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被代替就等于被灭绝——访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杨晓阳

      作者:姚志伟 2011-04-03 17:21:34 来源:陕西日报
             记者:我们了解到,西安美院从2002年就开始关注米脂窑洞古城。为什么这样做?

                杨晓阳: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城市的建筑环境面貌也在不停地改变。第一轮是在大城市。表现在陕北地区,就是陕北在富裕后,与陕北环境不协调、不适应陕北人居住的外来建筑形式变得铺天盖地。与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相同的外来建筑基本把传统民族建筑——窑洞代替了。第二轮改变发生在城乡结合部。这些地方也慢慢地把老房子拆了,盖成了新房子,样式基本都是西洋建筑的简化版,也就是“四方块贴上白瓷片”。第三步则是在农村。我们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财政拿出了很多钱。在拿到钱后,大量的农村在建设中完全忽视了原本具有的文化、古迹、民间艺术意义,把老房子拆完,又全部盖成了“四方块白瓷片”。这种现象的后果很严重。所以在城市建筑环境改变的初期,作为艺术学院,我们注意到了这种现象,并开始长期关注。

                记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杨晓阳:建筑环境包含一种很深厚的民族感情、民族文化传统,一个地方的建筑与当地人们的生存需要、与当地经济物质基础有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与人们的生存需要有关系。
                现在我们的所谓现代化建筑,实际上都是“美国模式”。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历史很短,没有什么文化传统可以继承。但美国的科技很发达,建筑材料本身很好。因此美国所盖建筑有种材料感,但没什么文化内涵。相反那些经济不发达、文化传统却深厚的国家,他们的建筑材料不见得讲究,但造型、细节等特别有韵味。他们利用随处可见的材料,在上面附着了很多的雕刻艺术、人文故事等。现在全世界都在学美国,美国经济发达、军事发达,是不是文化也先进呢?总的来说文化与经济是同步的,深厚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实际上,文化与经济的基本同步与时不时的不同步是并存的。总的来说文化与经济是同步的,深厚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实际上,文化与经济的基本同步与时不时的不同步是并存的。
                在陕北,窑洞建筑遭到了破坏,新房子盖成了四方块,在沟道里,在山塬上出现了用铝合金做的窑洞门。实际上木雕门的价值比铝合金的要好得多,因为木头与石头、黄土结合得很自然,且木头适合雕刻出各种各样的图案、故事。这本来是一个又实用、又协调、又有文化传统、又有大量图案样式流传下来的独特传统。另外,陕北窑洞,处在寒冷地带,冬暖夏凉,没有噪音、没有污染、没有大理石的辐射,是适应这个地方人群生长的。而现在的盲目改造,一切都变了。

                记者:这种改变有什么后果?
                杨晓阳:我有一个观点,一个地区的建筑首先是生存需要,其次是文化传统,二者是随着时代不同、需要的变化而变化,而不是随着外来文化的强势而没有道理的改变。我们讲的后现代主义追求的就是各个民族、各种文化、各个时代的并存。一个民族的文化不应该被另一个民族的文化完全代替。一个文化被另外一个文化代替了,就等于这个文化被灭绝了。因此,凡是适应陕北人、中国人生存需要的东西都要继续保留下来,并从中得到启示。窑洞古城的保护虽然只是陕北生土建筑的一个项目,但它牵扯着人与环境的关系,我们要深入研究人与房子的关系、人与建筑环境的关系。

                记者:您认为在窑洞保护过程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杨晓阳:关键是人们要有保护文化的意识。人的观念要回归到和谐共处、对古代文化和现代文明同样尊重的状态。有了这种意识,人们对待任何问题就都不古代文化和现代文明同样尊重的状态。有了这种意识,人们对待任何问题就都不会走极端。如果没有这种意识,即使不破坏窑洞古城也会破坏别的东西。
                在转变观念过程中,最主要的是要转变政府观念,即决策者的观念。在保护古迹上,很多地方政府往往以财政紧张为由消极作为。但是,有钱应该保护得更好,事实上是有钱破坏更严重,可见关键是观念问题。另外,老百姓拆除窑洞的现象,也主要是由于政府不顾一切城市化的宣传导向而导致的。现在的农村很多都像城市居民区,根本不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状态。

                记者:美院在保护窑洞古城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杨晓阳:米脂窑洞古城是中国建筑环境文化艺术中不能少的一个项目,对它的忽视是全世界、全人类的损失。从现状看,它是正在消失的,所以西安美院在注意到米脂窑洞古城这个事情后,就不断派人去关注,拍照、录像、绘图,最后环艺系把米脂城整体都测绘了一遍,把几个保存完整的院落资料全部找了过来。这是种宣传,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关键是抢救了这些资料,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当地人和当地政府的重视。我们现在还在继续关注,并且希望把窑洞古城做成国家项目。现在,古城的很多小项目、很多方面都进入了各种各样的国家项目,但是作为整体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完善之后,我们还要继续呼吁政府、社会能够很明确地保护、抢救、延续它。

                记者:我们知道前后共有一千余名美院学生参与了米脂窑洞古城项目的考察、测绘工作,您认为对他们以后的创作、设计有什么作用?、测绘工作,您认为对他们以后的创作、设计有什么作用?
                杨晓阳:这些参与的学生,起码在研究过程中了解了中国建筑艺术中还有这么宝贵的东西,增加了知识和营养,增长了见识,积累了资料。尤为重要的是,他们能从这个项目中获得启示,对人与环境的关系有一个比较客观正确的认知,在以后的工作中,不会一味地用现代文化代替古老文化。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
        艺术商城/
      Processed in 0.064(s)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