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格胜 略论黄格胜的艺术教育思想与对中国画学科建设的价值意义

      作者:汲平2011-10-31 14:30:56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黄格胜先生是当今全国著名画家和全国高校教学名师。若把先生放置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进程和美术发展史的背景来观照时,从作为画家的角度观照,自然是一个视角,识者论者已多有评价研究;而作为艺术教育家(广西艺术学院院长、全国高校教学名师、漓江画派领军代表)的身份层面研究,却为鲜见。中国画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依靠的是教育。通过教育,教书育人,薪火相传。只有培养育人,文化的发展才能有延续。从这一意义上说艺术教育的作用面和影响面与画家个体及作品的作用面和影响面是不能互为比拟的。

          黄格胜先生的艺术教育思想,特别是在中国画的教育思想是与他创作作品艺术风格逐渐成熟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和探讨中逐步形成的。黄格胜先生作为一个艺术教育家,在艺术教育方面的思想及行为,在美术学科上的贡献和对中国画学科建设的价值意义,应当引起我们重视研究,本文以为可反映在如下方面并试作梳理分析:

          一、创建“桂林中国画学院”教学实体

          任何一个教育理念的实现,都必须有一个教育实体为之承载。黄格胜先生在其艺术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深刻认识到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教育,这是他身为教师的一种体感,更是身为教育家的理性自觉。在深刻分析了文化建设的背景与可能性后,黄格胜先生与时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著名文化学者陈绶祥先生的策划倡导后组织践行,于2002年3月1日在南宁举行新闻发布会,创立“桂林中国画学院”。桂林中国画学院作为中国第一所以“中国画”称谓命名的二级学院,首先具有一种标志性意义,是一项开拓性的文化建设工程,是适应全国美术教育改革的一大举措。黄格胜先生敢为人先开风气,胆识魄力非凡。桂林中国画学院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确定“正本清源,弘扬国粹”的办学宗旨和“艺文双修”的培养方式,探索适合中国画的当代教学规律及中国传统绘画样式的当代形态,对办学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教材编写、写生教学等许多问题进行了探索。办学八年多来,先后产生获得了“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等成果,令人瞩目。

          2006年国家教育部组织进行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广西艺术学院获得“优秀”的好成绩。桂林中国画学院的办学宗旨、培养方式、学风建设和办学特色都受到国家教育部评估专家组的积极肯定和高度评价,说明办学是有成效的。事实证明,创建中国画学院与时代发展与时俱进,是黄格胜先生对当代中国画艺术教育和中国画学科建设发展的卓越贡献,在当代中国美术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和价值。

          二、立足传统,面向生活

          黄格胜先生和他同时代的成功者一样有着特殊的身世、学历、感受和认识,善于在朴实的生活中寻找智慧的黄格胜先生对传统和生活的观点注入了自己辩证的理解,形成了自己的艺术教育思想。

          黄格胜先生倡导桂林中国画学院的“正本清源,弘扬国粹”的办学宗旨,即首先要返正而明确对传统的正确态度和继承方式,中国画教学不能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有传统才能发展创新,如果没有传统创新即立不住脚。

          在绘画作品语言的表现实践上黄格胜先生更是将传统与生活结合开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身体力行,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作出个人创新,融合各家之所长。纵观黄格胜先生的山水画技法上六法俱全,保持传统笔墨,但其绘画样式不是元四家、不是清四王的面孔。黄格胜先生的作品画面亲切、明朗,用色鲜亮饱满,从里到外透溢出浓郁的生活情趣,意境宽广。黄格胜先生合成传统与多种画法,融生活的体验认识,用千万张作品的实践,构建出具有鲜明艺术特征的绘画图式和绘画风格——“黄家样”。

          在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黄格胜先生强调只有通过对前人经典作品的学习,才能培养对传统中国画独特美学意境和艺术语言的认识。但又不能沉湎于前人的感情与趣味,而是要从现实生活出发,有新的创造,因此必须重视去生活中观察、体会和写生。这些年来黄格胜先生多次组织举办的“黄格胜师生研究生教学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即是他艺术教育思想的铺陈和提炼,也是中国画学科教学方式的一个典型范本。

          多年来,黄格胜先生的足迹踏遍了八桂大地和祖国的许多省区,他坚信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写生因此成为他的基本日课。他坚持每年每学期都带着研究生、本科生下乡写生,跟乡民同吃同住。他的写生过程,绝非一般的“采风”,到处走走,拍拍照了事。黄格胜先生认为,要表现乡情意景,山中风情,表现乡民的生存环境,就需要真正的去了解他们,“带着深厚的劳动人民的情感去倾心地表现他们”。黄格胜先生的作品呈现着我们这个时代的品格,充溢着清新、活泼、浓郁的生活气息。

          ','

          三、提倡以创作带动教学

          “没有作品的老师,不是好老师”是黄格胜先生在艺术教育思想中的又一理念。“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神圣职责。但教师的作用和教师的自身建设,能在一种什么样、什么程度的评判标准上进行监督、衡量,在艺术高校当中实际运作起来,并不那么容易。

          黄格胜先生重视教师的创作,并提出以创作带动教学,“给学生一瓢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是他给担任教学主导的教师们的训导之词,同时是他本人的座右铭。言传身教的教学模式是艺术类教学的特点、特色。重视创作,以自身实践来带动教学。学习中国画,要投入大量甚至是毕生的精力,才可能有所成就,因为它需要的不仅仅是外层次的表现,更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需要眼力和境界,需要丰富的精神素养,需要过硬的手头笔墨功夫。作为教师需要持之以恒的创作实践,才能在专业教学上游刃有余,从容不迫,胜任称职。

          重视教学方式方法,是黄格胜先生艺术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最怕是没有水平而又认真的教师”这是对“没有作品的老师不是好老师”的进一步诠释,指的是教师自身水平不高而无佳作,眼界高认识低,导致教学方式方法上不正确而误人子弟。朴实的话语说出的是哲理。黄格胜先生的艺术教育思想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把传统、生活和修养合而为一,而且落到实处来讲问题,从不空泛而谈,这与先贤思想家或艺术教育家身上所共拥有的品质契合,深入而浅出,真诚而朴实。

          四、“写生法”艺术主张和教学模式

          “写生法”是黄格胜先生艺术主张最主要也是最突出的特点。黄格胜先生不仅在长期的写生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造型语言、艺术风格,而且经过多年实践升华成为一套成熟的并且能带动中国画教学的写生教学模式。黄格胜先生的这一艺术主张和教学理念形成,可从如下归纳分析出:

          (一)、写生法的认识源出

          广西拥有独特的地域资源:桂林山水、侗乡苗寨、红土蓝水……秀美的风光、多姿的民族,这是画家取材创作的天赐源泉,“这是每个广西画家必须面对的选择”。他在《回头还画自家山》中说“……放着身边随手可及的桂林山水不画,却跟刘海粟抢画黄山;跟傅抱石抢画三峡;跟张大千抢画长江……且不说能否抢得过,有必要吗?……凡此种种,均成为我的生活经历和营养,壮我心而非乱我心也!正如黄宾虹所说,回头还画自家山。”黄格胜先生这样的认识,不仅是源出对家园、生活、民族的热爱,更是艺术创作与艺术教育的文化自觉,缺此,便不会有他领军打造当今轰轰烈烈的“漓江画派”这一文化建设工程。

          (二)、写生法在创作上的运用

          对黄格胜先生来说,写生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可以说这是他贡献给当代中国画艺术创作和中国画学科教学的独特样式和方法。

          黄格胜先生的写生不落一般性收集素材的窠臼,作表层次的描摹,而是化对象为创作主体而交流交融,同时又处处驾驭把握和主导着对写生物象的剪裁、调度和整合,其写生对景创作,因景生情、因景造境,因情生境、情景交融,生动感人,黄格胜先生大量的甚至是里程碑式重要的作品都是在写生中对景创作的现场完成的,它融汇了画家的感情、认识,一气呵成。画家的风格面貌、笔墨水平、精神气质都在写生画面中呈现出来,其难度、高度、力度、深度在全国亦是绝无仅有,其法全国鲜见。这一写生创作方式方法开拓和影响了南方新田园诗意和漓江画派风格面貌的形成。

          (三)、写生法在教学上的运用

          艺术主张与教学的结合,必须通过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予以实施。黄格胜先生通过《黄格胜山水画写生教程》、《师生写生教学十问答》和由他主持主讲而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山水画写生》落实这一教学方式。将理论主导、课程操作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山水画写生》为广西高校艺术类本科唯一获国家级精品课程,这是对黄格胜先生教学思想的张扬,也是对这一新颖教学方法的可行性和独特价值的肯定。

          黄格胜先生把创作经验升华为艺术主张和教学思想,不仅通过课堂实施,形成桂林中国画学院的一个教学亮点,还形成了漓江画派的主要创作方法。黄格胜先生的写生观、授课法和身体力行创作的大量的写生作品范样,从理论和实践两层面构建了“深化传统、兴化写生、强化创作”的“三化”特色,在实践中形成独具特色的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写生教学体系。黄格胜先生独特的对景创作的教学模式,放置在全国美术院校的教改中具有非常突出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分析了黄格胜先生的艺术教育思想,以及对中国画学科几个层面建设的突出贡献,作为一个画家在画作上的成就与贡献,已为当今画坛翘楚为世人共识研究;而作为一个艺术教育家和漓江画派文化建设的领军人物,他的艺术教育思想和对中国画学科发展的理念、方法和创作方式等内容独特、价值不菲却鲜见研究。本文的旨意在于当我们把黄格胜先生的贡献纳入艺术教育教学领域去建设发展时,将其内容加以组织,构建体系,使之能有效地适合于教育对象,促进“由情入道”、“由技入道”和“由理入道”的结合,其意义将为中国画学科发展拓出一条新的路径来。

          (黄格胜,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广西政协副主席、教育部高等院校艺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广西艺术学院院长、漓江画派促进会会长、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优秀专家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帖。

          文章作者简介

          余永健,教授,现为广西艺术学院桂林中国画学院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西中国画艺委会主任、漓江画派促进会常务理事。)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
        艺术商城/
      Processed in 0.093(s)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