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黎明 帅府园的记忆

      作者:汲平2011-10-06 16:16:51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1982年是我人生中难忘的一年,我幸运地考入了中央美院国画系的首届进修班,有幸与当今中国画坛的诸多精英中坚成为同窗好友,最为庆幸的是成为卢沉、周思聪老师的学生。在这些年来的成长中,他俩的人格魅力与超前的艺术观念时时照亮着我们的脚下,激励着我们向上攀登。

          这是一拨该上学时却在闹革命,该育儿护家时却上起了学的老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是他们走到一起的理由。记得那时我的儿子刚上小学一年级,徐勇民、胡明哲都孩子刚出生,田黎明、唐用力都刚结婚不久,可是胡正伟已是白发苍苍,其实他也年岁不大,只是当时染发术不如现在发达与普及。高卉民他也刚从学校毕业,是班上的支部书记,但看得多,动手少,谁知后来竟才气泉涌。刘继潮喜欢操着那淮北口音滔滔不绝,已显出了批评家的端倪。李乃宙来自河北煤矿,他的写实能力是超强的,该凸的凸,该凹的凹,形特准。

          田黎明的素描及把握画面的能力一流,尽管有一次工笔人物课上他的一幅写生把脸画成绿的,让一位老先生有点受不了,但我心中暗暗佩服,喜欢。唐勇力工笔课时用生宣来渲染,居然儒雅润滋。徐勇民在创作课时如磨洋工似的握着铅笔涂涂擦擦,让我看了着急,可是完工时让我吃惊,两个在雨中披着雨衣的小女孩有一种拙拙的美,很含蓄的美充溢其间,让我懂得了生与熟的奥秘。

          我们这一批老大不小的哥们,对艺术的虔诚或许会让今天的70、80后们笑话不屑,我们似乎将形而下的技术太当一回事了。国庆节三天“长假”居然一天不休,自己掏钱请模特画写生,星期天不是美术馆就是书店,那时美术馆对面只有一家很小的书店,今天我的书架上还有一些来自这家小店的书,当然因为囊中羞涩,只是再三比照后挑选的一些小型画册,但却非常受用,以至于数度搬迁不忍割舍,因为它们已经融入了太多的记忆与情感。记得李少文老师虽然不任课,但他时常被我们特邀来神聊,最后甚至于他一踏进教室,我们会架起录音机。所有的笔记中胡明哲是最“善本”,因她笔记也有草稿与正稿之分,就如她作画一样的理智与冷静。

          一年中有许多的花絮让我不能忘却。有一次撒切尔夫人访问美院,美院周围早早就被戒严了,连大楼的厕所也有人看管,弄得那泡尿憋了一个下午。因为加山又造要来我们教室,大扫除打扫了一上午,下午加山进来时系里一位老师客气说画室很脏啊什么的,但加山接话却是画室就是脏的,弄得很没趣。加山在教室拿起田黎明的画板画了一幅人体速写。印象中似乎造型能力一般,一手握笔一手捏着卷卫生纸磨磨擦擦的很不洒脱。画完了送给黎明,不知老兄藏好否?不过也无所谓,他俩的画价也许将要比肩了。最搞笑的是有一天一位戴着顶解放帽,拎了一个土包包的矮个子男子,跨入教室与一位同学打了声招呼说进来看看。因为当时正逢水墨写生课,墙上挂满了我们的作业,那位同学以为是江西卖毛笔的,就说:“随便看,随便看”,结果好像是刘继潮发现此人有点像大画家刘文西。于是就怯生生地问了句:“同志贵姓”那人说“姓刘”,于是赶忙奉为上座,表示失敬并力勉他晚上作水墨写生表演。印象最为深刻的或许还是卢沉、周思聪老师为我们上课的那些日子,教室放满了周老师矿工的写生与卢老师画的河北农民习作。周老师娓娓道来不缊不火的讲课,但是那崭新独特的理念在我们这批老学生的心中惊起阵阵波澜,让我们眼前豁然开朗。卢沉老师的人品与艺品,成为我们永远的楷模,他总那样地真。记得有一次在作水墨写生示范时,我们都为他精准的造型能力与老道的水墨语言所倾倒时,他却自言自语地嘀咕了一句,我叫你们不要照抄对象,我自己还在照抄。刹时老师的形象在心中更加高大了起来。学习将要结束时,有一回我们请卢老师为我们每个人画幅小品以作留念,他说我回家去画,当堂画有时会吃不准,画砸。后来他真的为我们每人画一幅留作纪念,而今老师竟在我们这些学生前先离开了人世让我们想起就悲伤心泣。但老师的精神品格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今天我们这些学生大部分都已过天命而奔耳顺,但在老师精神的感召下,正各自在不同的岗位及领域中默默地耕耘着,好在我们这些同窗之中好像未见讨厌的官僚或是庸俗的墨客商人。大家都孜孜于钟情的水墨而乐此不疲,这应该也能让九泉之下的恩师以欣慰的了。

          那时刚实行改革开放,美院的学术空气非常活跃。那时虽没有教育产业这一说,但美院非常重视教育。每周都有一至二次各类的讲座包括文学、戏剧等等,完全不计成本。记得有一次邵大箴老师讲西方现代艺术,已过了开晚饭的时间。老师开始开快车赶时间,结果学生纷纷递条上去,请他从容讲课,晚饭可以不吃,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受人尊敬的老师。那时我们住在新楼的七层,同一层的好像还有徐冰,吴长江、吴伟等。洗脸刷牙时常常点头微笑,他们都是那么地平和和不张扬,没想到而今都是名震天下的大艺术家。正应了句“人不可貌相”的名言了。或许正是他们的这种品性成就了他们的品格学养。那时我们的娱乐生活少得可怜,最多是去东风市场边的吉祥戏院看场电影,记得与乃宙一起看得最多的是《卡桑德拉桥》一半是冲着大嘴美女索菲娅•罗兰而去。还去看过由英若诚导并演的话剧“推销员之死”。虽说是老学生,但那时毕竟还年轻,刚开放时的那种空气总让你处于一种激情之中,似乎要干一点什么。

          而今一眨眼都已老矣,好像也没干成什么,但可贵的是我们都从未放弃,不管刮什么风,我们都孜孜于自己的真爱。在人生的几十年中二年是何其的短促,然而在美院学习的这二年却影响着我们的一生。我无法推断没有这个二年今天会怎样,但我可以肯定地说没有这段的学习,不会有今天的我们。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
        艺术商城/
      Processed in 0.058(s)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