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广义:千万别和我谈钱

      作者:汲平2012-06-11 09:23:06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见过王广义的人都有一个感觉:这是一个语言机智、头脑灵活的人。他总是与时代齐头并进。上世纪80年代,搞艺术意味着困窘的生活和漂泊。近十多年,当艺术品渐渐凸显出商品价值时,王广义从贫困潦倒的艺术家进入到百万富翁的行列之中。

          王广义的神话

          1988年,王广义画了三幅毛泽东画像,这组作品在当时的艺术界引起了巨大轰动,让他在1989年的中国现代艺术展上大出了风头,也是他以后作品的转折点和真正的起点。而王广义最出名的是他创作的《大批判》系列。这个系列描述起来非常简单:不过是将两种极端差异的符号———文化大革命中的美术宣传画,与在中国乃至世界流行的西方商品的标志,奇怪地糅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因时空错乱而显得荒诞的感觉。在艺术批评家吕彭眼中,王广义是艺术界能清楚地理解到艺术的政治性和策略性的少数艺术家之一。

          谈到王广义,很多艺术圈外人的第一反应是:那是个“很富裕”的艺术家。最近,香港苏富比举办中国及韩国当代艺术专场拍卖。王广义于2002年创作的油画《大批判—安迪·沃霍尔》以108万元人民币成交,此项拍卖创出了王广义个人油画作品的最高成交价。

          王广义的尴尬

          不少媒体采访他时,话题都离不开钱、作品拍卖价格———“我对这件事比较烦。”王广义说。1986年,和舒秦、栗宪庭等人一起组织了当代艺术的一次重要集会———“珠海会议”之后,王广义被开除出珠海画院。失业、恐慌、贫穷,是他当时要付出的各种代价。但这一段时期,却恰恰是他艺术上的黄金时期。他最重要的作品都是在这两三年的时间内完成的,“我现在所做的一切的源头,都是在我最贫困的时期形成的,我的思想根源就在那儿。”

          当艺术品的商业价值逐渐呈现出来的时候,王广义喜忧参半。原因是“当艺术品被拍卖,在钱上产生幻觉的时候,它的危害是:当代艺术所具有的精神上的东西没有了”。

          王广义的担忧开始得到印证。当年,《大批判》系列处理图像的方式,曾经十分准确地传达出了我们这个时代各种极端矛盾的感觉。如今,那些以《大批判》命名的作品几乎再也唤不起人们视觉上的惊喜和感觉上的激动。甚至有人评价说:当中国绘画进入到王广义、方力钧、张晓刚时代时,所谓的前卫艺术家,不过是研制伪装出一个艺术符号,并将其在一种看似有价值的理论中升华,来掩饰他们本身人生的空虚和作品的空洞贫乏。

          王广义无意引流这样的“潮流”。但是,这正是这个世界真实的现状。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
        艺术商城/
      Processed in 0.088(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