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晓阳:打造美术国家形象 世界舞台上的中国风格

      作者:汲平2011-04-03 19:19:58 来源:陕西日报
         从“大美术、大美院、大写意”到“打造美术国家形象”,杨晓阳经历了一场由美术执教者到文化事业家的华丽转变。从西安美院到国家画院,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杨晓阳希望带领着国家画院打造出中国美术的国家形象,让中国美术同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同步,并争取能影响到下个世纪的世界美术。为此,杨晓阳和他的团队做了一系列的尝试和探索。
          
          思危:世界舞台上的中国风格
          
          记者:从一位美术教育家转变为一名文化事业家,您以前提出“大美院”的概念,是否也可以说要建设“大”画院?
          
          杨晓阳:文化部提出国家画院要“做大做强”的目标,我认为这个“大”,是区别于西安美院的“大”。西安美院求“大”,因为它带有普及性,要培养大量实用的、有用的人才。国家画院的“大”,是水平要高,影响要大,学术要有深度,用人制度要新,关键在于高尖精,出人才、出作品、出成绩,而不是在规模上求大。要能够真正引领国家美术的创新潮流,在世界范围内代表中国特色,在国内代表国家水平。
          
          记者:您认为中国美术是否在世界范围内有一个鲜明的形象?
          
          杨晓阳:经过了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伴随着经济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政治、军事领域在国际上的地位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尊重。比较而言,中国文化的发展显然同我国的经济、军事实力是不相匹配的,已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后中国发展的需求。可以说我国的艺术创作在国际上仍不受重视、没有较高的地位,影响这个世界的中国“当代艺术”并没出现。
          
          记者: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杨晓阳:究其原因是中国的封建社会、封建历史太过久远。尤其是近200年以来,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体制下,社会已经进入了相当发达的状态。而中国在此期间,正好是封建社会的末期,是最低谷的时期。于是200年以来,中国在经济、技术上向西方学习的同时,在文化上也全面地转为向西方学习。最严重的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学习“苏联模式”,在文化上也全盘学习苏联。这期间我们培养了大量的美术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模式、知识结构、创作的作品都是以苏联的准则为标准。然而苏联这个模式并不被西方所承认。同时中国美术又成为苏联的一个学习品,作为学习品,在国际上自然就没有了地位。
          
          记者:在这种情况下,您认为中国美术要屹立于世界文化艺术之林的关键是什么?
          
          杨晓阳:前几十年计划经济的全盘“苏联模式”化,使我们中华民族非常优秀的文化传统没有得以顺利延续,同时也割断了我们的文脉,丧失甚至是全盘丧失了我们对美术的主观评判标准。我们的美术大军在数量上居世界首位。我们不乏专业人才,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标准的、高品质的人才太少,我们需要的是在世界上享有崇高地位的美术人才。所以,我强调“中国风格”的主旨也在于此。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文化体制的问题。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画院往哪里去的问题不可回避。各种体制、各种类型的画院面临着新形势下发展的各种问题,有的先生尖锐地批评了当时的文联、美协、画院,其中很多意见切中时弊,引起全国画界的思考。
          
          记者:您在就任国家画院院长后,曾为国家画院制定过5项工程,这是否也是振兴“中国风格”的一个内容?
          
          杨晓阳:上任一年多来,我们国家画院的新班子做了广泛的、大规模的、较深入的调查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的画院体制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上至政府下至群众,重视文化、热爱美术自古承传有序,文脉不断。中国历史上的大艺术家往往是政治家,他们有着远大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而艺术是他们整个人生修养的重要组成。因此,在中国艺术浩如烟海的经典传统遗存中蕴含着深刻的精神内容,使得中国艺术成为世界上境界最高、技法最难、最有生命,且具有不断自我更新品质的类型,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同时也是世界艺术的重要组成和品格最高的类型。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要实施5项工程。
          
          一是要聘一批画家。国家画院的画家应该是全国最优秀的画家,推倒围墙,打破年龄界限、单位界限、离退休和在职的界限,只论学术、作品高度,任人唯贤。
          
          二是要建一批画室。国家画院将改善基本的工作条件,扩大画院规模,新建一批画室并实行流动管理,以方便全国各地的优秀画家集中活动、研讨、教学,改变原有的画院在职画家独占一方领地的局面,使画家资源在竞争中流动起来。
          
          三是要定期办一个大展。这里的“大展”要区别于院展等其他展览,是国家画院举办的、代表国家最高层次的展览之一。与全国美展的海选方式不同,这个大展基本上是特邀创作,因为国家画院在用人制度上进行改革后,参选的画家基本上以画院四个层次的画家为主,并借此不断地发现新秀,定期还要代表中国向海外推广。
          
          四是要伴随大展,办一次高层次的美术论坛。通过论坛,深入探讨中国美术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并通过高端视角,为国家制定美术发展政策提供决策上的依据,也为学术的提高积累资源。
          
          五是要留下一批精品,通过对这批被聘画家的引进、使用,组织主题创作,发挥个人特色,为国家留下一批值得传诸后世的精品力作。
          
          谋变:“揽才”需要机制的创新
          
          记者:今年8月底,国家画院新成立了7个二级专业研究院,这是否是国家画院应势改革的一个举措?
          
          杨晓阳:中国国家画院是文化部直属的全国最高级别的美术创作和研究机构,7个专业院的成立是国家画院健全专业门类、完善组织体制的重要标志,这7个专业院分别是: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油画院、版画院、雕塑院、书法篆刻院、美术史论研究院和公共艺术院。这次“七院”成立是我们推行新的发展思路,扩展专业范围,实施人才战略的重要举措。我们希望中国国家画院能以7个专业院为依托,以少而精的机构模式和专聘结合的用人制度,将影响辐射至全国甚至全世界,真正做到“对内代表国家、对外代表中国”,组成美术的“国家队”迎接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
          
          记者:要组建这样一个“国家队”,在聘任制度上一定会有一些打破常规的尝试吧?
          
          杨晓阳:我们聘任的顾问和7院领导,均为国内外久负盛名的成就很高、影响很大、最具代表性的大家,代表了正确的文艺导向和学术水准,堪称中国美术的国家形象。可以说,这次在人才的选任上打破了“四个界限”,即打破离退休和在职的界限,打破院内外的界限,打破海内外的界限,打破原来中国画的界限。以学术的高度为原则、为准绳,只要是学术水平高,都可以申请成为中国国家画院画家。除了新成立7个专业研究院,国家画院还有“两大中心”,一个是天津的盘龙谷创作基地,一个是“中国国家画院国展美术中心”。前者已于今年7月17日成立、奠基,标志着国家画院在国内开设的规模最大的创作基地正式开工建设,后者也已签字、启动。这些都将成为传播推广中国美术的重要窗口。
          
          记者:我们注意到,您在汇聚高端美术人才上面还做了很多努力,比如今年5月份举办的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便采用了与以往美术展不同的作品选拔方式,获得了一致的好评。
          
          杨晓阳:是的,这是一次有益的尝试。这个主题为“中国风格·时代丹青”的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由文化部主办,并由文化部委托中国国家画院承办的。无论从社会功能还是学术定位上都是中国唯一的、最高水准的全国性展览。因为有这么高的要求,所以采取了过去历届全国美术展览所没有采取的新的模式,即全国画院和各专业机构推荐、展览艺委会提名两种方式并行。我们以新的、更符合艺术规律的发展探索受到上下一致的好评,显示出60年来主要画种的最强阵容和最高水平。
          
          记者:与以往的全国性美展不同,这次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在选拔上有什么独创之处?
          
          杨晓阳:当今的全国性美术展览,基本上是“新人新作展”。通常功成名就的、多达700位的评委和一些年龄在60岁至90岁之间的老艺术家均不参展,而他们代表着当代中国美术创作的最高水平。由于全国美术展览的评选机制和惯性的限定,使这两部分人不愿意或者不能参加。“新人新作展”所评出的金、银、铜奖,按以往的说法就是代表了中国美术界的最高创作水平,这实际上对全国的美术创作形成了一种误导。而此次展览由各地申报和艺委会提名进行,这种创新的模式弥补了这个缺陷。纵向地讲,“时代丹青”在年龄段上是“全覆盖”,即在中国大地上,任何年龄的作者都有可能参加这个展览。60年来,中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美术人才,而经过我们所创立的新的评选机制和程序,从全国范围内遴选300位重要画家作品,一定能够选出代表中国当代最高创作水平的作品,使之成为代表中国美术最高水准的展览。
          
          记者:这也是您提出的国家画院五大工程之一——定期举办大展的一次尝试吧。
          
          杨晓阳:可以这么说。从一定角度上讲,国家画院在为我们国家承担着规划设计中国美术的总体框架的重担。我们经过半年时间酝酿和制定的“中国美术发展工程”和“中国美术海外推广工程”是我们对中国美术发展战略研究的结果,这两大工程已被列为文化部2010年的重点工程。3年一届的中国艺术节,是中国政府实施的最高水平的艺术行为,从其构思来讲是有突破性的创新。这次展览筹划的复杂程度超过了历届全国美展。有一句关键词是“把所有的展览变成我们的展览”。这次展览是中国唯一的、全覆盖的、把所有的展览都变成了“我们的展览”的独特模式,这个模式相对于以往是最好的模式,其评选程序和机制是最新的。由于该展览的全覆盖性,展出作品的水平和知名度一定是最高的。
          
          记者:这种展览模式的设计和具体实施后,您对其成果有何期望?
          
          杨晓阳:我们在展览命名时,明确地强调了“中国风格”,强调了“时代丹青”,一是对艺术精神的体现,二是要有时间跨度和考验。这里面有在其他的展览里可能没有出现过的百岁老人,也可能有20多岁的年轻人。如四川就有百余岁老人的作品和20余岁新人的新作,时间跨度近100年。所以我认为,它是到目前为止任何一个展览都无可比拟的,是最全面的、最高水准的展览。还有一个应该注意到的是,我们在这次大展上举办了“中国美术论坛”,并可由之划分出若干个形式的专题论坛。举办“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和“中国美术论坛”是中国国家画院的两个重要事件,是国家画院的两大任务,同时也是我们实施“聘一批大家,建一批画室,办一个大展,创一个论坛,收一批精品”5项重要工程工作的全面展开。
          
          坚守:“大写意”里的文化之根
          
          记者:多年前,您提出“大写意”的艺术理论,为美术发展提供一个寻根的契机。在打造美术国家形象、树立中国风格的过程中,您认为“大写意”理论能否发挥更大的作用?
          
          杨晓阳:为了延续中国美术的相传薪火,多少年来国家画院的艺术家们都不断地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时代脉搏中苦苦探索。在我看来,“中国风格”就是“写意风格”。过去说中国画不科学,引进了所谓科学的美术。我认为,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文化自信的唤醒,无论是科学的美术,还是传统的美术,孰为胜出,最后都将得出一个合理的结论,就是中国的艺术,是世界上最高峰的艺术。
          
          记者:提到传统文化,我想到了8月底刚刚结束的由国家画院主办的“九成宫全国书法大赛”。为什么想要在陕西麟游县这样一个经济不是很发达的地方举办这样一个全国性的书法大赛?
          
          杨晓阳:作为全国最高级别的美术创作和研究机构,国家画院承担着集成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书法作为中华民族一门古老的艺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欧阳询是中国书法史上最有影响的书法家之一,他创立的楷体书法世称“欧体”。由欧阳询所书、位于陕西麟游县九成宫的《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晚年的作品,被历代书家奉为“欧体”楷模,千余年一直被作为学习楷书的范本。这次国家画院携手麟游县举办九成宫全国书法大赛,展示当代书法艺术的成就与进步,培养书法新人,既能有效展示我们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集成,又能极大地推进当代书法的繁荣与进步,同时对促进当地经济及社会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记者:这种传统文化与您所提倡的“大写意”有何内在联系?
          
          杨晓阳:研究探讨欧阳询的书法艺术,其意义不仅仅在书法层面,同时也表达着对创造绘画写意精神的渴望和对回归传统文化精神的期盼,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次活动具备了以民族传统文化对抗西方文化思潮入侵的战略高度。9月28日,我们还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上举办了“写意中国·中国国家画院2010大写意国画邀请展”。这不同于一般性的绘画展示,而是一次具有学理性研究价值的专题展览,参展的艺术家们秉承中国绘画的写意传统,以当代的笔墨表现形式开创具有时代面貌的新写意精神。从“中国风格时代丹青”美术大展,到“九成宫”书法名家邀请暨全国大赛,再到“写意中国”邀请展,无一不是我们对写意精神的坚持和发扬。
          
          记者:写意在过去只是一种画法,您的“大写意”把它从一种技巧发展为一种文化精神,这其中有着怎样的变化?
          
          杨晓阳:过去的写意是一种画法,是在宋朝以后快速发展起来的水墨画,实际上它写意的概念应该更广、更宽、更深。中国所有的艺术都是写意的,比如说中国的戏曲。比如说《花木兰》、《杨贵妃》脸谱、动作、形式等等一切都是写意的。我们现在有这个条件了,有这个条件是不是就一定要那个样子,历史上没有照着画的习惯,历史上也没有照片,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去画这些东西?其实历史上有很多的画家采取了类似西化的写生法,但是中国人把他们排在了工匠类,因为我们是写意的,我们是一种理想化的。所以我主张的“大写意”是一种观念和精神,它是一个过程,它不是一个画法,不是一种材料,绝对也不是某个写意画家所能够代替的。
          
          记者:那我们学习了很多年的西方绘画与您提倡的写意之间有什么关系?
          
          杨晓阳:就美术而言,西方绘画在18世纪之前基本上是以科学为标准、为依据、为基础的绘画。如今西方的绘画开始走向抽象,甚至走向架上绘画以外的装置行为,形成流派,写实的画法成为了历史。但是,因为写实接近于自然,抽象是绘画背后的基本原理,所以在中国画里写实和抽象不是绘画,只是绘画因素和基础,同艺术无关。画家若只会写实还不是好画家。就抽象而言,其相当于中国的诗词格律,相当于文学的语法,而语法不等于文学,抽象不等于绘画。至于是倾向于抽象,还是倾向于写实,这些因素都在中国画的涵盖范围内,从古到今已经全部覆盖在内了。抽象、写实、写意是个金字塔构架,抽象和写实是金字塔下面的两个角,中国的“写意”是金字塔的塔尖。以写实和抽象做基础形成了中国的写意,这个三角形是我们现在仍然坚持的。在我的概念中,写实和抽象跟艺术无关。写意有无限的空间,写意涵盖了抽象和写实。画家应该经历写实、抽象两阶段的训练,才能创作出感性的、感悟的写意画。
          
          记者: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线,我们能否培养出大师级的画家,打造出中国美术的国家形象?
          
          杨晓阳:我们中国有8大美院,还有1000多家综合大学的美术学院或者美术系,引进的都是西方的教学体系。在这一体系下,培养了大量会画画的人,但是他们的思想和追求被科学限定了。这是我们数十年来没有培养出大师级人物的根源之一。今天,我们大力提倡回归传统文化精神,提倡“大写意”,就是想要让中国的文化艺术能与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同步,争取能影响到下个世纪的世界美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国家画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它不仅仅是一个画院,同时还是一个代表国家联络最高层次美术人才的机构,这个机构承担着国家最高层次画家的联系、组织和发挥其作用的桥梁责任,起到一个真正齐聚中国美术界优秀画家、集中中国最优秀的美术作品、代表国家美术机构的作用。我们所有做的努力和尝试都是为了能尽早实现这一个目标。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
        艺术商城/
      Processed in 0.067(s)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