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2-06-01 10:46:22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2/2)2009 年 5 月初,隋建国在世博工地选了一块石头.jpg
物体一旦进入 Mega-event 的逻辑后,都会变得渺小。无论体量还是精神。
《梦石》的红很接近中国馆的红,也是隋建国那著名的大恐龙的颜色。高 5.5 米,长 8 米,宽 6 米,重 29 吨。这件被世博轴雕塑项目策展人艾米·巴拉克称为本届世博中最喜欢的雕塑位于世博园上南路入口左侧,白色底座让本该落于地面的石头稍有“摆设”的嫌疑。雕塑的背景是南入口的铁丝围栏,前方是妖娆的网状结构的阳光谷,当兴冲冲观博的观众填满广场时,《梦石》总是无奈地成为视觉死角……
庆幸的是,180 天世博后,这座雕塑将被世博园区永久性保留。也许它的意义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证明,而不是被淹没在这样一片匆忙与混沌之中。正如隋建国在世博轴宣传片中所声称的:“你可以把马路建得很漂亮,把公共设施做得很专业,但只有艺术能与人类的心灵对话。”
2009 年春节之前,法国密特朗画廊的策展人艾米·巴拉克和廖宜国来到我的工作室,向我介绍了整个世博轴雕塑项目并希望我提供在国际上比较知名和有影响的作品,比如《中山装》或者《中国制造》。考虑到世博轴及其周边巨大的环境(2008 年底之前我就曾作为几个园区艺术品竞标机构的专家顾问到过世博园区),我先建议将《中国制造》做成巨大的尺度,但在被告知世博轴承重有限后只好放弃。2009 年开春之后,我在搞明白三维扫描与电脑计算以及未来激光切割和钢板组装之间的关系后,发现一个很小尺度的物体,只要三维扫描的精确度足够,就完全可以被精确地放大到极大的体量。于是我决定在世博轴的工地现场上找一个很小的点来做文章。
2009 年 5 月初,我在上海浦东华侨城做完项目后顺便又去了世博轴现场。当时,由于水管破裂工地特别乱,我在水坑旁随手抓起几块石头,带回了北京。从这几块石头中我选择了形状比较完美,从几个角度看上去都有强烈空间感的一块,送到激光扫描公司进行扫描。我的助手将扫描文件整理之后,在电脑中按比例将石头的造型放大至五米,这时一个明确的雕塑作品已经呼之欲出。廖宜国随后将这个三维文件发给在法国的艾米看,艾米也认为很精彩,认为它既保留了石块原来的造型,又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视觉感受和空间关系。更有意思的是,这件作品将世博园区从以前的旧工厂烂河滩,到今天国际新技术、生活新概念大比武的现代展示舞台这样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揭示了出来。
在当代艺术的创作中,“就地取材”其实是一个被用滥了的手法,我所关注的是整个作品的制作过程。这当中包括了电脑 3D 扫描,精确的三维结构计算,激光切割一公分厚的钢板,最后是工人按照标号顺序组装钢板。与以往的创作不同,我的手工体力劳动变成了电脑 3D 技术、钢板生产和组装技术,除了捡石头之外我几乎不用真正动手。我之所以敢把这块石头放大到 5.5 米高,8 米长,6 米宽,是因为在制作之前就已把它分成了 53 片,从而可以在北京和上海轻松地实现组装和拆卸。通过这个方法,艺术家可以不受尺寸、空间、运输和制作带来的种种限制。如果按照老方式去做大型雕塑,不管材料是铜、铁还是石头,你都得把它分成块儿,然后到现场来焊接、铆合,它会再度产生变形,带来很多现场制作的问题。而运用我现在的方法,即使去做一个 20 米甚至 50 米高的作品,我也无非就是把它分成 100 片或者 500 片,再严丝合缝地组装起来,这是一个雕塑家梦寐以求的制作方法。
城市雕塑应该成为发展艺术创作的试验田
最开始我的确希望作品的体量更大一些,效果更壮观一些,对艺术家来说这是很自然的想法。后来,当组织方告诉我作品要由世博局方面的专家评委审查时,我以为是在审查作品的尺度或者材料这一类与现场承重或者作品位置以及灯光效果有关的技术环节,所以也没有特别在意。等到这个项目进入世博局的规划审批等实际操作之后,我才知道所有的雕塑作品都在体量和位置上受到了严格限制,于是我原先的想法就成为了一个不可能实现的东西。后来我便对雕塑的体量、摆放位置和所谓的公共效应都逐渐淡然了。世博会其实是一个建筑师的舞台,我想艺术家创作的雕塑无论被放大到何种地步都是无法与这些国家级的建筑去比拟的。
我曾经也为不少地方政府的城市雕塑公共项目审过稿,这些项目通常是由艺术家、甲方(政府或公司)和观众决定的。想要这三方都满意还是挺难的,最常见的情况是以甲方的意愿为主,而艺术家和观众的权利是最容易被忽略的。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公共艺术项目,我有参与,但结果很令人失望。这次上海世博会如果没有国际艺术机构的参与,我也不会参与。说得严格一点,我对于各地政府部门牵头搞的公共雕塑活动基本不抱希望,他们以为自己手里有钱,不尊重艺术规律,不尊重专家意见,或者以低水平的专家评审高水平艺术家的创作,以本地的文化和艺术水准要求和限制国际水准,要求雕塑家按他们的趣味和喜好制造公共艺术,导致一大批水平不高的雕塑家去迎合他们的意志,结果是把中国公共艺术的整体水准搞得乱七八糟。
与之相反,国外的许多城市雕塑项目就懂得合理搭配,既委托有名的艺术家来创作,也会给年轻的艺术家一些机会。我曾在 2009 年前往美国芝加哥,参加当地千禧年公园的公共雕塑展览,顺便考察了芝加哥市区的公共雕塑项目,对他们的“公共艺术收藏”概念很感兴趣。他们的做法是组织一个当地的委员会和具有国际背景的专家介入,这个委员会提出适当数量的世界著名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名单,邀请艺术家来到芝加哥,根据具体的场所,由艺术家决定如何最好地放置他们的作品。芝加哥把这种做法叫做“为城市空间收藏公共艺术作品”。在这整个过程中,专家委员会、资金、环境,都是围绕着尊重、推崇艺术品和艺术家展开的。这和中国目前的公共艺术建设状态大为不同。咱们这边更多的是,我出了钱,你艺术家就得为我服务,我让你做什么你就得做什么,我要什么,你就得给我什么。在这种状态之下,钱是老大,权是老大。
|
-
-
推荐艺术家/
-
-
艺术商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