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淀后的美丽 ——记张金玲绘画艺术

      作者:汲平2012-11-12 15:39:12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在今天中国的艺术界,有诸多的转型时时在我们身边发生,有艺术风格的转型、艺术门类的转型,也有艺术身份的转型。这种现象也普遍地发生在演艺界中,我们身边不乏有演艺名人拿起毛笔纵情书画,但我们见惯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作秀,对这一切也只付之一笑。然而,也有一些艺术家,从艺术的门类中触类旁通,几十年如一日,从容、淡定地营造着自己的翰墨世界,用坚韧与顽强,书写出了一方格调清新,意境隽永的世界,张金玲就属于后者。


        张金玲于1951年生于河北沧州,1970年考取湖北话剧团。曾经拍摄过《渡江侦察记》、《山村新人》、《希望》、《大河奔流》、《从奴隶到将军》、《瞧这一家子》等影片,深受观众喜爱,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红遍大江南北的电影表演艺术家。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张金玲淡出影坛,在人生的旅途上迈入了另外一片天地,师从著名国画家娄师白,开始学习国画艺术。随后的十八年中,她先后在山东潍坊、烟台、辽宁沈阳、深圳何香凝美术馆、唐山、承德等地举办了多次“张金玲个人画展”,参加了中国文联和中国电影电视总局、华夏海外艺术联谊会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书画展,出版了范曾先生题写的《张金玲影画册》、娄师白先生题写的《张金玲百花集》,第一次将“齐派艺术”搬上了江西景德镇瓷器上,并随中国电影基金会在韩国、日本、伊朗等国举办过书画展。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广播电影总局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表演家协会会员、文化部老干部书画协会理事。


        从影十九年,绘画十八年,张金玲把自己放在广阔的艺术世界中,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艺术价值,从而发掘出了自身的深刻内涵。


        淡定的心情,涅磐后的美丽,由表及里的渗透,由外而内的收敛,都使张金玲的作品表现出与众不同的魅力。极少有艺术家在涉足绘画领域的时候已经在另一领域功成名就,而又能做到不为名利所累,张金玲做到了。她从拜师开始,一笔一笔踏踏实实地学,由于受齐派影响较深,张金玲的画作中表现出浓厚的生活热情,她专长花鸟,笔酣墨饱,落笔之处洋溢着自然界生气勃勃的气息。无论是其笔下摇曳生香的荷花,还是婀娜多姿的仕女,亦或是花鸟虫鱼,都别有风情,匠心独具,笔下达到了水墨淋漓的效果。


        在张金玲的画中,“意境”是高于一切的。 无论构思、构图、色调还是造型,更不用说勾靳、渲染等技法,所有这些,都是为意境服务的。张金玲画作最重要的特点,我认为是以意境取胜。意境本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意在笔端,趣以笔传”, “长于思与境偕”(司空图《与王驾评诗书》),追求情与景,意与境的结合。长期以来,中国绘画中的意境一直是众多的艺术家努力追求和探索的重要内容。而真正要在作品中把这一点体现出来,不仅需要娴熟的笔墨语言,对传统的深刻理解,更重要的是,要有对生活的丰富体验,并且在作品中用绘画语言表现出来,从而带给观者美的生命体验。这一点张金玲做到了,她用女性画家特有的细腻笔触,表现出她所看到的丰富的世界,更难能可贵的是,融进了对现实的思考,给观者留有遐想的空间。我认为,这跟她本身的浪漫气质有关。一个内心浪漫的人,她于方寸间营造出的笔墨世界一定也是浪漫的。


        在近十几年中,张金玲举办了多次个展,近至国内,远至海外,一次展览就是一次总结和鞭策。在这些机会当中,艺术视野的开阔,可以使她更多地接触同道,接触名家,倾听到来自各方真诚的声音,从而使她更加成熟的重新审视自己的创作和思想,她艺术上的灵性和个性也就在这重新审视当中得到了发现和发展。


        纵观张金玲作品近几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很欣喜地看到,她把时代的进步,自己的生活积淀,以及对自然的无限热爱,对艺术的感受融进作品,在中国传统的基础上博学众长,不断寻找新的表现形式。我们看到的是发展中的、变化的、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的作品,这些作品笔墨粗犷而不失章法,构图简练而不失雄浑。正是基于此,我们看到了她的潜力,看到了她基于艺术的旺盛的创造力和厚积薄发的张力。范曾先生称赞她“深得白石遗韵”,国画大师刘海粟生前为其题字:“艺海无涯”。与那些摒弃了传统,一味求新的艺术家相比,张金玲对于齐派传统艺术的学习,奠定了她扎实的传统功底和驾驭笔墨的能力,我认为她更有希望在绘画艺术的道路上取得更大成就。我们期待她能走得更远。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
        艺术商城/
      Processed in 0.063(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