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中国画复兴”的思考——与龙瑞先生关于中国画的对话
作者:汲平2011-08-15 11:49:35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关于“中国画复兴”的思考程大利(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总编辑。以下简称程)
中国画往什么方向复兴,沿着什么样的轨迹发展,这是学术课题。中国画的发展走到今天,在当下看似乎很壮观、很繁荣,但是我觉得这背后有一个很严肃的课题我们还没有深入思考,就是沿着什么样的方向、按什么样的路复兴中国画艺术。
龙瑞(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以下简称龙),这也不只是一个美术理论的问题,中国画创作的背后有些很深层次的问题,中国画从中国传统的学理上看,不单纯是一门艺术,也是建构人学的一门学术。实际上整个中国的学问过去一直是偏重于人的学问,包括对人的研究、对人和天地关系的探讨,其它的学问都是揉在这个体系里的。复兴是有方向的,复兴当然不是一个再现,它必然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在纽带和传承关系,复兴就是还要往前走,而不是把原来的东西再现。但是它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创新也就是这个意思。创新是在原有的范畴上既承认原有的规范,又在原有的规范基础上有所进步,在原有的基础上去提高,这才是创新。创新也有荠异,创新不是完全否定.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还有一个对原有东西更深刻的认识,对它的精髓、它的规律把握得越到位,创新才能找到关键,才能解决至关重要的问题,不然就没有个衡量的标准,创新必须拿好的东西作为参照。
龙:您的意思是对的。平时一般谈到复兴,是象征一个高峰,中国画的发展范畴,从低谷到逐渐完善、成熟也产生过几个辉煌时期,文艺复兴是辉煌的,甚至超越辉煌。中国画这个范畴我们要有一个认识,要有一个设想,到什么样一个境界才是复兴.谁也不是先知先觉,好多东西是随着时代发展的,应具备一种复兴的信心和认知,能不能复兴,需要对此有个相对的认知。文化是人类的一种精神记录,这里的很多东西都是人类的宝藏,它一旦产生了,你不能说有高下之分。现在有一些人动不动就说中国文化是农耕文化,都过时,人家都已是信息时代了。农耕文化中有很多文化精神,它到现在还有自身价值,中国入的世界观、方法论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中国人很重视人生,不像西方宗教更重虚拟和原罪,中国人的学问都是建构在现实的基础上,比如人应该怎么做,人应该怎么生存,人应该怎么做人。
程:中国画的人文精神和人格追求支撑着中国画。六朝以后,人的概念被强调出来,绘画和乐舞百戏拉开了距离。随着中国文化的衍进,绘画的人文因素被强化出来。人文意识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崛起是在六朝,开始突破孔子的“礼”,人开始放浪形骸和表现真实的本我,于是出现了“竹林七贤”这种现象,这对绘画的发展很重要,特别对中国文人画的发展很重要。实际上中国笔墨文化的真正发端是在六朝,六朝给唐代奠定了基础,人文因素的介入使绘画向写意性发展,人文精神的注入才有了唐代王维等人的画。王维的画我们今天看不到了,盛唐时期的一批山水如李思训的画,今天我们也看不到,我们只能从后人作品的面貌来推测前人。注入人文精神的艺术可以研究一下宋代的成熟的山水画,宋人山水的人文精神更加强烈,宋代的理学观念被注入进去了,文人的精神追求以心象的形式被传达出来。这其中也提出了对人格的要求。宋代画论成为宋代绘画创作的最好注脚。
龙:在特定的环境中这是必然的,我们从里面应该看到核心的和规律性的东西,你要是想复兴这个东西,必须做一个比较深入的再认识和再发扬。
龙:这点特别重要,中国的文化有一条大的通道,你必须进入这条通道。在当前的社会大背景下中国原有的这条人文通道,仍然具备很重要的价值。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对『道』的认识。所谓『道』就是对事物的一个总体认识,游离于这个认识之外。好多事是永远掰不清楚的。实际上『道』构成了中国人对世界的一种总体把握和认识,后来产生的山水画中的很多东西,都是从它里面派生出来的,山水画这种艺术离不开中国美学。笔墨存在于美学之中,后来独立成审美体系。你不把前面这块土壤认清楚,你就不知道它为什么滋生出这些东西来。因为这是中国人对事物的总体的认识和把握,包括对人的自我认识、对社会的认识和对自然的认识。在这个关系中,产生了我们中国人的艺术观,有了艺术上的方法论。这个审美的意识甚至最早决定了中国画的特殊性,它和西方的艺术规律完全是两回事。
程:说得对。中国艺术自成体系,中国绘画艺术理论有一个完整的系统,发端于中国古典哲学,植根于中国社会,但二十世纪有个倾向,就是把西学作为框架,套到中国艺术的认知上来,甚至把整个学术的框架都搬过来,把整个儿评价体系搬过来,用以研究中国画这就有点乱套。现在要把它廓清,不能再糊涂下去,要认清中西文化是两个源头、两座高山。
龙:实际上所谓的复兴有一个再认识的过程,因为我们也去过好多地方包括欧洲、亚洲和其它一些国家或者一些民族,但是能够像中国文化理论这么完整的确实不多了。
龙:对。当然我们画画的不可能像美学家、史学家那样比较系统的来阐述中国文化。中国画之所以产生、形成,是丝丝入扣地和文化的整体在一块的,它就根植于其中,并且几个大的环节都是从里边派生出来的,你要不把它弄清楚,不知道它从何而求,它为什么要这样?你还坚守什么?发扬什么?中国画关注人生的生命本体,注重人格。人格建构完善了,变成个完善的人,每个人都变成完善的人,这个社会就叫和谐社会,古人就是这么一种思想。
程:中国文化是人格文化,中国画是中国人格文化的一部分。西方文化是人性文化,西方绘画是人性文化的一部分。人格文化和人性文化是有差别的,人性文化强调才情的抒发和感情的充分张扬,包括对自我的充分认定。可是中国文化不同,它讲究人格的完善,讲究艺术与修炼、养生的关系,跟人生境界结合到一起,甚至与社会规范结合到一起,所以它叫人格文化。如按照这个框架去修炼可以长寿,可以成为社会生活的粘合剂,可以成教化、助人伦。就是说中国文化是按照人格文化的轨道发展的,所以中国画强调修养,包括人的修养,人格和人性的完善。
龙:所以就两方艺术来说,它更关心的是人性,它更关注的是爱、美。中国绘画的产生到它的艺术功能,这里面已经形成了我们许多要关注的东西。中国画艺术要个性,但它是在共性基础上的个性,这个个性来源于大家的一种共识,所有人一但有共识了就要求在艺术里面体现出人格的高下、产生境界的高低,所以说中国的艺术不完全是艺术的审美,都和人分不开。中国山水画讲究气韵,『气』把这些东西移植到画上,画就是人,所以品评人的一套东西,完全落实到艺术上去了。只有中国人才有心学,它是一种认识,这些东西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文化。
程:心象与心学一脉相承。中国画强调心象。宋代对心象的理解特别深刻,山水画的是心象,有了心象这个词之后,中国画与西洋画便分道扬镳了。西方强调的是形象,而中国画对这个形看得很淡,正如苏轼所说:『论可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古人并不是不注重形,更看重的是质,质就是精神,形是手段,神是目的。神韵、气韵才是绘画的终极追求。中国画一直奔着神韵这个目的和境界去追求。
龙:中国美学上的一些概念和范畴,已经和西方的美学完全不一样.是两个体系,中国古代学问里面没有美学这个概念,因为它认为人学就涵盖了美学、心学。所以说中国人所有的审美的东西都离不开入,刚才我们说了这个气,这都是人身上的东西,再往下派生,就要谈到人品。艺术的标准是从人的品格上延伸过来的,人成为艺术审美的一个关注点。比如说中国人对清的认识,对浑的认识,对厚的认识,对所谓灵动,飘逸的认识,实际上是一个人生的过程,所以中国人很注重这个过程。中国艺术,完全是有别于西方艺术形态的非常完善的另一种形态,中国画艺术有独特的生态,当然西洋画也有它自己的生态.生态是指你这个国家古老的哲学,这个国家古老的地域生态,形成了文化生态,形成了社会生态,最后形成了艺术生态,它是一脉相承的,中国画也是如此。
程:中国的地域环境、社会状态,形成中国的哲学体系,最后成为中国艺术的背景,中国画的生态是完整的,有自身规律。地域环境必然会产生地域历史,这种历史必然产生独特文化,这种文化必然造就独特的社会状态。这是生态的逻辑关系。中国画便产生在这样的一种生态环境中,有自身的发展逻辑。
龙:这个词用得很恰当,这种文化逻辑形态必须是在生态中互补的。中国人的艺术精神与中国文人的生态是一脉相承的。
程:中国文化的生态形成了中国文人的传统,包括士大大孤傲的性格。在儒家学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中,人们必须要按照孔子的『仁』去处事,但做到这点非常难,所以,有了『君子自强不息』的要求。『退』也要保持自身的完整性,独善其身。
龙:退了不是说潦倒,还要有气节,我得该说的说,我得对社稷江山、对天下负责。
程:实现不了自己的政治抱负,还要保持自己人格的完整,这种士人夫观念就形成了文人艺术的精髓。
龙:好多审美的范畴我们现在还是不太清楚,知识分子就有一种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本身也是中国人的审美意识。
程:我们的祖先起初很重艺术的现实功用,从彩陶到青铜造型图饰等等都与现实生活相关,汉代的丽像砖也是把美好的理想表现出来。士大夫政治理想破灭实现不了自己的抱负,这时候便要独善其身,到自然中去找归宿,所谓归隐就有这种意思,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山林里面寻找了精神的寄托。结果,真的发现了至美的东西。正所谓『闲步于林野,则寥落之志兴。』
龙:所以说只有中国人的精神沉淀里面才有这个东西。
龙:中国人的文化逐渐形成中国独有的艺术精神,只有中国人重视人生品格,它就是属于讲气节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转换成一种忧患位置。所以中国的审美中有沉郁因素。
程:这种悲剧意识是人类共通的,所有的戏剧写到结婚就不能往下写了,再生孩子、过日子,谁都不看了,人们重视悲剧的过程。悲剧的崇高美,从古希腊就开始了,这个美感是人类共通的。中国画艺术把悲剧美演化成沉郁、苍凉,苍凉里头是微微带点苦味的东西,这个东西有震撼力。八大的画里就有这样一种东西,徐文长也有。
龙:从复兴的角度说,中国画已经在这个审美的范畴中给人们提供了审美的方式,这种样式、这种手段对人类发展是一个极大的贡献,是人类文化的遗产。中国人自己的文化生态、艺术生态、艺术逻辑都是有机联系的、可以激活、在文化当中不断延伸,它抓住了事物本质性的东西。中国人的艺术产生了有机的能往前延伸的一些本质,这种基因性的东西我们不应该再把它一刀切断,认为它是一种落后的或者说是没落的东西。特别是在当前大家都在关注社会经济、关注物质的时候,这些东西有极大的审美力量,西方的学者已经开始认识剑,现代社会未必就是人的最终归宿。孔子说,礼乐不能太烦琐。礼虽说要大但要简,『礼大则筒』就廷伸到山水画,实际上它的精龙:研习中国文化的很少有专业画家。整个中国艺术是贯彻到人生中的.所有从事艺术的人都不是『艺术家』没有单纯的艺术家,杜甫是诗人但也是做官的,李白是做侍郎的,这些人正是忧围忧民之人。中国的艺术形态是完善人生的,中围的艺术实在是真正的艺术品。它保存下来,作为墨迹流传下来,与心迹、与人生轨迹相连,卓而不群。中国艺神架构,就是中国文化。
程:中国画的精神内涵和西洋绘画不一样,西方画讲内容、讲主题,讲故事性,还讲科学。中国画不追求这些,中国画在笔墨运行间、在审美的过程中有一种精神的寄托。比如,高山坠石表现出的沉重感,那是立得住的。做人也要立得住,形容用笔的时候往往与人格联系起来,轻浮之笔不是好笔,就像轻浮之人不是好人。这里的审美判断形成一个标准,按历来的画论,油、滑、甜、腻都是病,拙、厚、重、沉都是优点,做人标准正是如此。中国画与做人始终是一致的,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审美特点,这点与西方文化是不一样的,我们说中国画的精神就是这种精神,它是西方艺术观里所缺乏的。西方把作品与人是分开谈的,不认为人品与艺术有什么关系,而中国画强凋人成艺成,有『人品不高,落笔无法』的古训。
龙:研习中国文化的很少有专业画家。整个中国艺术是贯彻到人生中的.所有从事艺术的人都不是『艺术家』没有单纯的艺术家,杜甫是诗人但也是做官的,李白是做侍郎的,这些人正是忧国忧民之人。中国的艺术形态是完善人生的,中围的艺术实在是真正的艺术品。它保存下来,作为墨迹流传下来,与心迹、与人生轨迹相连,卓而不群。中国艺术就是中国人对人生的认识。
程:中国画里头有很多造型规律以外的东西。『造型』一词是西方一十世纪传过来的,『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是对的,但中国艺术有造型规律以外的东西。龙先生说的人、人格、人生形态、笔墨里头都有.这是与造型规律不同的地方,甚至有时候打破了造型规律,意与造型规律就没什么关系了。最难的是心象,书法都有象,书法没有什么造型规律,但线条里有情感。书法是中国艺术,是比中国画还典型的中国艺术,它没有造型,但它是艺术。中国有句话叫『书画同源』,这就表明了中国绘画的独特性。
龙:我们一些搞美术的同志,可能在一些概念的认识上缺乏一些学理上的思考,包括我们对西方的误读。比如写实主义和现实主义差别很大,写实有精神上的写实,写实主义在西方是多层次的,写实有很多种,我关注的是一种很真实的写真精神,他们认为我们也是写实主义,中国这几年自己营造出似是而非的概念,最重要是脱离现实。艺术可以是记录现实的,也可以是脱离现实的。现代社会信息的传播手段也是日新月异,很快就会形成社会新的认识,这些东西延伸在我们的生活中,所谓新的审美潮流很快就形成了。这些东西要是谈到复兴的活,很多工作者的任务都是很艰巨的。我们在意识形态上该坚持就坚持,我们在建立自己的强国,我们没有把自己的民族文化作为强权文化建设,这是复兴中很重要的问题,中国文化的博大和包容会被外部世界认识的。中国人的创造性也必然会被外部世界逐渐认识。
程:中国人创造的毛笔很独特,它的柔韧、它的弹性、它行笔快慢留下的迹象,表现出所有的艺术辩证关系,体现着中国的哲学。毛笔的运用体现中国人的人生观和中国艺术家的审美追求。可是我们这一代人,很少有人深入地研究毛笔,甚至把毛笔当油画笔用,还要一革毛笔的命,真是难以理解。令天我们已谈了不少观点。为什么用宣纸?为什么用毛笔?为什么古人对水这么讲究?为什么要磨墨、.中国文化精致到如此程度,确实令人赞叹。我们进入西方造型规律的时候,万不可忽略了毛笔等工具的独特功用。
龙:艺术形态是多方面的,新的东西打造出来也会根据新社会形态而变化。很多方面不是传承中国原有的而是外来的,外来的东西不是土生土长的,我们要把这些东西进行消化,否则就丧失了对民族自身的判断。
程:多元状态是当下的基本事实,体现着中国画的发展。但要研究问题,如何弘扬中国画的优秀传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实现中国画艺术的复兴,这是个巨大课题。你简单的把当下形态分成『继承型』和『开拓型』,不太科学。为什么。所有好的中国画作品都包括继承和开拓两个因素,我们从当代的绘画状态里头看到的一些异彩纷呈的形态,有人称之为多元。但是,真正属丁中国画的这部分应该是有边界的。黄宾虹、齐门石,按中国画的自身规律去发展,形成了二十世纪的高峰这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二十世纪林风眠借鉴西洋画形式发展了中国画,创造了中国画的审美新样式,林风眠的成就体现着传统艺术的包容性。二十世纪一批优秀画家继承了中国画的精神,在中国画最本质内核的基础上加以创造,证明了中国画的生命力。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是复兴中国画,应该下功夫研究中国画本体精神,否则就不能说是继承,更不要说创造,谈何复兴呢。
龙:咱们从个人的思考角度来对中国画作评论,作为个人可以选择你喜欢的画。艺术形态非常复杂,但它也不是完全没有关联的,如果说把这个领域的看法移植到其它领域里,对社会形态、人文形态,我有自己的看法。有好多作者思考问题比较尖锐,至于人能不能复兴这要有个基本的认识,我个人觉得路是曲折的,按目前的状态发展下去,要想说到复兴只是一个希望,但能不能实现?.相对而言很难,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在外来的西方艺术形式确实被我们艺术家所认可,可能外来的东西会很时尚,追求时尚是必然的,还有种种原因吧。中国经济不断发展.艺术市场不断扩大,北京市场的拍卖行加起来可以突破一百个亿了,外国人看的也是市场,他既要渗透他的价值观也要占领这个市场.这也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我们不能完全走他们的路了,去搞现代艺术,因为从艺术价值来说,你没有生活环境,你可以去模仿样式,但你模仿不到这个精神,中国画的发展是中国原生态基础上的推进。宽容的形态与包容的形态允许存在,这是社会文化的现象,我们弘扬的不是后者而是前者。作为从业人员也好.作为艺术家也好,这两点很明确,作为艺术观点提出来能够确更多的人参与思考或者认同这个课题。这需要得到国家方方面面或者是从业的专家学者的认同,不能光是停留在口号上,我们谈到继承就要谈到借鉴。中国画的复兴是一个大工程,我们要有主动意识,要把它作为一种架构,把它做为完成一种东西来做。中国画是中国文化中比较大的门类,绘画历史更悠久,遗承更丰富,沿革更清晰,创作的理念、创作的方法及创作品评、鉴赏等等是一个完整的创作体系。这里蕴藏着中国人的审美精神。除了中国诗,就在绘画中体现得更丰厚,我们为什么要复兴?就是把里面有用的这些审美精神和审美意识都拿出来,对我们今后中国人建构新时期大的审美情趣上要起点作用。如果我们审美上没有建树,民族文化便会动摇,没有一个文化作底蕴,创新有什么意义呢。
程:二十世纪的美术教育家吕凤子曾强调:『中国画一定要以渗透作者情意的力为基质。作者情感一直和笔力融合在一起活动着。线是点的延长,块是点的扩大,点是力之积,积力成线有「生死刚正」之感——「生死刚正谓之骨」。』这种对用笔的体认对于矫正当代中国画风极为重要,笔墨的本质是从这里出发的,中国画的复兴应建立在笔墨回归的基础之上,强调书写意味和书画源,这才是中国画的本体意义。
《荣宝斋》2007年第2期
|
-
-
推荐艺术家/
-
-
艺术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