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汲平2012-05-18 10:55:56 来源:中国雕塑家网
用特殊的方式纪念 李可染作品展北京首展罕见人物画
2010年12月5日下午2点30分,“画龙点睛——李可染的世界系列作品展(人物篇)”在北京画院美术馆正式开幕。此次展览主要从人物画的角度回顾了李可染的创作历程以及艺术成就,展示了艺术大师的艺术风采。展览共展出李可染水墨写意人物画40余件,水彩以及白描人物画20余件,李可染常用印以及书法座右铭、速写本等文献10余件,此外展览还呈现了李可染早期绘制的宣传画。其中很多人物画和宣传画都是首次向公众展示,实在难能可贵。在开幕式现场,雅昌艺术网记者专访了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先生。
雅昌艺术网: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此次展览的情况。
王明明:这次展览是北京画院与几家机构、李可染基金会和邹佩珠先生举办的李可染系列的作品展,将持续5年,每年12月5日在北京画院就有一次他的专题性展览。这次“画龙点睛”是他的第一次展览,因为12月5日是李可染先生去世的日子。我们每年办这个展览以纪念他对艺术的贡献。同时我们通过一年的时间,去研究李可染的下一个不同的专题。李可染先生的作品非常的丰富,他积淀的中国文化需要我们去研究,通过研究,通过社会上的力量对他进一步深化的研究,我们将给观众呈现出来一个非常深入的展览。
雅昌艺术网:此次展出的人物篇,以前很少出现过,有很多作品是第一次展出。
王明明:对,因为有很多画是在社会上流散出去的。这次,我们包括家属捐赠的这些作品,还有一些机构的作品,很多藏家鼎力相助,经过家里、基金会共同审定,把他的精品选出来。
雅昌艺术网:李可染先生在人物画上有哪些成就?
王明明:因为他的人物画,可以说跟中国传统的人物画一脉相承,他学习了传统,在上世纪40年代,他画了很多简笔的人物,他强调的是人物的形神兼备,强调的是神,虽然很多题材是历史上历朝历代都画过的人物,可是他给他们赋予新的理解和新意,所以现在我们几十年过后再看的时候,也非常有趣,而且也是非常的精彩。
雅昌艺术网:李可染先生有一个座右铭叫:“用最大的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走出来”,这个对我们现代的艺术教育有什么用的启示?
王明明:这个是非常有启示的两句话。有些人打进去就出不来,有些人根本就没有打进去,学不到中国画的精髓,这两句话是非常辩证的,你打进去的时候有什么气力再打出来呢?就是说你要不陷入古人的巢穴里边,而是要吸收很多新鲜的东西,同时包括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这样你才能打出来。有些人只强调感受,强调引用西方的东西,可是没有文化底蕴的时候,根本就打不进去,就得不到中国画的精髓,中国传统画的精髓是为主的,所以李可染先生完全是按照这个,进去之后,能出来,而出来之后还是中国画,他又注入了他的新的理解和风格,最后于中国传统艺术史一脉相承。我觉得他的伟大就在这里。
雅昌艺术网:今天的艺术教育都在提重视素描重视写生,而您在此次展览画册的前言中写道,李可染也写生,但又不是照着描,这怎么理解?
王明明:我们在研究中国画的时候,看到古人在绘画的时候,很少有写生,这也是我一直在研究的问题,我觉得古人聪明之处,在于游遍名川大山而记在心里。而西方绘画讲究面对写生,它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研究它的质、纹理和它的结构,可是这个最大的问题是容易让画家不动脑筋,如果说我们以中国画的传统观察方法为主,再注入了西方的素描和有些东西,真正理解的话,我想中国画还是在按照自己的一条路在走。否则的话,多少年来,很多人用西方绘画去改造中国画,实际上都是失败的,因为他脱离了中国画的本体,所以李可染聪明之处就在于用写生,通过那么严格的写生,最后又回到他的主观臆想里来,那他就是与古人的观察方法一脉相承的。
雅昌艺术网:您觉得李可染先生做到这些靠的是天赋还是后天的勤奋?
王明明:我觉得得益于他的,这两方面都有。没有天赋,他也创造不出来,没有深入的理解,他不可能把握以他为主,所以艺术家踩在这块土地上,用这块土地上的主要艺术去滋养自己,另外用外来的艺术去充实自己,这样他不会走偏。
|
-
-
推荐艺术家/
-
-
艺术商城/
-
|