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辉:历史写作要对历史负责

      作者:汲平2011-06-05 11:42:47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8月13日,著名传记作家、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李辉到上海作协,就“民间档案与历史写作”为题在小范围作了演讲。 

          李辉从他的近作《传奇黄永玉》切入谈起这个问题。黄永玉1916年出生于湘西凤凰,是一位才华横溢、颇具传奇色彩的艺术家。他小学毕业却成为艺术名家、“文革”中的猫头鹰“黑画风波”、 
        电影《苦恋》的主人公原型、创造集邮奇迹的1980年版猴票、领设计风气之先的“酒鬼”酒瓶、八十几岁创作长篇小说在《收获》连载…… 

          众所周知,李辉主要从事传记文学和随笔创作,长期研究文艺界现代史料,先后发表《巴金论稿》、历史纪实《胡风集团冤案始末》等论著,对萧乾、沈从文、黄苗子、郁风、老舍、黄永玉等近现代文艺名家都有深入的研究思考。李辉特别注重对于史料的钩沉和重新发掘,李辉与黄永玉有20多年的交往与采访,搜集了大量的史料,经过慎重的考证,终成此著。我们注意到,这部书的名字是《传奇黄永玉》,而不是《黄永玉传》,李辉解释道:“这不能算是一本严格意义的传记,它更像一本介于传记与评传之间的散记。”从时间上看,本书应是《传奇黄永玉》的第一卷,而1976年之后的生平与创作,应是下一卷的主要内容。 

         讲故事也要尽量有佐证 

          李辉说:“黄永玉是一个非常善于讲故事的人,大家从故事中知道他很多事。我对他的传记写作如果仅仅停留在他讲述的基础上,无非就是把他的材料转述。顶多就是大量引用,严重点可能是抄袭。作为我个人来讲,原创性就差了,不是很有力度的传记。” 

          传主的年龄往往是个大问题。人们记忆犹新,前几年李辉正是从文怀沙的年龄着手,还文怀沙的原貌。《传奇黄永玉》从黄永玉的童年一直写到1976年。但黄永玉青少年时期缺少史料,因此这部分以故事以叙述为主。尽管如此,李辉绞尽脑汁搜寻史料,比如黄永玉的年龄,李辉找到了1939年黄永玉从凤凰到集美学校时的年级册。又把黄永玉12岁时穿着童子军装照片与当年集美学校童子军集会的照片中的服装进行对比。证明黄永玉的回忆是正确的。 

          史料的发掘尤为重要 

          李辉认为,传记要建立在史料的基础上,如果史料没有求证,宁愿采取一种不能确定的叙述口气。有了史料要用来解读传主与某一个具体人物的关联。比如黄永玉多次谈起汪曾祺当年就看好他,在给沈从文的信说过,如果谁投资了黄永玉,一定不会亏。李辉对此将信将疑,因为觉得1947年的汪曾祺不到40岁,黄永玉30多岁,他怎么知道黄永玉后来在商业上的发展。李辉觉得这是有点吹牛,就一直没有写这段。一直到前年,找到了当时汪曾祺写给沈从文的信。一共有七页,还找到了当时汪曾祺为什么要给沈从文写信的原因,才确定了此事。并从当年黄永玉的木刻成就,到受到左翼力量的批判,再到萧乾、朱光潜、沈从文的被批判,一直到为何50年代后钱锺书、萧乾、沈从文,甚至包括曹禺,都在创作上收敛了很多。早年的豪迈、才华都受到了影响。一连串事件都串了起来。 

          以点带面拓展考证 

          李辉以“黑画事件”为例来说明借传主的故事进而展开对某一时期某事件整体的考证与叙述。 

          “文革”中的1973年有个震惊全国的“黑画事件”,那是因为国家财政的需要,让一些原先“打倒”的老画家作画以换取外汇。然而不久又被认为是“文艺黑线回潮”,黄永玉的眼开眼闭的猫头鹰被认为是对现实的不满,被列在批判的首位。包括黄永玉在内的不少老画家在回忆文章、自传或接受采访中都说“受到了点名批判”。然而,李辉并不人云亦云,而是翻遍了当时的主要报刊,竟找不到一篇点名批判的文章,更没有盛传的“初澜”的批判文章,有的只批判,没点名,甚至此事后来是不了了之。这是什么原因?这个情况一直到2008年,一份档案在民间市场上出现,最后落到了黄永玉手上。这是当年于会泳写给姚文元的一封信,四周写满了张春桥、江青、姚文元的批示。读了这些批示,“初澜”文章之所以“夭折”之谜应该说终于水落石出了。原来当时毛主席批评了江青,他们有所收敛。 

          李辉说:“档案的妙处就是有很多这种信息是字里行间看的,如果没有原件这个信息读不到。”李辉感慨道:“这样的一个档案,在我们解读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所起到的作用,远远超出我们用十个生动的故事,甚至一万字的分析。这就是我为什么这么多年比较感兴趣的,搜集各种各样的档案,能够尽量把档案串起来读。” 

          写到这部分,《传奇黄永玉》关注的重心已经不仅仅是黄永玉一个人的遭遇,更是一大批艺术家的命运和一个特殊时期的历史情形。除了当年的报刊、现在已经公开的文献、当事人的回忆和访谈,李辉还搜集了大量的“文革”小报、批判材料汇编的小册子、往来信件等等,从中找出历史的脉络,使得还原历史情境的叙述能够落到实处和细处。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
        艺术商城/
      Processed in 0.059(s)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