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画家 王辅民 中国画的写意性

      作者:汲平2011-11-07 11:37:20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与社会现实是分不开的,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人物画的创作都是与社会重大事件、历史、人物、宗教有关。宋以后由于文人画的崛起,人物画随之退至次要位置,虽然有陈老莲、任伯年等大家出现,但总的趋势处于一种衰退现象。到了近现代,由于徐悲鸿等的提倡,人物画创作出现前所未有的阵容。但近代人物画历史的发展,也曾有过“成教化”而轻视语言的“文革”时期,只重教化意义,使艺术走向过于单一和政治化的倾向,失去了艺术本身还具有的自娱性,脱离了艺术发展的本质,走上了一段扭曲的道路。

          当代人物画创作如何在自身发展的规律中,既承担起“成教化、助人伦”的道德精神,在艺术形式语言方面保持它自身的发展规律,使其在一个健康、平衡、和谐的环境中发展,形式语言的探索也具有价值和意义,又使人物画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和语言更加丰富化。

          笔者:事实上,中国绘画史自宋元以后,文人画成为主流,绘画功能的另一面,自娱性更加重要,包括大量的宫廷画家和民间画匠都受文人画的影响,使得近千余年的画史变成了绘画自娱时代。

          王辅民:苏东坡是文人画的倡导者,他的“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赋诗如此诗,定知非诗人”,对后来文人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绘画虽然是一件造型艺术,如何通过艺术表达作者的思想和人格的力量,才是中国文人画所追求的最高标准,也是中国文化的特性。以形言情,以形言意,以形表达作者主观意念才是终极,也就是苏轼提出的“突破表面形似,而得到神韵,从而进入妙境”。

          笔者:宋代有苏轼对文人画的倡导和理论,元代赵孟頫提出“书画同源,以书入画”又一次提升了文人画在理论上的确立。

          王辅民:中国画的“以书入画”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技术因素运用书法丰富线条、笔墨的表现力,表现自然,发挥书法线条刚、柔、顿、挫等要素,塑造形象。二是“以书入画”通过书写的过程,更加自由地表达作者的主观意识,聊以自娱的文人心意,以写“胸中之逸气”而具有更加深刻的精神层面,所“书写”与“抒泄”有着同样的涵义,是艺术家的升华过程。

          笔者:中国画造型和表现与书法有着密切关联,文字的“形象”,中国画的“意象”,齐白石的“似与不似”都是对中国画造型观念的概述。

          王辅民:中国画的造型观念,齐白石用极通俗的语言来表达了“似与不似,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中国画在表现客观世界中,相比西方绘画是比较主观的,重写意,是通过作者的移情,达到“以形写神”的标准,也就是它的“写意性”。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也就没有渗透中国画的基本要素和文化心理。“写意性”包容在中国画的每一个要素之中,从取材的寓意性、形象的概括性、笔墨的程式性、格调的隐约性、内容的象征性,都与中国的文化背景相关联,所以,中国画的高度是一种文化的高度,中国画的成大器者,也必先是一个文化人。

          笔者:您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如何理解?

          王辅民:作为人物画家,必须关注现实社会当下的生活状态,与山水、花鸟画家比,人物画家更加重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描绘,这就需要重视写生的作用,这是人物画家最为基础的动力。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就是强调以自然为师的。当代几位人物画大家,都是以写生对现实投入极大的热情,创作出与时代相关的重要作品,蒋兆和《流民图》、黄胄反映边疆少数民族生活的优秀作品,都为当代人物画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方式。在创作中如何把握传统与创新,也就是石鲁的“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关系,这是每一位中国画家必走之路,也是一代大师们对艺术探求的结晶。既熟悉传统,又熟悉生活,更能成就一位画家。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雕塑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雕塑家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艺术家/
        艺术商城/
      Processed in 0.068(s)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