张振铎等教授,他有不少作品,如《川流》 、《晴雪》 、《春醒》 、《雅闲图》 、《大西北》等等,被一些重要画册所收录,在海内外有一定影响。此后我们时有接触,经常读到他的新作,为他的勤奋和日新月异的进步所鼓舞。他画的国画不拘一格,不守成法,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在艺术上很有进取精神,这是非常可贵的。

        尹维新画画路子比较宽,山水、人物、花鸟,他都能画,而且都有良好成绩。这与他的学养有关。他原习油画,后又学国画,对民间美术也很喜爱。所以,能从多方面吸取营养,作画时得心应手,挥洒自如。更重要的是,他是个接受了现代艺术观念的国画家,思想解放,视界开阔,能放开手脚,在创作实践中走自己的路。他注重从生活出发,抒写自己的性灵、襟怀和真情实感,追求诗的意境和韵味,讲究形式美,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尹维新很喜爱画荷,创立“红莲池画室”,以荷花清纯高洁的品格自勖。他画的荷花有的淡雅,有的绚丽,有的飘逸,有的奔放,既有写意,也有兼工带写、大泼墨,繁简皆宜,疏密异趣,可谓千姿百态,各尽其妙。他画荷受朱耷、齐白石、张大千、李苦禅、黄永玉诸家的影响,而又别出心裁,有自己的创新和特点。如《风荷》 ,在同一画面上绘红白两色莲花,相映生辉,摇曳多姿,荷叶铺天盖地,密不透隙,随风翻卷,整个画幅被遮的严严实实,但又显得空灵而不滞闷。在花、叶的勾染上有新的技法,以充分表现对象的阴阳向背和高下俯仰。在国画中如此画荷,前所未见。再如《夏月》和《荷塘映月图》 ,如梦似幻,也很有特色。尤其是《荷塘映月图》 ,那一张张荷叶似秋月的一道道晕圈,又似湖水的一阵阵涟漪,本身就是一朵朵最美的花、一个个最美的梦。更有那一支支出水芙蓉,显现在荷叶丛中,恍如月下的凌波仙子,亭亭玉立,绰约多姿。这幅画是一首诗,也是一篇美丽的童话。尹维新也画别的花木,画葡萄,画枇杷,画牡丹、兰草、青松、红梅......都清新可喜,别有情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画的冰竹可谓一绝,前无古人。去年11月以来,尹维新一口气画了一个冰竹系刊,创造了一个独特的琼林玉树的琉璃世界。他融西画的光色效应于传统笔墨技法之中,把写实与写意很好统一起来,既逼真地表现了冰竹的冰质感,而又藉以抒写了对竹子不畏严寒、傲视冰雪的赞美之情,表达了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受、体验与追求。他画的冰竹色彩丰富,层次分明,银花烂熳,生意盎然,富有装饰性和笔墨韵味,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这一系列作品彼此并不重复,同是银装素裹也异彩纷呈,景象万千。比如《冰林》和《冬寒雪竹图》(横轴)同是写冰竹,前者带青蓝色,让人更加感受到雪霁后的清冷;后者杂有若干暖色,阳光的温馨依稀可见。《冰竹夜印象》和《三更寒月》都是写雪夜,前者色调更灰暗,可见夜色之朦胧;后者色调较明亮,多了几分月光的皎洁。尹维新画的冰竹创造了优美的意境,有丰厚的美学意蕴。他画的《雪竹独鸣图》 、《问春》 、《待》 ,以及《雪竹栖雀图》和《寒林双栖图》 ,既有对严冬的挑战,也有对春天的呼唤,还有爱的期盼,群的温暖和对幸福的礼赞,甚是耐人寻味。除冰竹之外,尹维新画的风竹《冬时》 ,气度不凡,潇洒之至,颇有新意,很可一观。

        尹维新在山水画方面也作了新的探索,代表作有《西北风情》(组画)和《江山行》(长卷)。《西北风情》主要画山,作者借我国大西北久经风雨剥蚀的斑驳山色,以写自己坦诚真率的性格,抒发自己历经坎坷的郁郁之情。他也画草原,如《饮马图》 ,表达了画家对坦荡自由的幸福生活的向往。这组画造型奇特,节奏强烈,气势磅礴,咄咄逼人,其状如游龙击水,又如大海翻腾,波涛汹涌。江山图卷我国历代多有名作,而尹维新的《江山行》却有其独自的特点。全卷长30米,计有“冰川源头”、“戈壁沙漠”、“五岭巅连”、“莽莽草原”、“西域黄土”、“滔滔江河”,以及“浅流芳洲”、“高峡平湖”和“春浴江南”等九幅景观,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形象地概括了我们伟大祖国大好河山的方方面面。作者不像以往的一些千里江山图卷那样连带而及写林木、村舍、渔樵、行旅之类,而只专注于中华大地的自然景物,以江山为轴线,由西北而东南,把大漠、草原等各种奇特景观尽收笔下,热情地赞颂了我们祖国的辽阔广大,无限风光。全画运笔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各个段落衔接巧妙,过渡自然,一气呵成,浑然一体,使观者目不暇接,耳目常新。这幅长卷又是一部雄奇的交响曲,寄托着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和感喟。作者以江水喻人生,以山川大地象征人一生所经历的各种境界,江山是这部乐曲的正副主题,,交织而成灿烂人生的春夏秋冬四个乐章。在作者看来,人有生以来就是严峻的,有如涓涓细流,蔚为滔滔江河,穿峡谷,过瀚海,不知要经历多少险阻曲折,每一步都是艰难的,但是又无不是美丽的,终于到达锦绣江南的最佳境界,这就是辉煌人生。在江山图卷中蕴涵着如此深沉的哲理意味,是前所未有的。

        尹维新善于用自己的眼睛看生活,剪取日常小景入画。如《牧》 、《晨》 、《丰年》 、《夕阳》 、《晚归》 ,和《山墙》 、《霜晨雀晒图》 、《油菜黄了的时候》 ,都能从平凡中发现诗意,给人以新鲜而亲切之感。由此可见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他的平民意识。

        纵观尹维新近年来的国画创作,作者继承和发扬了我国绘画的写意传统,善于听从自己心灵的指引,去选取和表现同自己的个性、情趣与心境相契合的事物,把外在的事物心灵化,变成精神世界的东西,努力探寻和创造一种新的独特的艺术语言,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审美感受、体悟和追求。他在致力于发挥传统的笔墨技法和章法的同时,又注意借鉴和吸收西画在透视、色彩和构图等方面的特点和经验,力图把这二者有机地融合起来,这就是他的绘画作品之具有特殊魅力的秘密所在。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明显地感到有中西两种画法的融合,而这又大体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类作品偏重传统画法,另类作品西画味较浓。我认为各有千秋,难分轩轾,只要画的好就行。时代在前进,人们的审美情味在变化,中国画也要发展,不经历一个不中不西的探索过程,就不能有一种亦中亦西的新国画的诞生,中国画要走向世界,也要征服世界。因此,我非常赞赏尹维新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尹维新现在还很年青,正当创作的旺盛时期,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我们不能说他已经如何成熟,但他正在形成自己的创作个性。尹维新具有一个真正艺术家所必须的勇敢、一种永不停顿的进取精神,他的前途是未可限量的。

        此文发表于人民美术出版社期刊《美术向导》1994年第四期“画家介绍”栏

        作者简介:

        孙子威(1932—2007) ,生于湖北孝感,祖籍安徽休宁。1953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留校任教。1954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研究班学习,师从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黄药眠先生,1957年学成回校。长期担任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毕生致力于文艺理论和美学的教学与研究,对文学基础理论、康德哲学均有深入的钻研和探讨,所讲授的“文学理论”和“康德思想研究”等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发表论文150多篇,出版编著与论著19部,另有内部出版编著9部。1987年1月晋升教授,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担任“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常务副会长、法人代表,主编学会刊物《马列文论研究》系列和“马列文论研究丛书”;还兼任多种学术团体的顾问或副会长。鉴于孙子威在学术研究上的突出成就,“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于2006年授予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终身成就奖”。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
        艺术商城/
      Processed in 0.083(s)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